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有句老話叫做:“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意思就是說,不孝順的人有三種表現,而沒有后代就是最嚴重的一種情況了。
在封建社會時期,人們非常看重血脈的正統以及傳承。正是因為這樣的觀念,導致了女性地位低下。在人們的印象中,女性只不過是傳宗接代的工具。不過我們今天的重點并不是社會地位,而是家風。一個家族要想發揚光大,必定要有嚴格良好的家訓來教育子孫后輩。
許多大家族的家訓幾十條甚至幾百條,如果家族中的小輩違背了家訓,還會有長輩出面教訓。直到現在,仍然有許多大家族的家訓被人們作為參考。
不過中國封建社會中只有極少大家族,大部分人都只是平民。除了大家族的家訓,民間也有許多通俗易懂的俗語,用來告誡后輩的父母們。比如說“子不教父之過”、“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等。這些句子簡單易懂,就算沒有聽說過,別人一講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有一句“縱有麒麟子,難敵化骨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麒麟在民間神話中的瑞獸,常被人們用來比喻那些德才兼備,品行出眾的人才。所以當親朋好友家有新生兒降生,恭賀對方時會說喜得麟兒。稱別人家的孩子為麟兒,是表達自己對對方的祝福,希望對方的孩子能夠在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光宗耀祖。
那么化骨龍又是什么呢?化骨龍意義與麒麟子相對。所謂化骨龍就是饕餮,龍生九子,其中之一就是饕餮,饕餮窮兇惡極,兇惡貪食。因此謙虛的中國人稱自己家的孩子為犬子,化骨龍,表示自己家的孩子貪吃頑皮。
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漸漸不再使用化骨龍來稱呼自家的孩子。而是用化骨龍來描述那些品行差又不知道努力的子孫。這些子孫不懂得發揮先祖留下的優勢,只知道坐吃山空。常言道富不過三代,就算是富可敵國,也不能任由后代揮霍。
所以說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是說,縱使一個家族中出現了幾位德才兼備的后代,也擋不住家族的頹勢。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一個家族的經營必須要由家族中的所有人齊心協力,只要出現一個“化骨龍”,就會從內部將先輩的心血敗的一干二凈。
中國人謙虛,自然也能聽懂別人口中的奉承。別人說自家的兒子是麒麟兒只是祝賀,要想讓自家的孩子變成真的麒麟兒必須有后期的精心培養,只有注意培養孩子的德行,才能成為家族的棟梁。單單擁有天賦并不夠,如果后天不努力,就是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
因此這句俗語在現代也有非常大的教育意義。現代社會發展迅速,許多父母想要給自家孩子良好的生活環境,拼了命去賺錢,但是常常因為忙于工作,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導致孩子的性格缺陷。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夠對孩子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父母賺錢也是為了將來孩子能夠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何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多花點精力來培養他呢?
還有許多父母溺愛孩子,心想著趁身體健康,努力工作,賺足夠的錢讓孩子一輩子都不必發愁。但是他們沒有想到,這種溺愛會對孩子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縱使孩子有非常出色的天賦,后天不加以培養,這些天賦也會消失殆盡。而且他們會因為父母的溺愛而喪失生活能力,變成“化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