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志和的“桃花流水鱖魚肥”,到蘇軾的“日啖荔枝三百顆”;從《紅樓夢》的雪天烤肉,到汪曾祺的高郵咸蛋,美食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而且珍藏了人們的記憶。美食的背后,或許是你日日思念的家人,或許是你回不去的故鄉,又或許是一個家庭甚至一個民族流傳百世的歷史記憶。《南北魚羊:美食歷史的探尋》一書,是一部色香味俱全的飲食筆記,讓我們隨著作者的腳步與記憶,探尋食物背后,穿越時空的歷史。
《南北魚羊:美食歷史的探尋》
LONG龍
HU虎
DOU斗
《南北魚羊:美食歷史的探尋》作者高維生是滿族人,滿族祖先生活在東北白山黑水,以漁獵、采集和游牧為生。山野養育他們的性情,促成飲食風格。滿族的家常食物龍虎斗是作者對于祖母和母親的記憶。小豆煮半熟,然后大米和高粱米再下鍋,水開后拿笊籬撈出,回鍋上屜蒸熟。大米是龍的象征,高粱米是虎的寓意,小豆的諧音為斗。三種糧食糾纏在一起,成為滿族的美食龍虎斗。祖母在世時經常做龍虎斗,祖母去世后,龍虎斗改為母親做,母親是跟祖母學的,如今母親已不在世了,吃滿族傳統飯食的次數減少了。作者說:“想念母親在時做的龍虎斗,感覺她就在身邊。”或許每每想起記憶中的美食,往往都是因為想念與美食相關的人吧!
WU烏
JIANG江
YU魚
作者曾在烏江鎮老橋頭第一家“江龍飯店”品嘗烏江魚,選露天臨江的座位,烏江在腳下流淌,一邊吃魚,一邊欣賞江水。烏江在多年前可謂天險,每逢雨后,波浪又大又急。自烏江渡發電廠建成,截斷烏江干流,烏江從此安靜。烏江鎮不僅是交通重鎮,還是美食之鄉。從古至今,烏江兩岸的百姓食烏江魚,有自己獨特的***。烏江魚是用江中鰱魚,加以辣椒烹制,鮮辣味美。烏江豆腐選擇優質黃豆,經過一系列工序,加工而成。其特點滑嫩,入口即化。烏江魚與烏江豆腐結合,創造出烏江豆腐魚。烏江魚作為烏江的特色美食,已經成了烏江的美食標簽。你是否也會因為一樣美食,想到一個充滿回憶的遠方?
JIAO餃
zi子
古時的餃子別名有扁食、嬌耳、粉角、角子,傳說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為醫圣張仲景所創。當時餃子并不是主食,張仲景用面皮包上祛寒的藥材治病,治療病人耳朵上的凍瘡。北齊《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云:“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偃月即半月形,說的正是餃子的形狀。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追憶北宋汴京繁盛,說起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子,還有駝峰角子。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代已經出現,劉若愚《酌中志》記載明代宮廷正月初一五更起,“飲柏椒酒,吃水點心。或暗包銀錢一二于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這里說的點心,就是餃子。作者曾去過位于沈陽的老邊餃子總店,一八二九年創始于沈陽的老邊餃子是吉尼斯記錄認證的世界歷史最長的餃子館。一九八一年,相聲大師侯寶林來沈陽演出,吃過老邊餃子后,題寫“老邊餃子,天下第一”。餃子從古時起源,經世代傳承發揚,已成為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傳統食物和中華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印記。可見美食確是“歷史悠然間,斑駁歲月與頑強味覺的記憶”。
食物是歷史的注腳,是文化的樣本,
美食背后,是穿越時空的歷史,
奇妙的文化史,
也許就濃縮在這小小的餐盤里,
讓厚重的歷史,變得有滋有味。
新書推薦
《南北魚羊:美食歷史的探尋》
作者簡介
高維生,吉林人,滿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記者。近年來致力于田野調查、民間口述史寫作。
已出版《南甜北咸:人間至味是清歡》《老味道:親吻味蕾里的鄉愁》《粗茶淡飯:梅子金黃杏子肥》《悲情蕭紅》《小味道》《酒神的夜宴》《味覺譜》《孤獨的八大山人》《浪漫沈從文》《觸摸歷史的細節》《才情梁實秋》《歸去來兮陶淵明》《朱自清的背影》等及詩集《夜的大衣》,其中,《南甜北咸:人間至味是清歡》版權已輸出歐洲及東南亞。主持《文學教育》新作快遞,主編《大散文》《獨立文叢》等書系。
內容簡介
熱愛美食,何嘗不是一種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承載萬千的美味,前世都有一方如畫的風景。美食有記憶,通過其形象、創制和味道,從中提取歷史的蹤跡。對食物的品嘗,喚起沉寂的記憶。從品嘗到感受的過程,不僅是身體的享受,它亦提出問題,對食物進入深刻分析的追尋。
高維生新文人美食系列圖書
《南甜北咸:人間至味是清歡》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一部關于美食田野調查的新人文美食作品。美食,是人們與生活的深情告白,亦為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
《老味道:親吻味蕾里的鄉愁》
內容簡介
美食里蘊藏著家鄉故事,美妙的人生況味蘊藏其中,味蕾與心靈,同覺芬芳。用福爾摩斯嘴巴,探尋老味道,與書一起做美食偵探!
《粗茶淡飯梅子金黃杏子肥》
內容簡介
高階文藝吃貨修煉手冊,甜蜜縹緲的美食情思,治愈溫暖的美食態度。大自然的食材,輾轉萬里,穿越人間煙火,留下風情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