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彈槍的"霰",到底該讀xiàn還是sǎn?這原本是個翻字典就能解決的問題。
但如果你是一位軍迷,經常刷軍事類的短視頻,又剛好忘了關彈幕,那么大概率被這個爭論折磨過。
霰彈槍的"霰",到底念xiàn還是sǎn?
那就"關彈幕,保智商"吧。
也不行,因為"霰(xiàn)/(sǎn)"之爭,即使不在彈幕里,也在評論區。
霰彈槍:shotgun;短管霰彈槍:sawedoff
從2018年開始接觸彈幕文化的我,大致見證了這一爭論的發展史。
最早,如果視頻里的讀音是sǎn,那么彈幕中只會滾動一些零星的糾正:xiàn。
后來,可能是被洗腦的人多了,讀xiàn的越來越多,彈幕里也時常刷一波"霰(xian)彈槍好評"。
再后來,出現了一些逆反心理比較強的彈幕/評論:"我就讀成sǎn彈槍怎么了?"
彈幕中的戰爭:xiànVSsǎn
到此為止,"網絡軍事家"們也累了,他們diss"←前面的":"你愛怎么念怎么念,但你必須知道xiàn彈槍才是對的!!!"
于是吃瓜群眾:"我就想好好看個視頻,結果凈看你們對線了。"
當然,如果你關注軍事資訊很多的話,一定知道類似的梗不止于此,比如僅次于"霰(xiàn)/(sǎn)"之爭的"AK/阿卡"之爭。
熱點2:AK-47的“AK”怎么讀?
AK-47,有人堅持必須讀成"阿卡",還進一步解釋說"阿"是"自動"的意思,俄文Автомат;"卡"則代表"卡拉什尼科夫老爺子",顯得有理有據,比"霰(xiàn)/(sǎn)"之爭脫俗多了。
這時也有人說:"老美就是一口一個AK地叫著,咋沒人杠?"
靠墻那一排:“沒錯,我們都叫AK。”
又比如T-34的"T",在很多"網絡軍事家"那要讀成"tè"才顯得正宗,也有人進一步調侃,說應該濁化發音,讀成"de",顯得更有毛味。
熱點3:T-34的“T”怎么讀?
關于俄式武器中文發音的梗,還有一個比較冷門,偶爾吵一吵:BMP步戰車。
BMP,正宗毛派說該讀成"勃連姆別",我還聽到過一個版本讀"掰埃木掰",由于那個場合比較官方,所以一度忽悠了我好長時間。
BMP步戰車,這個吵得就比較少了
其實關于這個問題,我想說還是那句老話:***決定腦袋。
如果你是一個觀眾粉絲,那么對線還是吃瓜,全看心情;如果你是一個小編或者up主,那你應該知道啥叫"釣魚"。
一個爭議性的讀音,可以起到引戰作用
有時故意讀錯一個發音,或者寫錯一個概念,引來一群"專家"在線糾正。
對up主來說,即使挨罵,也比沒人刷彈幕強,這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我“阿卡”今天就是要承包彈幕
或者我們也可以挪個"***",坐到"網絡軍事家"們的位子上,替他們想一想:他們每每聽到sǎn彈槍,就好像心里起了幾億個雞皮疙瘩,必須強制別人變得和自己一樣才能止癢。
可是,強迫他人接受一個我們自認為對的認知,這事本身是對的嗎?
退一萬步來看,對或錯,真的那么重要嗎?
吵到最后,我們到底是在爭對錯還是爭勝負?是爭事實還是爭價值?
"如果我不糾正你,我就變得和你一樣了。"
自戀本是人之常情,有助于維護"自我"感知,應當呵護,但為了維護全知自戀而貶低他人則另當別論。
不怕噴子口徑大,就怕噴子上刺刀
后者其實不是在擔心"我會變得'和你一樣連xiàn的發音都不知道'",而是根據"你不知道xiàn的發音"推導出"你這塊的知識不如我豐富",乃至于把"你這塊不如我知道得多"等價成"你啥都不如我知道得多",甚至干脆就是"你不如我"。
從一件孤立的事上歸納出整體結論,也是人的天性。
霰彈槍俗稱“噴子”
一個不知道"xiàn彈"的ID背后,可能是一個從事軍工行業的資深教授;而一個只知道"xiàn彈"的ID后面……可能真的就是一個除了"xiàn彈"外一無所知的靈魂。
心理學上把這叫做"鄧寧-克魯格效應",指低認知層次者高估自己的認知水平,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認知優越感中,不能客觀評價他人。
而真正處于高維度的思想,反而更加謹慎、謙虛,也不會把精力浪費在低認知層次的爭辯上。
其實,好的文章需要更多元化的評論,更多元的評論啟迪更豐富的靈感
當然,較真讀音這事,還有最后一種情況——某種精神世界的潔癖。
他們可能會糾結自己,但不會強制糾正別人,比較清流。
這種情況,在人海中本就稀有軍迷圈子里,也屬于少數派:
"Ju-87要讀成'容克八七';Me-262要讀成'梅塞施密特262';Bf-109叫'巴伐利亞109';Fw-190得說成'福克伍爾夫190'……"
Ju-87型“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
而如果你遇到過下面這種,那么恭喜你,你面前站著一位骨灰級德棍:
"二戰德軍的I號、II號、III號、IV號坦克,要讀成潘澤爾1、潘澤爾2、潘澤爾3、潘澤爾4……"
還記得那句“Panzervor”嗎?
漢藏語系下的我們,到底有沒有必要去迎合印歐和斯拉夫語族?那些講中文也要時不時來句OK和Understand的人,讓我聯想到一個故事。
傳說歐洲的貴族們會看不起暴發戶,即使人家比他有錢多了。
貴族們為了彰顯自己身份特殊,發明出一套繁瑣的禮儀制度,比如:身為貴族,必須時刻保持儀態端莊,吃飯的時候背部不能靠著椅背。
為了強化身份標簽,貴族會穿那種面料特別容易皺的襯衫,誰經常東倒西歪一眼就能看出來。
終于,靠著這些繁冗但毫無意義的規則,貴族為自己的圈子設置了一道門檻,終于和暴發戶們劃清了界線。
用穿衣打扮暗示身份地位,用觀點輸出表明價值立場,都是人們對于存在感的表達
即使沒錢,也要守住一個"貴"字。
其實認知這件事也是如此,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真沒必要爭對錯,分貴賤。
保持***、包容、審慎,我們才能不斷提升自我,向更高層次的認知邁進,然后——認更高的知,抬更高的杠。
人外有人,杠上有杠。
虎頭徹20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