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到了今天,有人創作格律詩詞還在用已經不用了的古代詞匯?
這個現象很普遍,這個問題也挺常見,和爭論作詩是否用格律一樣,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
老街個人認識是,現代人作舊體詩沒有什么功利心。至于用什么詞匯和標準,完全是個人的自由,不必強求。
至于他人作詩用什么詞匯,其實也不必理會,現在還有幾個人真正去欣賞現代人作的舊體詩呢?
一、不古不用劉禹錫不用糕字說到用作詩用古代詞匯,其實是一種傳統,歷朝歷代的人,都會用到很多的古代詞匯。
其中,劉禹錫就是幾乎走火入魔的一位,他作詩,不古不用。
宋朝《邵氏聞見后錄》記載:
夢得作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之,輟不復為。宋子京以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詠》云: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
宋祁嘲笑中唐大詩人劉禹錫,原因就是劉禹錫作詩太講究,不肯用俗字。
劉禹錫作詩的時候,需要用到“糕”這個字,但是他檢查了一番,發現五經(《詩經》《尚書》《易經》《禮記》和《春秋》)中沒有這個字。于是劉禹錫就放棄了,然后用其他的字代替。
這個故事,應該和題主的問題相吻合。
當然,宋祁的觀點也值得尊重,更多的人作詩填詞反映現實生活,因此會利用生活中的詞匯。
宋祁(公元998年-公元1061年),字子京,人稱紅杏尚書,和歐陽修等人合修《新唐書》,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詞人。
宋祁和劉禹錫,雖然觀點不同,但是兩個人都是優秀的詩詞大家。
二、古代詞匯與無一字無來歷蘇門學士黃庭堅,在評價韓愈和杜甫時說:
"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人能為文章,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陳言..........《答洪駒父書》
杜甫作詩,韓愈作文,有很多作品有意“無一字無來處”。古人的傳統寫作就是如此,有來源的文字更有說服力,很多“陳言”代表一定的意義,因此詩詞可以用極少的字,表達出更廣闊的思想內容。
不過,韓杜二人,也未必有意做到所有的作品都是“無一字無來處”,《唐宋詩醇》評價杜甫:
少陵所以獨立千古者,不在有所本也。讀書破萬卷,偶拈來即是耳。詩三百篇豈必有所本哉。《唐宋詩醇》
讀書多的人下筆成章,不必強行字字有出處,但是自然“拈來即是”。但是讀書少的人,就做不到了。
對于現代人來說,我們學習的內容和古人大相徑庭。讓我們學著使用古人常用的詞匯來創作,自然有一定的難度。甚至無意間做到”有來處“,可能自己還不知道。
所以,用古人詞匯,其實也是一種學習的方式。
三、雅俗之別古人作詩講究文雅,避免流俗。所以劉禹錫用字有潔癖。但是,的確有些俚俗的生活詞匯,不適于寫入舊體詩詞中,這不僅僅是現代人,古代人也是如此。
說起用字俚俗,柳永、黃庭堅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例如黃庭堅《歸田樂引》:
對景還銷瘦。被個人、把人調戲,我也心兒有。憶我又喚我,見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看承幸廝勾。又是尊前眉峰皺。是人驚怪,冤我忒撋就。拼了又舍了,定是這回休了,及至相逢又依舊。
又例如柳永的《定風波》: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云亸,終日厭厭倦梳裹。無那!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么,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閑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黃庭堅和柳永填詞,有雅有俗。上面兩首詞,是其使用俚俗詞語的代表。詞中所用的俗字,其實就是生活中的語言,用在詞中,未免覺得不莊重。
因此,晏殊就很瞧不上柳永,當面給他難堪。張舜民《畫墁錄》記載:
柳三變既以詞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三變不能堪,詣***。晏公曰:“賢俊作曲子么?”三變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雖作曲子,不曾道:‘針線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這并不是說用當時的現代語言不好,蘇軾就認為街談市語皆可入詩,朱弁《風月堂詩話》中說道:
……有可以入詩者,有不可以入詩者,惟東坡全不揀擇,入手便用,如街談巷說,鄙俚之言,一經坡手,似神仙點瓦礫為黃金,自有妙處”。
蘇軾和柳永的故事,可以看出,現代生活語言當然可以寫入詩詞中,劉禹錫不愿意寫,不代表其他人不愿意寫。
用古代詞匯也好,用現代詞匯也好,都不影響他們稱為一代名家。
四、現代詞語入詩現代詞語入詩當然沒有問題,無論用什么詞語,一定要分清什么是雅,什么是俗。作詩填詞,以雅為上。
詩詞講究文雅,例如劉禹錫那樣,用《五經》中的詞語是***之一。現代生活中的語言詞匯,當然也可以用,不過“點瓦礫為黃金”,還是需要作者用心選擇和點化。
雅俗之別,并不代表古代詞語一定文雅,現代詞語就一定低俗。
白居易作詩喜歡老嫗能解,當然要用老婦人明白的語言詞匯。這就是”與時俱進“的例子。
不過,舊體詩以文言形式為主,五四以后,我們詩文的詞匯與語言和之前的形式大相徑庭,甚至是革命性的變化。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現代詩的出現。
老街個人感覺,現代詞匯出現在現代詩中,古典一些詞語出現在舊體詩詞形式中,閱讀起來更加舒適。假如反過來,欣賞的時候總歸有些別扭。
學習舊體詩和學習傳統書法類似,臨帖是基礎的模仿,要先學些古人的技法,使用古人的詞匯。等到自己可以融會貫通以后,再嘗試自己的創作風格。
結束語說了那么多,其實作詩也不必強求太多。自己喜歡就好,喜歡古體就古體,喜歡近體就近體,喜歡古韻就古韻,喜歡新韻就新韻。
同樣,關于詞匯的使用,喜歡現代就現代,喜歡古代就古體。
反正是自娛自樂。
@老街味道
從詩詞中的鎮江,了解潤揚大橋,為何不叫鎮揚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