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圖建立一小套VAV空調系統全面數字化控制理論,并將之成功地應用于具體的工程項目實踐。
【關鍵詞】全面數字化控制,總風量控制
一、VAV系統控制的現狀與發展
VAV系統在中國一直運行不太良好的原因是什么?我們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為慎重起見,我們調查了北京,上海,杭州,蘇州等十幾個項目,有如下二個方面原因值得引起我們國人的重視:
1:可能不僅國內,而是在世界范圍之內,空調與自控***之間存在的空白與鴻溝,致使在工程設計,施工,安裝,調試等各個方面存在有明顯的脫節與敷衍。由此可見,VAV系統還不是一門非常成熟的技術,我們有責任將其變成一門更加成熟的科學。
2:除了小部分項目在以總風量控制方式運行外,許多項目事實上一直以定靜壓或定風量方式在運行。這很有可能是一種國際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因為我們并沒有理由相信國外的工程技術采用了更為先進的技術,很有可能他們也與我們一樣在探索之中。
對于第一個問題,我們認為還是比較好解決的,通過二個***的彼此拓展,再建設幾座互通的橋梁(也就是幾個相關的數學方程式)就可以了,事實上我們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對于第二個問題,就比較復雜了,盡管在技術上我們已找到了解決的答案,但牽涉到商業利益和國家尊嚴。但至少告訴我們:先進的變風量“雕蟲小技”的發展恐怕還得靠自己。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與在暖通空調的應用,VAV系統控制技術找到了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平臺,在2000年之前,至少在國內,人們主要關注的仍然是單一的送風量控制環節,我們不妨總稱之為VAV系統的部分控制策略,按時間發展次序,可簡單的分為三代,即:
第一代基本控制策略:始于上世紀60年代,被稱為定靜壓法控制;
第二代基本控制策略:始于上世紀80年代,被稱為變靜壓法控制;
第三代基本控制策略:始于上世紀90年代末,被稱為總風量法控制。
以上三種控制,忽視了送風溫度,節能循環與系統風量平衡等其他環節的控制,因而是不全面的。但隨著我們在科學實驗和工程實踐二方面對VAV系統控制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認為也許現在正是描繪一個全面而完整的學術體系的時候了,我們不妨稱之為VAV系統的全面數字化控制理論,簡稱為TDC理論,不妨稱之為第四代基本控制策略,始于2006年,由中國上海大智科技公司率先提出并進行有效的工程實踐,全面地涉及到房間溫度控制,系統送風量,送風溫度,節能循環與系統風量平衡等五大基本環節的控制。在暖通空調***的發展史上,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把變風量技術由經驗變成一門科學,或者由對工程經驗的依賴變成對科學技術的信心。
1.1:第一代基本控制策略:定靜壓法控制
所謂定靜壓控制,是在送風系統管網的適當位置(常在離風機2/3處)設置靜壓傳感器,在保持該點靜壓一定值的前提下,通過調節風機受電頻率來改變空調系統的送風量。
定靜壓法控制原理圖
1.2:第二代基本控制策略:變靜壓法控制
所謂變靜壓控制,就是在保持每個VAV末端的閥門開滿在85%-100%之間,即使閥門盡可能全開和使風管中靜壓靜可能減小的前提下,通過調節風機受電頻率來改變空調系統的送風量。
變靜壓法控制原理圖
1.3:第三代基本控制策略:總風量法控制
總風量法控制又分為單一總風量法控制和雙重總風量法控制。在這里我們不妨介紹Hony-2001總風量法,即大智科技總風量法,我們通過抓住兩個非常有用的參數,其一是我們大智科技計算出來的實時最佳需求風量值,即我司根據溫差(積分比例等)計算出來的實時最佳需求風量,我們不妨稱之為Gi-demand,我們據此可以方便地計算出VAV系統實時最佳需求總風量,即∑Gi-demand。其二是VAV控制器計算出來的實時運行風量值,我們不妨稱之為Gi-run,我們同樣可以據此計算出VAV系統實時運行總風量,即∑Gi-run。抓住了這兩個總風量值,就可以方便地實現總風量法控制了。以上控制***稱Hony-2001總風量控制法。
Hony-2001總風量法控制原理圖
1.4:第四代基本控制策略:全面數字化控制法(專利號:ZL2007100263527)
1.4.1:TDC法的概念
所謂TDC法就是:1:基于現代計算機網絡控制技術在樓宇自控系統的應用;2:通過全面收集并計算變風量空調系統在房間溫度,系統送風量,送風溫度,節能循環和風量平衡等五個控制環節的技術參數;3:采取盡可能科學而非經驗的控制手段;4:達到舒適而節能的控制目的的***。
1.4.2:TDC法的系統控制模型(平面圖)
1.4.3:TDC法的系統控制模型(系統圖)
1.4.4:TDC法的五個基本控制環節
1:房間溫度控制(Spacetemperature):VAVBOX周邊控制來實現。
2:系統送風量控制(Supplyfanvolume):AHU周邊控制來實現。
3:送風溫度控制(Supplyairtemperature):AHU周邊控制來實現。
4:經濟循環控制(Economycyclecontrol):BA控制來實現。
5:系統風量平衡控制(proportioningSAandRA):BA控制來實現。
二、第一個控制環節——VAVBOX的溫度控制
2.1:VAVBOX的溫度控制模型
T_room:控制的溫度T_set:各房間的溫度
Gi-run:末端所測的流量Gi-demand:末端需求流量
L0=∑Gi-run:所測的總風量Ld=∑Gi-demand:需求的總風量
2.2:VAVBOX的基本控制參數
nT_room:被控房間的實時溫度
nT_set:被控房間的設定溫度
nGi-run:VAVBOX末端所測的流量
nGi-demand:VAVBOX末端需求流量
Gi-demand=QMIN+(QMAX-QMIN)*(T_room-T_set)/3
這里,設定比例積分帶為3。
nL0=∑Gi-run:所有VAVBOX實測風量之和
nLd=∑Gi-demand:所有VAVBOX需求風量之和
2.3:流量傳感器的增益系數(專利號:ZL2007100263543)
2.3.1:畢托管的風量增益系數K
定義畢托管的風量增益系數為
式中,QDDC為DDC面板顯示一次風量,m3/h;Q為噴嘴等標定設備實測一次風量,m3/h。
對于某VAV末端的一次風量測試記錄如下表所示。
某VAV末端一次風量測試記錄
工況
噴嘴前后靜壓差(Pa)
噴嘴實測風量
(m3/h)
DDC顯示風速
(ft/min)
DDC顯示風量
(m3/h)
K
1
77
314
1355
437
1.39
2
118
390
1610
519
1.33
3
165
462
1852
599
1.30
4
228
544
2092
676
1.24
注:(1)工況1-4采用φ100的標準流量噴嘴;
(2)各工況下噴嘴前后靜壓差及DDC動壓、DDC風量均為三組測量值的平均值。
由上表的結果可以看出,DDC的風量增益系數K隨一次風量的增大而逐漸減小,利用最小二乘法,回歸得到K與QDDC的關系式為
根據上表測試記錄,作出VAV末端裝置一次風的特性曲線如下圖所示。
圖:某VAV末端裝置一次風特性曲線
2.4:VAVBOX的特征方程式(專利號:ZL2007100263559)
在實際使用中,我們認為最好用另一個系數直接輸入DDC中,這個系數可以被稱為調試系數,是連接暖通與自控***的“橋梁”,定義如下:
其中,Q為噴嘴等標定設備實測一次風量,m3/h;為畢托管實測動壓,Pa。
三、第二個控制環節——VAV系統送風量控制
3.1:單一總風量控制法——比率法
所謂比率法,就是根據VAVBOX末端所測風量之和L0(L0=∑Gi-run)與設計最大風量QMAX之比來確定某一時刻空調箱變頻器的頻率f。具體過程如下:
1:確定在一定管路特性曲線下(比如風閥全開),空調箱送風量Q=F(f,QMAX)的函數關系;
2:計算VAVBOX末端某一時刻所測風量之和L0(L0=∑Gi-run);
3:根據L0/QMAX的比例,確定某一時刻空調箱變頻器的頻率f
該***是一種非常實用,而且簡單可靠的控制***。盡管精確度不是很高,但是用于VAV系統的舒適控制已經足夠了,其節能效果一定比第一代定靜壓控制好,比第二代變靜壓控制可能要差一點,但是切實可行!
3.2:雙重總風量控制法——步長法與內插法
3.2.1:Hony-2001雙重總風量法(專利號:ZL2005100246553)
其一是我們大智科技計算出來的實時最佳需求風量值,即我司根據溫差(積分比例等)計算出來的實時最佳需求風量,我們不妨稱之為Gi-demand,我們據此可以方便地計算出VAV系統實時最佳需求總風量,即∑Gi-demand。
其二是VAV控制器計算出來的實時運行風量值,我們不妨稱之為Gi-run,我們同樣可以據此計算出VAV系統實時運行總風量,即∑Gi-run。抓住了這兩個總風量值,就可以方便地實現總風量法控制了。
3.2.2:Hony-2001雙重總風量法控制環路圖
要確定實際轉速f,關鍵在于如何確定f0和△f。
3.2.3:預測轉速f0的確定
理論上f0的確定應從變頻空調風機的L-f曲線中得出(即流量與頻率)得出,但在實際工程中,這根曲線是不存在的,我們所悉知的管路特性曲線也一直在“無序而頻繁”的變動,即使是在某個固定頻率下,也不能在理論上確定其運行工況點。
那么我們Hony-2001是如何確定f0的呢?其實很簡單,我們采用分頻法,即在變頻器的有效頻率范圍內如20Hz-50Hz這一區間內,在房間末端VAV風閥全開的前提下(即在風管特性曲線不變的前提下),通過DDC計算出每個區間點的風量。如果采用△f0=5Hz,那么,我們就將20Hz-50Hz分成20-25,25-30,30-35,40-45,45-50等6個分頻小區間,每一個區間點的風量值可直接通過DDC計算出來,這實際上就是空調箱在末端風閥全開時,在某一頻率點的∑Gi-run值,由于此時VAV末端風閥全開,我們將這個值記為∑Gi0-run。
在具體的工程實踐中,在某一時刻,我們只需要比較確定真正的∑Gi-run風量值落在某一分頻區間就可以了,如若∑Gi-run=8500m3/h,落在35-40Hz分頻區內,我們就可以確定f0=35Hz。
3.2.4:步長法—修正轉速△f的確定***之一
從f0的確定我們可以看出,f0只是一個粗略值,相當于我們過去使用的礦石收音機的粗調頻率,是有一定誤差和出入的。因此我們需要修正轉速△f來予以不斷的修正。于是我們大智科技公司引入了最佳需求總風量∑Gi-demand的概念,對于△f我們已經探索或正在探索多種理論表達方式,如最直接而方便理解的理論表達式就是采用步長法控制。計算如下:
若:(∑Gi-demand-∑Gi-run)/∑Gi-run>1%
則:△f=-1f=f0+△f
若:-1%≤(∑Gi-demand-∑Gi-run)/∑Gi-run≤1%
則:△f=0f=f0+△f
若:(∑Gi-demand-∑Gi-run)/∑Gi-run<-1%
則:△f=-1f=f0+△f
3.2.5:內插法—修正轉速△f的確定***之二
修正轉速△f的計算公式如下:
△f=(∑Gi-demand-∑Gi-run)/(∑Gi0+1-run--∑Gi0-run)*△f0
則:f=f0+△f
3.3:高級控制策略——模糊控制與神經網絡控制
3.3.1:模糊PID自整定控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3.3.2:神經網絡控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3.4:復合控制法之一——定靜壓與總風量的復合控制
定靜壓與總風量雙重控制法,就是將定靜壓法的簡單可靠與總風量法的先進直觀相結合,通過總風量法來不斷“修正”定靜壓法的定靜壓值,使其具有一定的調節范圍而獲得相應的節能效果??刂圃砣鐖D所示:
Hony-2002定靜壓與總風量雙重控制法原理圖
3.4.1:Hony-2002定靜壓與總風量控制(專利號:ZL2005100251551)
被認為較傳統的定靜壓控制***由于在理論上不能科學地確定靜壓點和定靜壓值,在實踐過程中往往被回風溫度控制取而代之,失去原本變風量系統的價值與意義,因而即將淘汰。被認為較為先進的變靜壓法在日本推廣一時后發現,一方面送風溫度偏低,影響舒適效果。另一方面系統反應速度遲緩,通訊速度低,因而即將揚棄。因此,我司提出了變風量空調系統定靜壓與總風量雙重控制法:
其一是將由Hony-2001總風量法計算出來的轉速f1設置為初始轉速,完成第一重控制;
其二是根據定靜壓值Pj修正初始轉速,完成第二重控制。
3.4.2:系統控制環路
從上圖可以看出,f=f1+Δf2,f1=f0+Δf1
要確定實際轉速f,關鍵在于如何確定f0和Δf1、Δf2。
f0和?f1由總風量控制法確定。
△f2由定靜壓控制法確定。
3.5:復合控制法之二——變靜壓與總風量的復合控制
變靜壓與總風量雙重控制法,就是將變靜壓的顯著節能與總風量的先進直觀相結合,通過變靜壓法來不斷“修正”總風量法的設計轉速,使其獲得更好的節能效果??刂圃砣鐖D所示:
Hony-2003變靜壓與總風量雙重控制法
3.5.1:Hony-2003變靜壓與總風量控制(專利號:ZL2005100246553)
被認為較傳統的定靜壓控制***由于在理論上不能科學地確定靜壓點和定靜壓值,在實踐過程中往往被回風溫度控制取而代之,失去原本變風量系統的價值與意義,因而即將淘汰。被認為較為先進的變靜壓法在日本推廣一時后發現,一方面送風溫度偏低,影響舒適效果。另一方面系統反應速度遲緩,通訊速度低,因而即將揚棄。因此,我司提出了變風量空調系統變靜壓與總風量雙重控制法,
其一是將由總風量法計算出來的轉速f1設置為初始轉速,完成第一重控制;
其二是根據系統所有VAV-BOX的閥位反饋φ修正初始轉速,完成第二重控制。
3.5.2:系統控制環路
從上圖可以看出,f=f1+Δf2,f1=f0+Δf1
要確定實際轉速f,關鍵在于如何確定f0和Δf1、Δf2。
f0和?f1由總風量控制法確定
△f2由變靜壓控制法確定
3.5.3:△f2的確定
當:平均閥位<=85%時,開度不足,Δf2=-1;
當:85%<平均閥位<=95%時,開度合適,Δf2=0;
當:平均閥位>95%時,開度全滿,Δf2=1。
3.6:三種基本風量控制法的對比
比較
定靜壓控制
變靜壓控制
總風量控制
發
展
歷
史
為第一代基本控制策略,起始于1960年,現歐美等國仍繼續采用,在日本80年代已拋棄。在中國常有采用,但使用效果一直不理想。
為第二代基本控制策略,起始于1980年,曾在日本廣泛采用,90年代初傳入中國,對中國暖通界有一定影響。殊不知,進入2000年后,日本已逐步拋棄該策略,2006年4月日本山武公司在上海年展中宣布其最新控制策略為總風量法。2006年12月江森公司在上海暖通年會上宣稱同時支持總風量控制策略。
為第三代基本控制策略,起始于1998年,清華大學率先提出一種理論模型。上海大智科技自2001年成功地實施了20多項重大項目,取得良好的成績。在學術上,歐美日各大公司都公開宣稱并支持總風量法控制,但在商務上莫衷一是。
基
本
缺
點
1、不節能;
2、不能科學地確定定靜壓點與定靜壓值;
3、對風管設計要求嚴格。
1、送風溫度偏低,影響舒適效果;
2、運行速度緩慢,影響控制效果。
采用模糊邏輯控制的科學思想難以被接受。
基
本
優
點
1、控制簡單;
2、對于小型VAV項目或者不需要聯網的項目仍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節能效果好;
2、對于20000m3/h以下的小型分散系統控制效果較理想,但在中國一直沒有幾個值得觀摩的業績。
1、節能效果好;
2、控制與操作直觀明了,思路清晰,代表技術的發展方向;
3、在國內已成功實施了20多個重大工程項目。
3.7:變靜壓控制與總風量控制的區別和聯系
哲學上說,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而又相互聯系的。在我們變風量控制技術領域也一樣。我們理解:
1:總風量控制是變靜壓控制的一種,或者說是一種數字化的變靜壓控制策略而不是閥位式的變靜壓控制策略。
2:總風量控制是傳統閥位式變靜壓控制的進步,是對變靜壓控制的發展與提高。
這是因為傳統的變靜壓控制基于閥位狀況的ON/OFF反饋,受制于上世紀80年代的電動控制技術水平的局限,而總風量控制基于風量的實時反饋,受益于20年后先進的直接數字式控制技術的發展,是合乎事物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的。
四、第三個控制環節——VAV系統送風溫度控制
在VAV系統中,除了要控制VAVBOX的溫度、送風量之外,還有必要對系統的送風溫度進行控制,以維持房間較好的氣流組織,避免因送風量偏少而產生冷氣流脫落的現象,使VAV系統的控制體系更加完善。當然不可忘記的是重新設定送風溫度有可能影響最小靜壓控制,有必要隨時檢驗兩者的銜接度。
送風溫度有如下幾種控制***:
4.1:最小送風量法
所謂最小送風量法,對夏季工況而言,是指以某一個風量值作為臨界值,當實際送風量小于該臨界值時,就提高送風溫度以維持室內較好的氣流組織的控制***。工程實際中多采用最大送風量的60%作為臨界值,即當某一時刻的實際送風量小于最大送風量的60%時,就根據需要將送風溫度提高1℃或0.5℃,其原理圖見下。
該***在VAV系統控制中經常采用,其特點是簡單可靠,易于編程和實現控制目的。
4.2:試錯法
利用試錯法進行送風溫度控制與該***控制最小靜壓的原理相仿,一般以設計最大送風量和最小送風量作為臨界值,檢測各個末端的實際送風量并與該臨界值進行校核,從而確定送風溫度的變化方向。
例如以末端裝置的送風量為參照變量,以設計最大送風量和最小送風量為臨界值的試錯法送風溫度控制的冷氣狀況,當系統中有一個以上的末端達到或超過最大送風量時,以一定的速率降低送風溫度;當系統中有一個以上的末端達到或超過最小送風量時,以一定的速率(可不同于降溫速率)提高送風溫度。但當這兩種狀況同時出現時,試錯法送風溫度控制則不知所措。這也是該***的最大缺憾,不少現場采用了寧可過頭避免不足的處理***。
4.3:投票法
為了彌補試錯法的缺陷,產生了投票法送風溫度控制。其原理是,對于某一空調顯熱負荷,若該末端存在送風量允許范圍,則勢必相應地存在送風溫度允許范圍。若系統中各末端的允許送風溫度范圍存在共同區間,則該區間內的任意一個送風溫度均可使各末端滿足負荷要求。若不存在共同區間,則可在最高得票溫度范圍內選擇送風溫度以求滿足多數末端的負荷要求,或折中選擇送風溫度以使系統中各個末端平攤損失。
投票法送風溫度控制分為兩步,首先計算各末端的允許送風溫度范圍并投票,然后根據投票決定送風溫度。
得到各個末端的允許送風溫度后,空調管理人員可以繪制送風溫度決策圖,標注出每個末端的送風溫度范圍,并最終根據共同得票溫度范圍或最高得票溫度范圍選定送風溫度。在繪圖時,對于各末端的權重分配,最常用的是以面積比為權,也有以負荷比為權的,分配原則是全系統的權總和為1。
五、第四個控制環節——VAV系統風量平衡控制
這個一個控制環節的重要性我們就不加以闡述了。
在大型VAV系統中,我們經常采用回風頂棚靜壓箱的方式,這時候空調箱的設計與選型尤為關鍵,在具體的工程設計中,我們經常有如下三種可能的選擇。
5.1獨立送風機加排風機空調系統
Qs=送風量;Qf=新風量;Qr=回風量;Qd=排風量
該系統的風量平衡方程為:Qs=Qf+Qr+Qd;
Qs=L0=∑Gi-run:所測的總風量
5.2送風機加減壓風機空調系統
5.3送風機加回風機空調系統
六、第五個控制環節——VAV系統的節能控制
6.1:實現VAV系統節能的途徑
眾所周知,VAV系統是一種目前被普遍看好與追求的節能型空調系統,其實現節能的途徑有三:
1:通過風機變頻節省系統輸送能耗;
2:通過新排風全熱交換器回收能量;
3:利用室外低溫低焓空氣供冷,實現免費冷卻(FreeCooling)。
下面主要介紹空氣節能器和水節能器二種主要免費冷卻方式。
6.2:空氣節能器
直接利用室外低溫、低焓空氣供冷,簡稱為空氣節能器(AirEconomizers)。
6.2.1:空氣節能器的控制
空調自控系統根據室外新風狀態,判別是否需要啟動空氣節能器模式運行。
1:判別控制***——ASHRAE能源標準90.1-2001
Ⅰ、全新風五種判別控制***:
l焓差法(DifferentialEnthalpy)
l固定焓法(FixedEnthalpy)
l電子焓法(ElectronicEnthalpy)
l溫差法(DifferentialDryBulb)
l固定溫度法(FixedDryBulb)
Ⅱ、變新風比控制
2:氣候分區與判別控制法
氣候條件
允許的判別控制***
禁止的判別控制***
干燥地區
Twb<21℃或
(Twb<24℃且Tdb≥38℃
固定干球溫度法
干球溫度差法
電子焓法
焓差法
固定焓法
適中地區
21℃≤Twb≤23℃
Tdb<38℃
固定干球溫度法
干球溫度差法
固定焓法
電子焓法
焓差法
潮濕地區
Twb>23℃
固定干球溫度法
固定焓法
電子焓法
焓差法
干球溫度差法
注:Twb是1%空調設計濕球溫度,Tdb是1%夏季空調設計干球溫度
6.2.2:空氣節能器控制原理
對于全年供冷的內區空調系統,全(變)新風供冷的空氣節能器方式是一種簡單有效、節能舒適、易于普及的節能技術。在現有公共建筑空調設計***上只需稍加改進,即可實現??諝夤澞芷鞯幕緱l件是空調機房要靠外墻,關鍵技術是合適的判別***、可靠的檢測元件和有效的自動控制。
6.3:水節能器
利用室外低溫空氣冷卻空調冷水,再由冷水盤管間接冷卻空調送風,簡稱為水節能器(WaterEconomizers)。
a.利用冬季部分閑置的冷卻塔和冷卻水泵,通過板式換熱器制備≤15℃的空調冷水供空調箱使用。
b.利用新風空調箱的預冷卻盤管,使低溫新風與空調水熱交換,既冷卻了水,又加熱了新風。
研究表明,二種水節能器都需要室外空氣干球溫度低于10℃,濕球溫度低于7℃才能達到100%完全的自然冷卻,不然則需要開啟冷水機組,并與部分自然冷卻的水混合供水。
七、工程實例:廣州天河城東塔樓VAV系統工程優化設計
7.1:工程概況
廣州天河城東塔辦公大樓,總建筑面積約11.3萬m2,其中地上9.9萬m2,地下1.4萬m2,地上45層,地下二層,建筑高度195m。
該項目業主單位非常重視,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仔細考察,詳細對比了各種可能的控制策略,實事求是,講真求理,不信邪,不崇洋。最后看中了我們的總風量控制策略,認為切實可行,效果顯著。在不斷的優化設計過程中,我們最后將其提升到全面數字化控制理論水平,在業主單位的充分信任與支持下,我們得以全心全意地在廣州天河城東塔樓項目中予以工程實踐。業主單位的這種積極性真是不多見,這也許正是我們這個民族難以被滅亡的原因之一,在此我們謹表崇高的敬禮!中國人的這種積極性(被***同志認為的二種優秀的積極性之一)正是西方人難以理解中國何以不能被滅亡的真正原因。我們相信:只要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意志存在于一天之中或存在于一人之內,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就有希望!(看在上帝的份上,希望尊貴的主審和主編先生不要把這句話簡單刪掉,你們既然一而再地要我寫出來,我相信你們一定希望知道得更多,傳播得更遠,你們太厲害了,我感覺一切都逃不過你們的眼睛)。
7.2:對原設計的優化改動要點
由于原設計方案由境外公司提供,招標時只停留在擴初設計階段,在招標過程中我們對原設計優化改動要點如下:
1、風管系統全面重新設計
2、高低區空調箱及板式熱交換器選型重新分別考慮
3、空調外區加設窗邊風機
4、采用燈具組合送回風口代替散流器
5、采用Hony-2003總風量與變靜壓法雙重控制策略
6、增加了VAV系統支管與連接軟管的設計
7、回風管做適當延長,并在回風管管側開回風口
8、主送風管增加了消音器等
7.3:室內主要舒適指標
7。4:全面數字化控制策略設計
天河城東塔樓全面數字化控制策略實施一覽表
7.4:優化設計平面圖
7.5:試運行情況匯報
該項目經過一年多來的試運行,情況非常良好,各項設計指標均達到業主招標合同要求。在這一年里,我們與業主及監理單位眾志成城,一切以數據說話,嚴格要求各項測試內容。
八、結論與建議
1:VAV系統工程在我們中國是完全可以做好的,但可能需要激發我們自己的智慧與努力。
2:基于本文倡議的第四代全面數字化控制技術,VAV系統將走上全面數字化因而全面科學化的道路,并且就像自動檔汽車一樣,逐步減少對駕駛員換檔經驗的依賴,也就是說將逐步減少對工程經驗的依賴。
3:就像其它任何科學一樣,只有在不斷地科學實驗和工程實踐過程之中,我們才能得以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