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沒有衣服,他們只能生活在溫暖的熱帶地區(qū)。現(xiàn)在的靈長類動物,大多數(shù)生活在回歸線之間。大多數(shù)動物不喜歡寒冷。當冬天來臨時,能飛能跑的東西會移到低緯度、溫暖的地方。那些不能移動的人可以住在寒冷的地方,或者依靠厚厚的脂肪和皮毛睡在地下。
然而,有一些動物不遵守通常的規(guī)則。它們在極地“定居”,在寒冷中自由活動。即使溫度降到零度以下,它們也不會打寒戰(zhàn)。
科學家們知道,如果溫度低于0℃,對任何動物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水很容易在零度以下結冰,然后體積膨脹。如果動物細胞中自由流動的水結冰,冰晶膨脹會破壞細胞,導致動物死亡。因此,為了在零度以下生存,耐寒動物必須有特殊的技能來減少冰晶的傷害。科學家們希望解決這些抗寒動物的抗凍技術,這不僅有助于解決人體器官冷凍移植的損傷問題,而且可以延長人類的平均壽命。目前,一些身患絕癥去世的的人生前會花重金把自己用液氮凍住,等將來醫(yī)療水平再提高的時候,看看是否能把他們“復活”。未來能否正常地活過來,誰也說不準,只能說科學家正在慢慢地研究。
自產(chǎn)防凍液的動物科學家首先研究了最著名的抗寒動物木蛙。在阿拉斯加寒冷的北極地區(qū),小木蛙即使氣溫降到-14℃,也能健康越冬。科學家發(fā)現(xiàn),木蛙之所以能有如此神奇的抗寒能力,主要是因為體內(nèi)產(chǎn)生了高濃度的“低溫保護劑”。這種“冷凍保護劑”由尿素、葡萄糖和肝糖原組成,可以防止細胞在體內(nèi)凍結。這和汽車防凍劑有點相似。當“低溫保護劑”溶于水時,它與水分子緊密相連。水分子與這種物質(zhì)相連,它們將不再相互作用而形成冰,因此體液不會在零度以下結冰。
許多無脊椎動物也有很強的抗寒性。從蟑螂到毛蟲,許多節(jié)肢動物都能在0℃以下的嚴寒環(huán)境中忍受數(shù)天。這些動物除了有“防凍劑”外,還有一種叫做“防凍蛋白”的法寶,這種蛋白喜歡與冰晶相連,可以阻止冰晶進一步長大。在雙重保護下,節(jié)肢動物體液的冰點通常低于-25℃。例如,阿拉斯加有一種樹皮甲蟲,根據(jù)個體差異,它們的體液在-50℃到-100℃的溫度才會結冰。這些超級耐寒的甲蟲含有大量的“抗凍蛋白”和甘油等“防凍劑”,即使在極寒的條件下也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結冰。
防凍另有高招在寒冷的南極,南極蠓(一種生活在南極半島的無翅蚊子)可以忍受-20℃的低溫,但它們不產(chǎn)生“防凍劑”或“抗凍蛋白”。他們的***是排出體內(nèi)的水分。大多數(shù)昆蟲最多只能損失20%-30%的水分,但南極蠓在損失70%的水分后仍能存活。南極蠓在冰天雪地中時,由于其身體的高滲透性,體內(nèi)的水分會向外界擴散,從而防止其脆弱的組織凍結。畢竟,沒有水,就沒有冰。當然,隨著水分的流失,南極蠓的新陳代謝停止了,看起來它們已經(jīng)死了。但如果你再加一點水,它很快就會“復活”。
然而,防止冰凍并不是動物抵御冰凍的唯一***。木蛙等耐寒動物也采用另一種***,即產(chǎn)生一種叫“冰核促進劑”的物質(zhì),這種物質(zhì)與冰晶結構相似,就像種子一樣,可以促進冰晶的形成,促進冰的生長。盡管這似乎有悖常理,但如果“冰核促進劑”能確保細胞間而非細胞內(nèi)發(fā)生凍結,那么“細胞外冰晶”造成的損害就要小得多,因為鋒利的冰晶不會破壞細胞內(nèi)脆弱的結構。
“冰核促進劑”可以是任何物質(zhì),例如一個小顆粒的灰塵,甚至細菌。在耐寒動物身上,“冰核增強劑”應該是蛋白質(zhì)或脂肪——科學家還沒有在實驗室分離出這些物質(zhì),因此無法確定它們的成分。然而,一旦木蛙和其他動物的身體開始凍結(甚至是相對安全的“細胞外凍結”),它們就必須關閉自己的生命系統(tǒng),停止心跳和呼吸。因此,這些耐寒動物除了適應體內(nèi)的冰凍外,還進化出了在缺氧條件下生存的能力。例如,在低溫的情況下,新孵化的金龜會產(chǎn)生抗氧化劑和蛋白質(zhì)。同樣,脫水的南極蠓也會采用類似的機制來解決缺氧問題:南極蠓幼蟲冷凍后抗氧化物含量會增加。
無法破解的秘密把戲但一些哺乳動物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抗凍技巧”,它們?nèi)匀贿€是很抗凍的。
在溫血哺乳動物中,有一種耐寒專家北極地松鼠。它是已知的唯一能忍受零下溫度的哺乳動物。冬眠期間,身體溫度可長期保持在-3℃。然而,防凍脫水和分泌“冰核增強劑”等***顯然不是哺乳動物可以采用的策略,科學家也沒有在北極松鼠身上檢測到任何“防凍劑”成分。這種松鼠防凍劑的作用機理至今仍是個謎。
科學家推測,北極松鼠也可能通過防凍來提高它們的耐寒性。在冬眠前,北極地松鼠可能會產(chǎn)生一種被稱為“掩蔽劑”的物質(zhì),來清除體內(nèi)可能成為冰核的物質(zhì)。由于北極松鼠缺乏冰核,無法觸發(fā)冰晶的形成,因此北極松鼠體內(nèi)的水不會自然凍結。
無論應對零下氣溫的策略是什么,這種生理上的噱頭對身體造成的壓力都是巨大的。大多數(shù)耐寒動物一年只能“玩”一次。例如,在春天,木蛙的抗寒性會急劇下降,最高可達-5℃。北極松鼠也有類似的現(xiàn)象——它們在冬天更耐寒。因此,動物的耐寒性顯然與生物鐘密不可分。可見,人類要發(fā)展人體器官冷凍技術,還需要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