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這個詞,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說法。
粵語叫“癡線”,吳語叫“十三點”,南京一帶又叫“甩”,而在新疆又可親切稱為“勺子”。
而神經病,在醫學上與大家所理解的又是不一樣。
在學科分類中,神經病與精神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科。神經病,是指神經系統發生的病變;而精神病,又是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障礙的疾病。
但很多人常誤將這兩種疾病混淆為一談,主要因為兩種疾病在癥狀常有相似之處。
例如有些神經病患者會出現精神活動障礙;又或者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在發病中晚期時,也會伴隨出現情感障礙等癥狀。
那么,神經病與精神病,到底又有什么區別?
第一,病因不同
神經病主要是神經系統發生病變,常發生在腦中風與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身上。
而精神病病因卻很復雜,往往與心理與生理多種因素而引發,很多類型的精神病甚至未能找到單一的致病因素。
第二,癥狀不同
神經病主要表現在神經系統的器質性病變,患者的運動與感知能力出現異常,例如有些腦梗患者會伴隨肢體癱瘓。
而精神病大多表現在大腦精神活動出現異常,比如思維、情感以及意志等,癥狀往往多樣且不統一,例如抑郁癥、躁狂癥、精神分裂癥等這類精神疾病,出現的癥狀也大為不同。
第三,認知能力不同
神經病主要是神經系統異常,并未對大腦認知能力造成損害。因此,神經病患者認知能力還是正常,能對外界與自身活動有正常的認知意識。
但精神病患者就無法對自己產生強烈的認知能力,甚至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患病,自知力也嚴重缺乏。這就為什么很多精神病患者在被家人等強制送往醫院時,都會產生劇烈的抗拒心理。
第四,診斷方式不同
神經病主要可通過儀器設備來診斷,像腦梗這類可通過拍頭部CT。不過也有一些神經病目前尚未能通過儀器來發現特征性的指標,比如剛奪走海綿寶寶創始人的“漸凍人癥”----肌萎縮側索硬化。
不過精神病的診斷可就復雜多,有些精神病的生理功能與常人無異,導致精神病誤診率較高。一般醫生會結合患者詳細的咨詢、患者的個人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等,從而進行深入的精神檢查來綜合性判斷。
無論是精神病,還是神經病,及時就醫都是最重要
無論是精神病還是神經病,及早發現與干預都是疾病治療的前提。例如癲癇,雖說本身并不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但癲癇所產生的跌倒意外,對患者產生二次性傷害。
精神病若忽視不顧,那可相當于一個“不定時炸彈”,甚至有些精神病還會傳染給身邊親近的人。
像長沙一位的女士,由于丈夫因職場失意而產生被害妄想癥,妻子陪伴丈夫休養一年多后卻發現自己也產生的被害妄想。而隨后通過檢測,發現妻子被診斷出一種“感硬性精神病”。
這種精神病是一種以系統妄想為突出的精神障礙,常發生在同一環境又或者兩人關系密切的親屬或摯友。
而妻子自幼性格內向,再加上平時生活相對閉塞,因此一直與丈夫相依為命的她,很容易對丈夫產生妄想感同身受,從而成為了被感應者。
因此,有病要趁早,這個原則都適用于絕大多數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