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情人网-亚洲情人-亚洲欧洲综合-亚洲欧洲自拍-欧美专区亚洲

托辭的意思(托詞的意思)

  • 生活
  • 2023-04-19 13:53

一、和詩圣杜甫相關的“托板”

二、和陳元光南征相關的“去琉球”

三、粗俗的“扛二旦”

四、農耕文明的語言遺存“打渣子”

五、“三磨白旗”與“抓起來就磨”

六、解圍,說個好話的“打圓壺”

七、郎八家里的“浪吧精”

八、從“雞啄”到“雞啄包”

九、源自馬祖常的“胡兒嘛葉”

一、和詩圣杜甫相關的“托板”

網名“笑笑”的新浪博客在2012年4月,介紹了一個潢川人很熟悉的詞語——“托板”,也可以說是我們地方的俗語吧。

“托板”的意思是:別人說了恭維或嘲笑自己的話,自己是比較喜歡聽的,但又不好表現出來而找的托辭,比如張三說李四穿的衣服很漂亮,一定值一千塊錢,到底值多少錢李四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張三“托板”;或者別人說出了自己的心思,自己又不予承認,同時希望別人不要張揚,比如張三是某局副局長,陪了兩任局長了,這次換屆有望成為局長,李四見到張三說:“張副局長活動的差不多了吧,這次一定該扶正了吧?”張三就會說:“別托板,沒宣布之前不能亂說的”;也有認為別人所提出的行為、方式不可行或不是很滿意的或所說的事子虛烏有的意思,比如:張三和李四準備下鄉,李四提出騎自行車,張三不同意,就會說:“托板,一二十公里,那不累壞了嗎,還是坐車去。”

托板,也是信陽人口語中說的比較廣泛的俗語之一,據說這一俗語的來歷與詩圣杜甫有關。傳說那年初冬,大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逃難途徑光州南部山區的一個小村落時病倒了,小村落在一個坡崗下,遠離州縣,山里人不讀書,不看報(當然那時候也沒有報紙),不受外界干擾,哪里知道唐王朝政局大亂,皇帝出逃。那里民風淳樸,看到杜甫病的不輕,倒在一戶村民門前,莊戶人就將他留住在家,每天還煎湯熬藥,悉心照顧。這家莊戶人是個木匠,還帶一個徒弟,他留杜甫在家的時候并不知道這位就是大唐王朝的大詩人,山村野夫哪有讀書的呀,只是認為一個落難之人病倒在自己家門口,留下來照顧是做人的本分,應該的(那時候的人估計還沒有助人被訛詐的概念)。

杜甫病在村里時,正趕上木匠帶著他的徒弟和村民一起給村南谷地一條堰溝修橋(光州初冬雨少,是百姓修塘筑壩的好時節),堰南是坡,村民種糧食的田地都在堰南,每到收割季節,堰里漲水,村民挑糧食淌水過堰很艱難,村民決定在初冬時節自己采石伐木建橋,那時候,老百姓建橋木匠要干很多活,選好建橋的地方以后,打木樁,搭木板都是木匠干,在做木工時,凡是技術活都是師傅干,比如調線,釘楔子等,徒弟干一些抬木,托板,拉大鋸等體力活,而修橋最多最重的體力活就是托板,師傅一旦調好線,釘好樁,徒弟就要托著厚厚的大木板等著師傅釘楔子。這一工序叫“支殼子”,木匠支完殼子,石匠才在木殼子上砌石頭,石頭砌好后,木板拆下來,橋就算修好了。

杜甫病了三天后好了起來,能下地走走了,于是他就想趕路,木匠一家看他身體還發虛,就留他再住幾天,想想外邊兵荒馬亂的,難得這里一方安寧,杜甫就留下來了。白天沒事就去堰邊看木匠修橋,恰巧那天一群孩子也在堰邊玩耍,一邊玩還一邊唱:“小木匠,會托板,堰南堰北兩頭連”,小孩子玩的可開心了,這么一情境觸動了大詩人,于是他順著小孩子唱的就吟了句:“山民不聞胡兒惡,草菇果腹苦也甜。”看到小徒弟那么辛苦地幫師傅托大木板,他也走過去為他使把勁。

又住了幾天,杜甫的病好了,決定告辭,對木匠一家千恩萬謝,臨走的時候他給木匠寫了副字:“小木匠,會托板,堰南堰北兩頭連,山民不聞胡兒惡,草菇果腹苦也甜。”杜甫還留了落款,讓小徒弟教孩子唱全,還戲說一句:“和小哥一起托板,我也算師傅的徒弟了。”深深地向木匠鞠了一躬,向小徒弟抱抱拳。

安史之亂過后,大唐王朝又恢復了往日的安寧,有一年一個秀才路過此村,看到杜甫留的字,非常驚訝,就把這事傳開了,于是光州府就把杜甫留宿養病的村子改為杜甫店村(即現在的潢川縣江家集鎮杜甫店村),小木匠和杜甫一起托板成了當地的佳話,托板也成了老百姓的俗語。最初只是一句玩笑話——別認為自己認了幾個字就是大詩人,托板了嗎?就是說沒托板就不是大詩人,后來演變成現在的意思。自從洋貨進了中國后,往往還會把托板說成“托洋板”。

二、和陳元光南征相關的“去琉球”

網名“笑笑”的新浪博客在2012年就介紹了另一個和潢川人相關的俗語——“去琉球”。這個詞語的產生和陳元光將軍有關。

今天,“去琉球”的中心意思是:1、如果你沒有什么事,請到一邊去;2、一件事做不好或者做到一定程度不能再繼續做下去了,就此結束;3、兩人(家)關系搞僵了,不想再來往了。當然,根據語境延伸的還有“去球”、“球灰”等等,那就要相關人自己去理解了,意思雙方都能懂。

“去琉球”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呢?官史中沒有史料可查,民間自然傳承的源頭出處,卻可以推究到大唐王朝的“開漳圣王”陳元光將軍率領光州將士五十八姓,三千六百人,征戰閩南,平定山越那段歷史。也就是說,陳元光將軍是這句俗語的根。陳元光(657—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唐光州弋陽(今天潢川縣南城)人,自幼聰穎好學,好騎射,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人民苦之,是年,陳元光十三歲,領光州鄉薦第一,旋即隨父陳政奉詔領府兵五十八姓萬里平亂,后奏建漳州,數代相繼,領袖一州,率眾啟土,傳播中原文明,遺愛萬民。

隋唐時期,泉州之東的汪洋大海上被傳有一個琉求國,而我們這兒那時還叫光州。當時,陳元光將軍率領光州將士南下征戰可謂是規模宏大,涉及家族之多,在光州府、縣人人盡知。而光州之于福建的距離,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謂萬里之遙,再加上當時地理知識的欠缺,光州老百姓只知道福建和福建東邊大海中的琉球國都是在光州的東南方向,并且都是相當的遙遠。再有戰爭的險惡,環境的惡劣,萬里征戰又有幾人能回?于是那時候光州府治,誰家的人外出了,誰家的人沒有歸來,鄰里相問,自然而然的就會回答一句:去琉求了。

“隨陳將軍去琉求征戰”,在百姓口中被簡潔為——去琉求。我們想象一下:三五人相聚,其中一人心不在焉,其他人就會問:你去琉求嗎?時間一長,就成了口頭禪——去琉求。以至于有了兩人(家)關系搞僵了,不想再來往了,都成為了“去琉求”,去了琉求了就意味著永遠不可能再回來了,那還能再相互來往嗎?

在農耕社會,百姓詞匯量少,語言表達方式簡單的情況下,同一句話大家都在說,在不同的語境中說出來,周邊所有的人都能聽明白,久而久之就成了今天的俗語。去琉球——就這樣成為我們這兒人人都能聽得懂的俗語。但因為時間的久遠,久而久之,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大家反而都不知道了。

三、粗俗的“扛二旦”

潢川有一句有些粗俗卻人人能懂的口頭禪——扛二旦,意識是:1、半道參與某一活動以期獲得小獎賞,相當于書面語“蹭**”,比如:那在做什么什么,我們去看看,扛扛二旦混包煙抽;2、慣于說沒根沒據的事,相當于書面語“說慌、瞎編”。比如:那都沒有的事,他在這扛二旦,臉都不紅;3、閑來無事,隨便走走,說說閑話,相當于書面語“聊天、擺龍門、八卦”。比如某人一段時間沒在原來的地方,別人問他干什么去了,他往往會說,沒到哪,出去串門,扛二旦去了。這三種意思是比較通常的,還有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事件說出“扛二旦”還會有特指,比如看到遠處有群人,問是干什么的,回答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都會說“扛二旦的”。

“扛二旦”這句俗語一般只在平民百姓中說的比較廣,讀書人和官宦人家往往是只聽不說,他們認為這句俗語不斯文,是下泥巴人的口頭語。細細品來,這一俗語還真是來自“下泥巴人”的生產活動,是豫南農耕文明的語言產物,它最初不是“扛二旦”而是“扛二擔”。

豫南地區大部分是丘陵地,溝壑塘堰交錯,水量充沛,以水稻為主食。地形決定了各家各戶的田高低不平,不方便推車,過去農民們收獲水稻時把稻運回打稻場,都是手提肩扛,尤其是在扛稻捆子的時候,誰家的田要是離打稻場遠的話,扛稻捆子那是最要命的事,因為稻捆子都是頭朝下,只要扛在肩上,必須一口氣到稻場,中間不能停歇,否則辛辛苦苦收獲的糧食就白費了。于是有的農民在收割季節力氣差,田又遠的往往會結個伴,這樣一個人扛一半的路程就換肩給另一個人,換肩稻捆子不會落地,能扛回稻場,換肩到稻場的這個人就是“扛二擔”(擔是計量單位,在信陽農村稻捆子上了肩為擔),“扛二擔”的人往往就是農夫們取樂的對象,原因是在扛稻捆子階段,只有較為強壯的男勞動力干,婦女,兒童和老人都在稻場打稻谷了,稻場的人較為集中,人們在收獲的時候心情是最好的,人一多相互開開玩笑是很正常的。看到誰扛了一大挑子稻捆子來稻場就會說:“那誰誰平時弱不禁風的,關鍵時候真有勁,扛這么重的捆子。”其他人就會接一句:“扛二擔的。”“扛二擔”的好處就是不管他是從哪接的擔,最終都是他完成擔的任務,整個稻場的贊譽聲就屬于他。如果是“扛二擔的”就會說“扛二擔的”也能扛回來,換了你們二擔也扛不了。要是大家都知道是個強壯的勞力一口氣從遠處稻田里扛回來,別人會開句玩笑:“誰誰不會是“扛二擔”的吧?”對方就會很自豪地回答一句,“看我是‘扛二擔’的人嗎?”

“扛二擔”就這樣由本來是農忙時人們取笑的一句話,半道參與某一活動的最初本意,時間一長就成了平常都用的俗語,而且意思越來越多。農民們認字不多,只要讀音不錯,管它是“擔”還是“旦”,久而久之就成了“扛二旦”。

后來,又由“扛二旦”衍生出俗語“噴大旦”,就是吹牛的意思,以及緊跟領導拍馬屁的意思。(整理自網名“笑笑”的新浪博客)

四、農耕文明的語言遺存“打渣子”

潢川老百姓沒事的時候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的,這時來了一個人,往往會說:“你們這些人閑的沒事,又在這里‘打渣子’。”

“打渣子”就是開玩笑、嘮磕兒、閑扯;也有“大家說一些其他人不知道的或者感到新鮮的以及沒根沒據事”的意思,和“扯經”“嘮絆”差不多,區別是如果“扯經”“嘮絆”多指引經據典說事,有點斯文的話,那“打渣子”就是純粹的海闊天空的閑扯、比較土里土氣的了;還有“打渣子”往往是兩個以上的人在一起講,一個人說可以是“扯經”“嘮絆”,但不會自己“打渣子”,它經常還會和“扛二旦”連用,比如:農村過去沒有電,夏天吃完晚飯,屋子里又黑又悶熱,點燈還招蚊子,農閑時,只要天不下雨,村子里的人都會搬個凳子去稻場涼涼風,聽說書人說大鼓書等,自得其樂,誰先去就會在出門時吆喝一下:“走呀,誰還到稻場扛二旦,打渣子去呀。”其他吃過飯的就跟著一起去了。

打渣子也是豫南農耕文明的語言產物。過去農民耕種之前先給農田備肥,很久以前是沒有化肥的,農民備的肥都是舊墻土、塘泥、雜草、生活垃圾、人糞尿長期堆在一起漚,等這些肥料漚的發黑后在耕種前就挑到田里。農家肥都很沉,挑農家肥的活就由青壯年的男勞動力來完成,老年人、婦女和孩子這群弱勞動力就會幫助把挑到田里的農家肥打碎,然后灑開,以達到肥力均勻的效果。弱勞動力所做的這種活就是——打渣子,也就是打糞渣子。打渣子的人相對于挑糞的人身體要弱一些,如果某個人覺得另一個人沒有足夠的力氣挑糞時,他就會說:“你那二兩勁還能挑糞,打渣子去。”神態上肯定是藐視對方;另外,弱勞動力在一起干農活的時候尤其女性比較多,她們在一起一般都比較熱鬧,東家長西家短的聊個沒玩沒了,嘻嘻哈哈,聲音一陣接一陣的,互相開開玩笑,人們只要看到有這樣情景就認為那是打渣子的地方。這也決定了“打渣子”的詞性,說別人打渣子肯定就是說他干不了主要的事,只能在那打諢插科做一些無關緊要的。后來慢慢演變成不管在哪,任何人開玩笑、嘮嗑兒、閑扯等都可以稱之為“打渣子”。

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里,鄉音鄉情都比較濃厚,老百姓說多了,也就約定成俗了,“打渣子”也成為了豫南獨有的俗語。(整理自網名“笑笑”的新浪博客)

五、“三磨白旗”與“抓起來就磨”

如果你給自己做的事找出了很多理由,而這些理由讓人聽的又不是很信服,那么你就是在“三磨白旗”。小品《馬大姐外傳》大家可能都看過,愛管閑事的馬大姐為郭大寶推婚與勸婚所找的理由就是典型的“三磨白旗”。

“三磨白旗”的中心意思是:胡亂地解釋某一現象或給自己做的事找出了很多理由,而這些解釋或理由讓聽的人不相信,或者將信將疑。這句俗語源于一種手工行業——豆腐作坊。

豆腐作坊是我國較古老的手工行業,它的主要工具之一就是白布,白布的功能是把磨好的豆漿過濾,整形和包制豆腐品種,整個工序完成之后,作坊主就會把白布洗干凈拿出去晾曬,這些白布多,還比較長,大部分成長條型,晾曬的竹竿一般搭的高,所以豆腐作坊一到晾曬白布時,就是一大片,再有風一吹,遠遠望去就象打白旗。那么為什么要三磨白旗呢,這里面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光州城南有一大財主,不僅擁有大片田地,還開了個豆腐作坊,然而這個大財主比較吝嗇,對雇傭的長工管的還嚴,于是被人送了個外號“精豆子”(“精”在豫南話中有吝嗇、小氣的意思),嘲諷他刻薄、吝嗇,光不溜秋、一毛不拔。有一年,一家農戶欠租子,只好把孩子黃年生送到他家當長工,“精豆子”就讓他在豆腐坊里做伙計。豆腐坊的伙計每天起早貪黑,沒日沒夜地磨豆腐,那苦、累、臟的活不算,還天天受財主的打罵,哪天誰稍微起的晚了,誰干活偷了懶,只要被“精豆子”碰見,一頓申斥后往往還挨鞭子。黃年生十幾歲來財主家,辛辛苦苦干上一年活,工錢不夠抵租子,而且飯錢還要另算,這樣干下去,恐怕要當一輩子長工了,他天天算來算去,怎么都不甘心,但他又不能走,他爹媽和財主定的有契約,他要是走的話,財主就要加他們家的租子。這孩子天生機靈,決定找機會捉弄一下“精豆子”,好讓財主攆他走,財主攆走的,他爹媽就不算違約了。

一年秋后,“精豆子”要去鄉下收租子了,臨走的時候安排他兒子去看管豆腐作坊。“精豆子”的兒子肥頭大耳,是個“二百五”,過去“精豆子”每次出去安排他兒子看管豆腐作坊時都是叫兒子數竿子上的白布,只要白布掛的多,就證明伙計干的活多,這一點他兒子記的非常清,所以等到他兒子來管豆腐作坊時,這“二百五”根本不到磨坊去看,就在門前數白布。年年都是這樣,這年,黃連生決定拿“二百五”來戲弄“精豆子”。

“精豆子”一出門,黃年生就鼓動伙計們撂下活睡大覺,伙計們不明白黃年生搞什么名堂,他就這么這么一說,伙計們都哈哈大笑,同意了黃年生的主意。每天把所有的白布條子到時候掛在門前的竹竿上都到屋里睡覺去了,“二百五”到豆腐坊大門一看這么多白旗掛著,就扭頭找他的賭伴去了。一連三天,“精豆子”回來后一看,豆腐坊啥事沒做,氣不打一處來,一問是黃年生干的好事,就找黃年生,準備痛打他一頓,再把他攆走,哪里找的到黃年生呀,這時門外的一群小孩一邊玩耍,一邊唱:“城南有個精豆子,家里支個大磨子,磨的豆腐換銀子,就是不給小工子;城南有個精豆子,下鄉三天收租子,家里有個傻兒子,走到門前數旗子;城南有個精豆子,收完租子找兒子,兒子數過白旗子,氣的瞪起眼珠子。”“精豆子”聽了后頓時額頭爆青經,大呼“把黃年生這小王八羔子攆滾蛋。”

后來黃年生在光州城北九道彎開了個豆腐作坊,原來一起在“精豆子”干活的伙計們都投奔了他,由于是一起的老伙計,手藝精,又勤勞,生意當然很興旺,黃年生又是個頭腦靈巧的人,別人的磨盤一個進豆眼,他的磨盤經改進成了三個眼,所以他一天干的活是別人的三倍,他又把他的舊磨盤蓋在九道彎的水井口上,成了一井三眼,三家人可以同時在井邊系水,三眼井就成了黃年生豆腐作坊所在地的地名了,豆腐作坊門前的街道也成了三眼井街(三眼井一直在過去的潢川外貿局院內,直到幾年前潢川舊城改造時才被封起來,一處凝結歷史文化和前人智慧的古跡被鋼筋水泥掩埋了,而三眼井街道的名稱現在還保留著)。

于是在光州城就有了這樣的歇后語了:“精豆子的伙計——磨白旗。”“三眼井的伙計——抓起來就磨。”其本意是指一個是光做面子上的事,不干實事,另一個是踏踏實實做實事,不說廢話。不知道啥時起,兩個歇后語及“三磨白旗”與“抓起來就磨”竟成為了同義,也許是因為“磨”在豫南的口語中都有“編造”的意思吧。(整理自網名“笑笑”的新浪博客)

六、解圍,說個好話的“打圓壺”

誰做事都不會讓所有的人滿意,誰說話也不是哪個人都愛聽的,不滿意和不愛聽的人肯定會嘮叨、埋怨、生氣,甚至是斥責做事或說話的人,那么另一個人就會出來替受埋怨的人說好話,或解釋理由、尋找借口。豫南人是怎樣表達另一個人的行為呢?很簡潔——那是個打圓壺的人。“打圓壺”就是為別人說好話,或幫助行為人所做的事解釋理由、尋找借口。

話說光州城西有家篾匠鋪,鋪主黃篾匠平時編些竹芭、籮筐、雨傘拿街市里去賣以維持生活,逢年過節扎燈籠那是他的絕活,在光州府很有名。那年恰逢知府大人的老爸過六十大壽,算命先生說要扎六十個大燈籠,個個燈籠上要畫上“福”,懸掛六天,這樣老太爺就能洪福齊天。于是知府大人就派人到黃篾匠那里去定做,誰知那天黃篾匠不在家,新來的小伙計是個年青的畫師,幫黃篾匠在編好的物品上畫個花呀鳥呀的,拿到市場上好賣。小伙計最善畫的是水壺,正在鋪子里專心致志地畫水壺,來的人吩咐后就走了,要三天后送到知府家。黃篾匠回到家后小伙計就告訴了他,但他把燈籠上要畫“福”說成了畫“壺”(我們這兒讀音f與h不分,“福”與“壺”在口語表達上是同音)。知府大人家的事,哪敢怠慢,一聽要畫“壺”,黃篾匠還挺高興,想知府大人怎么知道我請了個善畫壺的伙計呢?

三天時間,黃篾匠帶著伙計不分白天黑夜地把六十個畫著“壺”的大燈籠做好了,并送到知府家。知府家管家一看個個畫“壺”的燈籠,頓時就傻眼了,因為算命先生說畫的是“福”,怎么全畫的是“壺”?于是就罵黃篾匠,要黃篾匠重新做。那哪成呀,當天就用,沒時間了,嚇的黃篾匠兩腿撲通跪在地上,渾身打哆嗦。正在管家罵黃篾匠的時候,府里的師爺來了,看到個個燈籠上畫的栩栩如生的水壺,圓圓的,顏色各異,有的還細水長流,倒是挺好看的,再看看跪在地上的黃篾匠和小伙計,兩個人面如土色,身如篩糠,怪可憐的,他就動了善念,對管家一笑說:“管家,別發火,人家黃篾匠送的這燈籠不但應了算命先生的‘洪福齊天’,還給我們家太爺送了幅祝壽的對聯,你這事辦的好呀!”

管家一聽師爺這么說,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問:“讓他畫‘福’他畫成了‘壺’,哪來的祝壽對聯呢?”

師爺問:“你看黃篾匠燈籠上畫的啥?”

“壺呀!”管家答道。

師爺說:“對呀,就是‘福’呀!”于是他又拿了個畫有壺嘴里流細水的燈籠指給管家看,“這不是對聯嗎?這就是‘福如東海長流水”,他又拿了個畫有“松樹下石凳上放把水壺”的燈籠,“這就是‘壽比南山不老松’。”

剛說到這,知府大人和算命先生也來了,聽師爺這么一解釋就呵呵大笑起來,說:“還是我們的師爺學問淵博,解的高明呀!”

知府一高興,算命先生立馬就跟上了:“黃篾匠用心良苦,師爺妙解天機,此乃大人洪福,老太爺萬壽無疆呀!”

知府老太爺的壽辰辦的風風光光,六十個畫“壺”的燈籠被前去祝壽的人津津樂道,黃篾匠因壺得福,得到了知府大人的重重賞賜,小伙計畫“壺”的名氣也傳開了,以后畫的更賣勁了。可每每提到這件事,黃篾匠總是說:“多虧了師爺圓了壺才得的福呀!”

后來光州城就有了個風俗,誰家老人過壽,喬遷新居,前去祝賀的親朋好友送上個壺,寓意著送“福”臨門,主人家會很高興的。誰做的事讓人不滿意了,也希望能有個人出面幫自己“圓個壺”,就是把事向好的方面解釋,以求得到諒解,也算是得福了。

“打”在豫南的口語中意思很廣,老百姓最先是說“圓個壺”,慢慢地把“打”與“圓個壺”連在一塊,改口為“打圓壺”,這樣成了我們這邊通用的俗語。(整理自網名“笑笑”的新浪博客)

七、郎八家里的“浪吧精”

《詩·邶風·終風》里“謔浪笑敖”的“浪”,有“放蕩”之意。“浪”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具有濃郁東北二人轉風格的歌曲《大姑娘美大姑娘浪》,以其熱烈、潑辣、歡快的特點,一經流傳,迅速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這里的“浪”是指多情而膽大的東北情竇初開的熱辣妹子。日本幕府時代失去封祿而流浪的武士被稱為“浪人”,“浪”的區域可謂廣了,“浪”出了國門。

我們這邊的口語——“浪吧精”,和以上的“浪”的意思差不多,基本上是:1、特指***、賣弄、放蕩或水性楊花的女性;2、行為輕佻、隨便、不加約束、不拘小節的人(這時候不分男女都可以用);3、穿著,打扮時尚或怪異的人。說別人是“浪吧精”要分說話人的氛圍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來決定是開玩笑還是罵人。一般喜慶氛圍里,朋友或同事之間說誰是“浪吧精”,那都是開玩笑,活躍氣氛的,如果是吵架或是有矛盾的人之間說誰是“浪吧精”,那是罵人,對方是要急眼的!關于“浪吧精”有這樣一個傳說。

北宋年間,光州城東關有個大戶郎員外,他有八個兒子,其他兒子都還本分,唯獨最小的郎八自幼嬌生慣養,好吃懶做,長大后依仗家里有錢,結交了一群地痞流氓,他就成了這群地痞流氓的頭了,整天耍潑皮無賴,干了不少壞事,被老百姓稱為“浪巴子”(豫南土語之一,就是一種嚇唬小孩的兇猛的狗熊)。一天有個賣藝人來到東關擺攤賣藝,沒有給郎八拜門頭,被他帶一群狐朋狗友踢了場子不算,還逼著交門頭費,可憐賣藝人交不起郎八說的數,跪地求饒也不行,這幫狐朋狗友要打斷他的腿,恰巧一少年路過此地,對郎八這群人的行為實在看不下去了,上來制止,郎八就要人打這位少年,還沒等他們擺好架勢,這少年就劈里啪啦把這群無賴打的滿地找牙。你道這少年是誰,他就是后來的梁山好漢之一、光州田戶出身的九尾龜陶宗旺。陶宗旺教訓了他們之后,還警告郎八,如果再在光州界內看到郎八欺負百姓,見一次打一次。

自從被陶宗旺教訓了以后,“狼巴子”還真的收斂多了,不在光州城混了,和一幫無賴跑到息縣淮河邊跑起碼頭,幾年下來掙了不少錢,就在息縣城開起了賭場和妓院,還從廬州府帶回一楚楚動人,風情萬種的青樓女子做小妾,他的小妾自然也就成了他開的妓院的老鴇。

有一年,江州府里一秀才,也是位風流才子進京趕考,途徑息縣時住下,去了郎八的妓院行風流之事,誰知這位秀才偏偏看中了妓院老鴇——郎八的小妾,這郎八的小妾接待達官貴人那是風情萬種,一個外地來的酸秀才也想吃她的豆腐,那不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嗎?此時她可不是風情萬種了,簡直是兇神惡煞,結果這位風流才子豆腐沒吃成,還被郎八的打手給揍的鼻青臉腫。事往往都那么湊巧,這秀才進京趕考居然高中了,還被派到息縣來做縣令,當年在妓院挨打的痛可有機會報了。他再次來到郎八的妓院,點名要郎八的小妾,郎八知道了這位就是當年挨打的江州秀才,一看縣太爺來了,還點名要老鴇,自己的小老婆,那是求之不得的呀!只要縣太爺需要,綠帽子戴著也爽,巴結贖罪的機會到了。那一晚,這老鴇給縣太爺侍候的簡直是如入天上瑤池,人間華清宮,挨打的事早就拋到九霄云外了,臨走的時候還寫了首打油詩:“郎八家里浪吧精,未入羅帳已消魂;玉膚冰肌香一夜,堪比唐王抱貴人。”打這天起,前仇一筆勾銷,縣太爺啥時候來快活,這老鴇就得侍候著,郎八還得向孝敬親爹一樣。這首打油詩后來就由息縣一直傳到光州府,郎八家里的“浪吧精”成了全光州浪蕩公子、達官貴人向往的消魂人,簡直就成了光州的“李師師”了。他的妓院更加紅火,郎八有這些顯貴們撐腰,更加有恃無恐,在息縣欺男霸女,搶占良田,干起壞事來更毒辣了。再后來勾結官府陷害起九尾龜陶宗旺,陶宗旺被逼無奈,投奔黃門山時把郎八殺了,人頭作為“投名狀”遞上去了,坐了山大王的第四把交椅。郎八的賭場、妓院也被陶宗旺一把火燒了。郎八的那位小妾不知去向了,但“浪吧精”從此是賣弄***的代名詞,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句俗語,而且意思不僅僅限于賣弄***,成現在的三種解釋了。

現在的豫南有一句歇后語叫“大河里漂葫蘆——浪瓢”,其意思與“浪吧精”是差不多的。(整理自網名“笑笑”的新浪博客)

八、從“雞啄”到“雞啄包”

在我們這邊,如果對某人有成見,認為他不積德,恰逢這個人最近又遇到了倒霉事,往往就說他是自己雞啄的,這里的“雞啄的”可以理解為:自作自受,遭報應。而要說某個人是“雞啄包”那就又多了一層含義。我們看以下幾個情境:

1、張三在市場賣蔬菜,李四來買一斤小油菜,張三秤好后給了李四,李四拿出自己的彈簧秤一量,才九兩半。李四:張三,你個“雞啄包”,哪來的一斤呀,九兩半哦。張三:我明明秤的是一斤嗎。你說九兩半就算是,我再補一顆給你。看我大方吧?李四把補上的菜再一秤,一斤一兩。李四:真雞啄呀,就多一兩,“雞啄包”啥時都大方不起來。“雞啄包”。在這種語境下,意思是小氣,多就多了一點點,少也就少一點點,稱所多的東西是“雞啄”,給東西的人是“雞啄包”。

2、在另一種語境的意思是:使壞的人。比如:某人在路上挖個坑,在坑上蓋上東西掩起來,路人沒發現,一腳踏進坑里,他一定會罵:“哪個缺德的‘雞啄包’,挖坑害人!”

3、還有一種情況是某人把東西放在容易被損壞的地方,也會被稱為是“雞啄包”。比如張三把洗好的碗盤放在桌邊上,被李四看到,李四也會說張三是“雞啄包”,萬一誰不小心碰了,碗盤就會掉下來打碎。

“雞啄包”本身是一調侃的口語,多有貶義的意思,往往用在相互熟悉的人之間,開開玩笑,如果是第一次見面的人就不能說,否則人家會認為說他小氣,或有壞心眼,肯定很不高興;陌生人更不能說,那是罵人的,即使他做了雞啄包的事,也只能背后說。

那么雞啄包又是如何成為一俗語的呢?這也是從農業文明百姓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成為口語的。古時候農民對自己的收成都非常重視的,農民辛辛苦苦地耕種一年,糧食收上來都是儲存起來慢慢過日子吃,把該交的租子和皇糧會用草包裝起來(那時候沒有塑料袋,麻包比較貴,草包可以自己編,不用買),一般農戶們家里都會養些雞、鴨、鵝、豬等以產蛋、賣肉換些零花錢,買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須品,雞養的最多,而且是散養,雞在尋食的時候如果發現了草包,肯定要去啄食的,雖然一只雞啄的食不多,但它會啄出個小口子,糧食往往會從小口子流出來很多,農戶不但要把流出的重新收起來,還要補口子,很費事,況且糧食是很金貴的,人都不夠吃,還能讓雞啄嗎?所以誰看到雞啄包都心痛,發現后就會立即把雞攆走,如果不是自己家的還會大聲吆喝:“誰家的雞啄包?如果再來啄的話,非把雞打死不可!”以表示憤怒。

日積月累,雞啄包就成了豫南的一個俗語,本意就是小氣,過于精明,但卻給別人造成了麻煩。后來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意思也就擴展了,把使壞、干了小的缺德事,都稱為是“雞啄包”,還把缺斤短兩、自作自受稱為“雞啄”,可以這樣說——“雞啄”是一個動詞,是過程,“雞啄包”是名詞,是結果。(整理自網名“笑笑”的新浪博客)

九、源自馬祖常的“胡兒嘛葉”

在豫南,老百姓對沒有章法,做事不認真,環境亂的說法大都會用“胡兒嘛葉”這句俗語。胡兒嘛葉的意思主要有:

1、雜亂的,胡亂的,與雜亂無章同義。比如:屋子里好久沒清理了,主人就會說:“屋子搞的胡兒嘛葉的。”老師看到學生的作業很亂,也會說:“整個作業本弄得胡兒嘛葉的,看的都費勁。”

2、簡單的,隨意的。比如:村里開會,村長沒有準備講話稿,上臺就說:“我胡兒嘛葉地講兩句,你們就胡兒嘛葉地聽吧。”

3、含混不清的,不認真的,與囫圇吞棗同義。比如:“《紅樓夢》這本書我也就胡兒嘛葉地看了看,沒記住誰和誰啥關系。”

那么這句俗語是怎么形成的呢,這還得從馬祖常說起。

馬祖常,字伯庸,光州人,元代色目人雍古族,著名詩人,父親是光州監軍。在他童年時,與其他貴族的孩子崇武尚馬的性格恰恰相反,就知道學習,得到點錢就用來買書,于是他父親就給他請了個私塾先生教他讀書。

光州地處淮河以南,是以農耕為主,夏收麥子秋收稻。而元時的貴族皆是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們不重視農耕,大片的農田往往都成了他們的牧場,當然也會留些土地讓老百姓耕種,以保證生活和官糧。每年開春時節,牧草尚沒有長出來,而此時的麥子正是茂盛之時,那些貴族就會放馬糟蹋老百姓的麥田,尤其是駐軍,而老百姓呢是敢怒不敢言。

恰逢這年開春,馬祖常的父親要去城外巡視,他也要跟著,并要帶著先生一起去。畢竟馬祖常的父親是在中原長大的,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知道師徒如父子,就沒有拒絕,同意了。他們巡視路過一個土崗坡時,只見崗下一群士兵正在土崗下邊的一片麥田里跑馬射箭,于是駐足觀看,畢竟是監軍,馬祖常的父親還時不時地為這群士兵喝彩,而此時的先生卻一臉愁容。年幼的馬祖常看著父親和先生兩種不同的表情,就很好奇,問父親為何喝彩?父親說:尚武善騎,立兵之道。他又問先生,先生說:不懂稼穡,焉知根本。很顯然,先生的回答讓馬祖常的父親很不高興,但也未與其爭辯。

他們一行繼續巡視,又到了一村落旁,已是臨近晌午,一群村民還拿著鋤頭站在麥田里。馬祖常的父親看到這情境就對先生說:“你們***,日盡晌午尚立于田,此時腰且不直,手豈能有力,此乃喜耕之人終為奴。”先生明白這是監軍在挖苦自己,于是上前施禮說:“將軍,***知時,除雜草需似火午日燒其根才能讓其田盡力豐產,這便是喜耕之人固其本。”馬祖常受先生教導多時,深受“農本”熏陶,聽先生說“喜耕之人固其本”之言不禁拍手叫好起來。兒子一高興,當爹的自然不能繃著臉呀,就問馬祖常為何?馬祖常說:“先生常說我們是‘馬上的彎刀’得來‘馬下的江山’,彎刀能砍去人頭卻剜不去人心,所以我們應該上馬奪了江山后就應該下馬固江山,讓‘喜耕之人固其本’就是其一。”監軍聽他這么一說,在馬上哈哈哈大笑起來:“我兒大才,先生教導有方!”監軍大人一高興,隨從們當然都打其精神來了,紛紛夸少爺有才。

此時,監軍大人突然說:“各位,前面不遠處就是我們要巡視的兵營了,我們要趕到那吃晌午飯,我家先生也是飽讀詩書,***都說‘春宵一刻值千金’,此時也是開春時節,我們就請先生給我們做首詩,詩里要有“色目人、***、馬、麥子、春、日、風、暖”等,就算我們出來踏春了,作的好,我們也賞他千金,好嗎?”

先生一聽,當時就愣住了,兵營就在前面,走到那也就是片刻功夫,心想:這是監軍大人為難我了!但話已出口,豈敢違背,苦笑著抬起頭看看天上,春日當頭,又看看遠處一壟一壟的麥田,好半會的功夫,他出口道:“春送麗日風送暖,麥壟成行民不閑。”剛吟此兩句,馬祖常就接了過來:“胡兒不知農耕苦,馬野人橫誤半年。”先生聽完,不禁拍手大呼:“好!好!好!”眾人也跟著先生一起叫好。監軍大人說:“好是好,這里面有我們色目人和***嗎?”馬祖常說:“胡兒即是色目人,民即是***。”“好好好,獎先生千金!”監軍大人也笑了起來。先生說:“大人,千金豈敢受領,可此子難求呀!”

后來,馬祖常果不負眾望,歷任元朝翰林直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江南行臺中丞、御史中丞、樞密副使等職。在任期間,他重農桑,尚儒學,為文法先秦兩漢,宏瞻而精核,富麗而新奇,內容多制詔、碑志等類作品,詩作圓密清麗,除應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而他接先生的兩句詩也為光州的老百姓所津津樂道,尤其是“胡兒”和“馬野”,本來是指胡人不憐惜百姓的耕作,將肆意縱馬踐踏農田的行為稱之為“胡兒馬野”,后來就慢慢地成為了一句俗語,對那些不認真,馬馬虎虎,囫圇吞棗的行為都稱為“胡兒馬野”,當口語化以后,“馬野”也就成了“嘛葉”,語氣也沒有原來的嚴重了,“胡兒嘛葉”成為了中性俗語。(整理自網名“笑笑”的新浪博客)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免费网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 日韩欧美一二区 | 亚洲天堂男 | 欧美精品久久 | 亚洲自偷自偷精品 | 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激情 |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 | 色婷婷社区 |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第一页 | 九九影视网| 五月婷婷激情综合 | 国产 高清 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五月花综合 | 亚洲一级理论片 | 淫婷婷 | 婷婷啪啪 | 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综合视频在线 |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 东方亚洲东方欧美色二区 | 欧美日在线 | 久国产| 国产a一级毛片午夜剧场14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亚洲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这里只有精品 | 五月婷婷七月丁香 | 一区二区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在线 | 天堂综合网 | 亚洲狠狠成人综合网 | 午夜欧美性视频在线播放 | 欧美黑人性色黄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人成中文幕一级二级 |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 亚洲小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