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屬是食肉目鼬科的一個屬,居于森林山地,營半樹棲生活。晝夜均能活動覓食,早晨和黃昏活動最為頻繁。多獨居,視覺和聽覺都很敏銳,行動迅捷,善于攀緣。
貂屬中現存共8種
其中北美洲2種歐亞大陸6種
黃喉貂
Martesflavigula
黃喉貂,主要分布于東亞和東南亞及俄羅斯外東北地區。
黃喉貂體型大,體長50-72厘米,重量2-5.7公斤,雄性較大。身體的毛色比較鮮艷,頭及頸背部、身體的后部、四肢及尾巴均為暗棕色至黑色,喉胸部毛色鮮黃,包括腰部呈黃褐色。
黃喉貂多活動于常綠闊葉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區。在中國從東北小興安嶺的紅松林,秦嶺山地的針闊葉混交林,到云南西雙版納的季雨林,臺灣、海南的高山森林,都有它的蹤跡。
性情兇狠,常單獨或數只集群捕獵較大的草食動物。其行動快速敏捷,尤其是在追趕獵物時,更加迅猛。黃喉貂是典型的食肉獸,從昆蟲到魚類及小型鳥獸都在它的捕食之列。除動物性食物外,也采食一些野果、漿果。
美洲貂
Martesamericana
美洲貂,分布在北美洲加拿大東部及美國東北與西北部地區。棲息于針葉林,獨居,是機會主義掠食者,屬雜食性,主食鼠、松鼠、野兔、鼠兔、小鳥等,也吃昆蟲和野果。
美洲貂頭尾長50-70厘米,重量0.5-1.4公斤。毛被較長并具光澤,底絨柔軟致密,夏毛比冬毛短粗。頭部亮灰色、體背灰黃褐色、喉及腹部具不規則的淡黃或杏紅色斑。
尼爾幾里貂
Martesgwatkinsii
尼爾幾里貂,又稱格氏貂,分布在印度南部的尼爾吉里丘陵及西高止山脈。
尼爾幾里貂體長55-65厘米,尾巴長40-45厘米,重2.1公斤。體型較大,其前額亦明顯凹陷。它們背部深色,喉嚨呈黃色至橙色。
它們是日間活動的,棲于樹上,有時也會落到地下。有指它們吃鳥類、細小的哺乳動物及昆蟲。
日本貂
Martesmelampus
日本貂,又稱對馬貂,生活在日本的高山森林中,主要分布在闊葉林,也生活在針葉林種植園和***的田野。
日本貂體長47-54厘米,尾長17-22厘米,重量1-1.5公斤。夏季毛色深褐,冬季毛色黃褐,頸部奶油色。
食譜廣泛,食物包括,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
石貂
Martesfoina
石貂,分布于歐亞大陸以及中國的陜西、青海、內蒙古、云南、甘肅、河北、山西、***、新疆、寧夏、遼寧、四川等地。
石貂體長38-59厘米,重量1.1-2.1公斤。雄性較大。身體毛色為單一灰褐或淡棕褐色,四肢及尾部同色,尾蓬松而端毛尖長。喉胸部具一鮮明的白色或黃色塊斑。
石貂棲息在森林、矮樹叢、森林邊緣、樹籬和巖質丘陵,行動敏捷,善于攀緣。食性很廣,主要以各種小型獸類(野鼠、野兔、松鼠等)以及鳥類為食,也會掠食蛇、蛙、鳥卵、昆蟲,除動物性食物外,有時還采食一些野漿果等。
松貂
Martesmartes
松貂,是分布在歐洲的一種鼬科動物。棲息在多草木的地區,會在樹穴或灌木林中筑巢。它們主要在夜間或黃昏活動。雜食性,以哺乳動物、鳥類、昆蟲為主食,也會吃草莓、鳥蛋、堅果及蜂蜜。
松貂頭體長46-54厘米,尾長22-26厘米,毛皮呈淺褐至深褐色,在冬天會逐漸變長及淺色,喉嚨上有奶白色至黃色的圍兜。
漁貂
Martespennanti
漁貂分布于加拿大和美國,棲息于溫帶的針葉林和混合落葉林。
漁貂,長度80-120厘米,重2-2.5公斤,雄性較大。
漁貂日夜均活動,在地面和樹上捕食,追捕各種嚙齒類動物。除吃小動物和腐肉外,也吃果子。雖稱漁貂卻很少吃魚,除非偷吃人們捕到的魚。
紫貂
Marteszibellina
紫貂,分布于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蒙古、中國以及日本等地。中國黑龍江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老爺嶺、張廣才嶺、完達山,吉林的長白山和遼寧的桓仁縣境內氣候寒冷的林海雪原中,以及新疆北部、內蒙古等地,呈間斷性分布。
紫貂,體長30-40厘米,體重大約1公斤。身體為暗褐色,頭部顏色較淺,爪很尖利,四肢短健,適合于爬樹。
紫貂生活于海拔800-1600米的氣候寒冷的針葉闊葉混交林和亞寒帶針葉林,多在樹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交配期外,多獨居;其視、聽敏銳,行動快捷。以松鼠、花鼠、田鼠、姬鼠、鼠兔、野兔、雉雞、松雞、小鳥、鳥卵和昆蟲等為食,有時也捕魚,采食蜂蜜、各類堅果和漿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