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視覺中國供圖
北京是一座既是古代都城又是現代首都的城市,也是保留我國傳統文化最集中、最豐富的城市。這里有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古老、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明清故宮,四合院、古街和胡同隨處可見;這里是京杭大運河的源頭,東、西、南、北在此融匯;這里誕生了國粹京劇,體現著古老文明國度的濃郁文化氣息。
撫今追昔,古都北京留給我們的最大財富是和諧包容,為什么這么說呢?
農牧交匯
歷史上,戰國時期的燕,以及金、元、明、清等多個王朝都曾在北京建都,建都時間長達900多年。其中原因很多,比如,北京獨特的地形地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在《歷代宅京記》里說,北京“右擁太行,左注滄海,撫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歷代宅京記·幽州》引《輟耕錄》)。意思是說,北京西部是太行山,東部鄰近渤海灣,向南可以鎮撫中原,有利于統治南方廣大地區,向北依托長城居庸關,奠定對北方統治的基礎。也就是說,北京正好處在中原與東北交通往來的咽喉要地,交通和地理位置很重要。
同時,北京之所以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后期金、元、明、清的都城,還與北京處在我國北方草原牧業經濟區和華北農耕經濟區的交匯之地有關。
周、秦、漢、隋、唐、北宋時期,我國北方、西北方游牧民族戎、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等的力量比較強大。為了處理好與這些游牧民族之間的關系,也為了有效抵御侵擾,那一時期的都城主要放在了關中的西安,以及中原的洛陽、開封等地區。
金、元、明、清時期,生活在我國東北和北方地區的女真、蒙古、滿族等游牧民族逐漸強大,登上歷史舞臺。我國的政治和軍事重心也就自然而然轉移到了東北與中原地區接壤的北京地區。
當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和大臣們討論定都地點的時候,一個叫霸突魯的大臣向忽必烈建議,“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元史·霸突魯傳》)。
北京在古代又被稱為幽州,曾經做過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所以稱幽燕之地。霸突魯認為,北京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向南可以控制江淮,向北與朔漠聯系在一起,建議忽必烈定都北京。所以,一直以來,北京都是以農耕為主的漢民族和以游牧為主的少數民族相互交流的樞紐,占有極佳的地利條件。
金、元、清等游牧民族政權以北京為都城,可以獲得兩方面的顯著優勢條件:
一方面利于對中原乃至全國的控制,獲得穩定的財富供給和人才支持。北京面向華北大平原,依賴傳統農業區的滋養而生存,也靠對傳統農業區的控制而發展;而北部、東北部的游牧和狩獵經濟,則可以作為北京的有效補充。
另一方面利于防守,獲得穩定的軍事支撐。北京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蒙古草原和東北大平原又可以作為強有力的軍事依托,一旦有變亂,隨時可以退回這些地區,以圖東山再起。
元末的統治就是一個例證:1368年,明太祖手下大將徐達率領的軍隊打敗了蒙古軍隊,攻占北京,元朝在北京的統治終結了。但是,元朝部分王公貴族、大臣率領的殘余力量退到蒙古草原,逃到了元的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獲得了茍延殘喘的機會,并一直與明朝對抗。
1449年,蒙古貴族也先率領的蒙古騎兵進犯大同,明英宗率領明軍進行反擊。在河北懷來縣境內的土木堡,明軍遭到了也先的圍攻,英宗被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事變爆發后,也先挾持英宗,進攻北京,好在明朝大臣于謙早已在北京集結重兵,嚴陣以待。也先看到一時無法攻下北京,不得不與于謙講和,放回英宗,明朝才避免了覆滅的厄運。從這個例證中,可以再次看出北京地理地位的重要性。
所以,北京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其處于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匯的特殊區位。這個區位促進了游牧民族和漢民族逐漸融合,奠定了北京從一個一般的地方重鎮轉變為全國性政治中心的地位。
文化融通
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比如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契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以及蒙古族建立的元等,統治時期都不算太長。不過,滿族建立的清朝,卻統治了兩個半世紀還要多的時間。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點十分重要,就是清朝統治者認識到了文化融通的重要性,全面接受和采用了儒家思想文化。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建立了皇子學習漢文化的教育制度,加強對漢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史書記載,康熙皇帝5歲就開始讀書學習,尤其注重學習漢文經典,一生從不間斷。康熙皇帝曾回憶說,每天,老師都要指定某段漢文經典,讓他背誦很多遍,直到把“四書”完全背下來。康熙繼位之后,于紫禁城設立上書房,延聘學問和道德俱佳的滿漢學者,專門教皇子、皇孫讀書學習。在他之后,經過雍正、乾隆等帝王的不斷完善,清朝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皇子教育體系,在入學年齡、學習時間、學習內容等方面都作了嚴格規定:
第一,入學年齡。按照規定,皇子、皇孫、皇曾孫們從6歲(虛歲,實際上是滿五周歲)進入紫禁城的上書房學習,一直要堅持到將近20歲成人為止。
第二,學習時間。上書房規定,讀書時間是早晨5點至下午3點,10個小時。讀書時要正襟危坐,夏天不許搖扇子;午飯的時候,侍衛把飯送來,飯后不午休,繼續學習。一年365天,只有元旦、端午、中秋、萬壽(皇上的生日)、自壽(自己的生日)才放假。連除夕也不放假,至多早一點放學而已。
第三,學習內容。有三塊:滿蒙文字、漢文經典、弓馬火器。其中,學習儒家經典的時間最長。
清朝的皇子們真是“壓力山大”啊!但嚴格的皇子教育給清朝帶來了兩個明顯的效果:一是全面提升了文化素質,二是為民族文化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由于從小就學習“四書”“五經”等漢文化經典,清朝皇帝都有很高的漢文化素養,有利于清朝統治者積極汲取漢民族的先進文化素養,從而促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為民族融合奠定堅實基礎。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懂得“家和萬事興”的道理,國家也是如此。金元以前,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長期處于對峙狀態,相互攻伐的多、和諧共處的少。因此,金元即使從地盤上占領了中原和南方廣大地區,其統治也是不穩定的、短暫的。
明朝遷都北京,明成祖也沒有處理好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試圖用一道長城把兩者永遠隔離開,結果明朝在北京的統治也總是危機四伏。清朝從皇帝、皇子、皇孫做起,主動學習和吸收先進的漢文化,才能夠在北京獲得長久和相對穩定的統治局面。
和而不同
我們的人文先祖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意思是說,君子在人際交往中應該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不必一定一致。作為古今的都城,北京在對外來文化的吸納過程中,就像一位寬厚的君子,以它的博大、***和包容,在欣賞本地文化的同時,也能欣賞、尊重、主動接納其他的外來文化,從而形成“和而不同”的京味文化。
舉例來說,四合院是我國北方地區流行的傳統住宅形式,也是老北京典型的住宅形式,扮演了老北京“和而不同”的角色。北京地處華北北部地區,冬天寒風從西北來,夏天涼風從東南來。四合院坐北朝南,門開在南邊,冬天可以避開凜冽的寒風,夏天則可迎納東南方向來的涼風。
四合院又是一個微縮版的故宮,是一個獨立的小社會。坐北朝南的北屋是上房,左右兩側是東西廂房,南邊是配房。一家人怎么分配住房是有講究的:長輩住上房,晚輩住東西廂房,長幼有序、各得其位,不能越軌,非常符合儒家傳統禮儀規范。
在日常生活里,晚輩們每天早晚都要到長輩的房中問安;每頓飯一大家子人都圍在一起吃,長輩不動筷子,晚輩是不能動的;逢年過節,還要舉行嚴肅的祭祖儀式。這樣,四合院里成長起來的孩子,從小就養成了尊老愛幼、禮貌謙讓、恭敬祖宗、和睦相處的良好生活習慣。
大家也許會注意到,即使到了今天,在北京人的日常行為中,還特別注重禮數。出門在胡同口、大街上,京腔京韻的“您”常常掛在北京人的嘴上,“您早啊!”“您吃過飯了嗎?”“您的身子骨還硬朗吧!”
在北京,這種和而不同的文化現象還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胡同是北京的重要文化遺產。而這份遺產卻是蒙古人入主北京的產物。胡同的發音來自蒙古語“忽洞”,意思是井,因為古人在設計元大都時,胡同多依水井而建。
老北京許多胡同的名字讀起來令人奇怪,用漢語無法解釋,其實翻譯成蒙古語就好解釋了。比如,屎殼郎胡同,其蒙古語的意思是“甜水井”,說明這個胡同臨近一口甜水井;墨河胡同,意為有味兒的井,說明井水有些怪味;螞螂胡同,意思是專供牲畜飲水的井,說明附近是交通要道,拉車的牲畜常常來這里的水井飲水。
另外,北京很多公園里的湖泊都稱為海,北海、***、什剎海……此處的海并非大海的意思,而是蒙古語里“海子”的簡稱,也就是湖泊、較大水面的意思。
再比如,清朝建都北京后,給北京人的服飾文化帶來了影響。北京人的服飾從原來寬衣大袖的漢服改為滿族人的馬褂和旗袍。民國時期,馬褂和中山裝成了中國男人的國服,而改良后的旗袍則成了女性的國服。
另外,京劇是我國的國粹,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它是在吸取了昆曲、秦腔等多種地方民間曲調基礎上,通過徽班進京不斷交流、融合,最終形成的劇種,是典型的多種戲曲融合而又和而不同的產物。同時,北京的園林、飲食、風俗,以至于科技、建筑、藝術等方面,都可以找到外來文化影響的痕跡。
所以,北京作為我國大古都中唯一一座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代的都城,在“和”這種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北京也成為“和”文化的最大受益者。北京的大量人才是外來的,大量文化遺產并不是土生土長的土著文化,而是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外來文化在這里碰撞、交融的產物。
(作者系河南大學教授,《百家講壇》“六大古都”“黃河上的古都”“絲路上的古城”主講人)
程遂營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