一提起帕慕克的《紅發女人》,多好讀者都會說,那就是一個講述俄狄浦斯情結的小說。這么說對嗎?當然對。這部小說的簡介也這么說。
書的封底印著這樣的話:“在傳說與真實、東方與西方之間/我們每時每刻都需要父親嗎,還是當我們大腦混亂、世界一團糟、靈魂畏縮時才需要?”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我的名字叫紅》作者奧爾罕·帕慕克講述一口井、兩種傳說、四個男人和一個紅發女人的故事。
這段話,已經揭示了小說的主題。
不僅如此,翻開小說的開篇,更是引用了幾段關于俄狄浦斯情結的名言。特別是尼采的《悲劇的誕生》里的這一段話:
“俄狄浦斯,這弒父的兇手,這娶母的奸夫,這斯芬克斯之謎的解破者!這神秘的三重厄運告訴我們什么呢?有一種古老的、特別是波斯的民間信念,認為一個智慧的巫師只能由***誕生。”
這就產生一個有趣的現象,不知朋友們注意到沒有?
平時我們閱讀一本書,或者觀看一部劇,如果要加以評論,還沒有看過的朋友就會反對,說:“不要劇透!”于是,評論的人就要小心翼翼,在不說出主要情節的狀況下,含糊地說上兩句。或者在行文的開始就警告,下面要劇透了,沒看過的人小心。
但是,為什么像《紅發女人》這樣一部小說,在開篇,讀者還沒正式進入的時候,就要點出,這是關于俄狄浦斯情結的小說呢?這不是嚴重劇透嗎?
那我們來研究一下劇透到底是指什么?劇透,劇情透露,是把關于一件情節性的藝術品的核心內容提前告訴觀看者。為什么多數人討厭劇透,是因為提前預知了內容,從而被剝奪了探索的樂趣。
但是,真的是所有的故事都怕劇透嗎?
我們有大量的反復觀看的作品,觀眾都是知道核心情節的。
比如經典戲劇作品。
臺上上演一部傳統京劇,下面的觀眾,不僅對情節了然于心,對每一句臺詞唱腔都耳熟能詳,甚至可以跟著臺上的角色一起演唱。
為什么這個時候,就一點都不怕劇透了呢?
你或許會說,觀看戲劇的時候,看的是別的東西。就像我們聽歌的時候,對熟悉的歌曲好感度更高。
就算不是看傳統京劇,而是看改編后的莎士比亞的現代劇,也是如此感覺。改編后的《羅密歐與茱麗葉》,觀眾仍然喜歡。哪怕明知道結局,仍不能打消觀眾的興致。
除了舞臺劇、改編影視劇,還有大量的文學也是如此。
小說里一直都有一個大類,來自對古典神話、歷史故事、傳統小說的改編。這種改編,有的是借用古典故事的原型,重新講述一個現代故事。有的是放回到原來的背景之中,重新解讀講解,講成一個大體相似,但細節不同的故事。現在還有一種,借用經典人物,重新講述故事。
帕慕克的《紅發女人》就是典型的第一種。我們熟悉的電影《大話西游》,或者魯迅的《故事新編》就是典型的第二種。第三種,就是現在網絡里流行的“同人小說”。以經典人物形象,講述新編的,完全不相干的故事。比如講述在校園里的郭靖和黃蓉的故事。
從這幾種類型的分析,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故事我們是不怎么害怕劇透的。原因是,我們在這些故事里,并不是只追尋結果。我們對故事的過程,人物的細節,以及這些對我們的啟發,更為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