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國之光”與“國家大事”》
《易經》中有言:
“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p>
其上句是:“觀我生,進退。”
這兩句聯系起來看,就宜于理解,分別說的是:微觀、宏觀。
細心觀察自身所具備的條件、周圍的局勢,就便于將采取的行動:進、退……
用心觀察國家之風氣、風情、風光,懂得利用,就可在國王那里享受貴賓的禮遇。
依此,似乎宜這樣來斷句:
“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p>
毛主席,屬開國元首,崗位相當于古時之國王。
他嗜讀古籍,也運用著《易經》。
他對國民很重視,農民中的陳永貴、工人中的吳桂賢,工作能力對國家有利,就用來當副總理,作為工農群眾的榜樣……兩位剛來北京時,住在釣魚臺,象貴賓……
這一批觀于國、利于國的普通國民,是不是象“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還反復指示:
你們要關心國家大事。
那時代,偏遠之野的小學生,也知道“要關心國家大事”,不僅學中央文件、讀國家級報紙的社論,還學著民主式大辯論。
絕大多數國人,都被要求“群眾的眼睛雪亮”、“關心國家大事”,所以身邊沒有什么腐敗之官吏,國家大局也就清晰、不混亂,一些鄉村還呈現“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古景……
不過,用“路不拾遺”來描繪那時代,好象不大正確,小學生們都掙大眼睛看路上是否有遺落物,不分錢幣、物品,不管多、少,一分錢也上眼……好拾金不昧。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馬上交給民警叔叔……”這首歌,很流行。
甚至有的學生將身上的硬幣,抖落在地上,然后裝作是撿來的、上交……
時至今日,香港之亂,似乎也與大多數港民不具備“觀國之光”“關心國家大事”等意識有關。
只知道自己賺錢,不管社會局面,只微觀、不宏觀,只打小算盤、不彈大辯論,不觀察港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大局上之運用……
小鬧小亂一涌起,多年堆埋的分歧、矛盾隨之爆發,島內動亂如潮涌……
好在局勢已改觀。
昨天,香港特首說:“特區***將馬上開展構建對話平臺的有關工作,廣泛聽取不同階層、背景、政見人士的意見,努力化解分歧和矛盾……”
國學經典,具有普世性,不僅國內可用,國外亦可用。
最近,法國總統平息黃衫軍,仿佛與當年國內“關心國家大事”“民主大辯論”的場景相一致。
不久前,一篇《香港今昔:鄉野之閑觀》中,就似乎對特區***提醒著:
“法國的黃衫軍,持續地逞力顯威作勢,而馬克龍馬不停蹄地奔波各地鄉鎮,有耐心地進行著全國大辯論……”
·
·
·
(己亥孟秋·杭州龍塢)
·
摘自【楚木:“天人合一文化部落”系列】
·
【文萃傳媒·常德站收輯】
*常德市青年路96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