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布里特-瑪麗選擇不去期待什么,只是某天早晨醒來,她突然意識到所有的期待都過了保質期。——《清單人生》
近兩年來,越來越覺得自己無欲無求。對生活漸漸喪失了興趣,對任何事也沒了欲望,而且總是有種錯覺,認為是疫情導致的。
但其實很多事情都是有時效性的,任何事情過了那個時間節(jié)點就不想要了也不感興趣了。疫情環(huán)境下,生活像是被按了加速鍵,或許是疫情加速耗盡了對生活的的新鮮感。
張愛玲說過:太晚得到的快樂并不那么快樂。
但人生好像向來都是這樣。大多時候都不知道自己開不開心,一件東西也不知道想不想要,事情好像也都是做不做都行。
小時候想去游樂園但從來沒有人帶我去,長大了可以自己去了卻已經喪失了滿足欲望的喜悅;小時候想看電影但沒有條件看,長大了可以無限制地看了卻已經不再有幸福感;從小學到高考一直忙于學習,在緊張的節(jié)奏中把其他想做的事情擠占了,然而高考結束了也并沒有想象中開心,反而有一種抽空的麻木感。
或許欲望不是被壓抑了,有些事情只有在特定時間做才會覺得有意思,過了特定的時間欲望就消失了。可能也不是消失,而是需要更高的***強度才能讓自己產生新的愉悅和欲望。就好比我小時候很喜歡游樂園,長大后覺得游樂園也沒什么好玩的,每個項目都要排好長隊,就不再想去游樂園了。
成長過程中欲望如果能夠得到合適且健康的滿足,那么就可能保持著對這個世界探索的興趣,但是如果大部分欲望都被壓抑,久而久之就會麻木,會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要什么,會喪失幸福感。
或許也不一定是欲望,任何感覺想法如果一直被阻止,被否定,被羞辱,也會失去。比如,不許哭,不許大笑,在你快樂的時候永遠告訴你,會倒霉。成績進步了,不許驕傲,要謙虛。得到好東西一定要給別人,否則你就是自私。花錢是罪惡,打扮漂亮也是。做的每一件事都被判斷是否正確,分析,那就會失去感覺,會變得麻木。
人生并沒有完美這回事,分析會降低快樂,割裂感受。長此以往就沒有正常的感受了。不管是快樂還是悲傷,都會懷疑,那是不是不對的,不應該的,不能夠的。但感受就是感受,不是分析否定或者贊揚,它在就是在不在就是不在。不能釋放的時候,會通過其它方式來消化。
弗洛伊德的動力心理學就認為:人的內在精神能量也遵循守恒定律,被壓抑的欲望不會消失,只是會以其他形式流回本我,或是流向超我反過來約束自己。
每次都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但不知道如何改善。我不敢太開心,因為每一次開心腦海中都會緊接著冒出一個念頭:我不配快樂。這種類似的念頭一直壓制著我。
自己慢慢地形成了形成了一個情緒保護機制,潛意識告訴自己不是我得不到,而是我沒興趣。當自己的欲望不能得到滿足時,不麻木情緒就會很容易讓我走向崩潰的深淵。
但生活總歸要繼續(xù),生活中不那么如意的事總會被愛你的人,和平靜快樂的日子所治愈。不幸是起伏,不是因為你不配得到快樂。離開剝奪你的快樂,見不得你快樂的人,生活總歸是有美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