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歷史題目在公職類考試中是常考不衰的題型,一方面這種題型能考查應試考生的知識面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程度,反映出考生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由于大家的知識面不同,這類題型也比較容易產生分數差距,拉開考生之間的距離。
而縱觀近幾年的事業單位真題,對成語的考查越來越多,考查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有些會考查成語中的錯別字,有些會考查成語的含義,有些會考查成語與其背后的人物對應。
這些各種各樣的考查方式也在提醒考生,對于成語的寫法、與成語有關的典故、人物、事件以及成語的含義都需要我們盡可能詳細的去掌握,同時也要不斷擴充自己的人文歷史常識的儲備。
許多成語可能說出來大家都耳熟能詳,對于成語的意思也能了解個大概,但是你們知道這些成語的主人公都是對應哪些古代人物嗎?下面就跟展鴻君一起來一探究竟。
一、約法三章——劉邦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
典故:劉邦進入咸陽后,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看到美如天仙的宮女妃子,他就不想走了。好在劉邦手下諸將中還有頭腦清醒的人,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秦國不就是沒有為百姓著想才滅亡的。劉邦這才醒悟過來,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之后劉邦召集父老豪杰發布安民告示,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二、多多益善——韓信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典故:有一天劉邦把韓信召進宮中閑談,要他評論一下朝中各個將領的才能,韓信一一說了。當然,那些人都不在韓信的眼中。劉邦聽了,便笑著問他:“依你看來,像我能帶多少人馬?”“陛下能帶十萬。”韓信回答。劉邦又問:“那你呢?”“對我來說,當然越多越好!”劉邦笑著說:“你帶兵多多益善,怎么會被我逮住呢?”韓信知道自己說錯了話,忙掩飾說:“陛下雖然帶兵不多,但有駕馭將領的能力啊!”劉邦見韓信降為淮陰侯后仍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興。后來,劉邦再次出征,劉邦的妻子呂后終于設計殺害了韓信。
三、一諾千金——季布
出處:《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典故: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贊揚。季布聽說專愛結交有權勢的官員的曹邱生要來拜訪自己,就虎著臉,準備發落幾句話,讓他下不了臺。誰知曹邱生一進廳堂,不管季布的臉色多么陰沉,話語多么難聽,立即對著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并吹捧說:“我聽到楚地到處流傳著‘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您怎么能有這樣好的名聲傳揚在梁、楚兩地的呢?我們既是同鄉,我又到處宣揚你的好名聲,你為什么不愿見到我呢?”季布聽了心里頓時高興起來,留下他住幾個月,作為貴客招待。臨走,還送給他一筆厚禮。
四、一字千金——呂不韋
典故:呂不韋將自己所著的《呂氏春秋》公布于咸陽的城門旁,并將千金懸掛于書的上面,廣邀各諸侯國的游士賓客前來評閱。呂不韋許諾:如果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個字或減去一個字,就獎賞給他一千金。“一字千金”由此而來。
五、白紅貫日——聶政
出處:《戰國策·魏策四》
典故:聶政是戰國時韓國軹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并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為由沒有答應。后來聶政的母親死后,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現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就是現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六、退避三舍——重耳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以上便是展鴻君為大家列舉的一部分較為生僻的成語的典故,可能這些成語大家平時都耳熟能詳,但是其中的主人公和典故未必了解的清楚,趕緊記下來積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