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樹仁先生
十方書院顧問專注于歷史語言訓詁民風民俗研究
邛崍方言是我們故鄉(xiāng)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形成的過程就是一部移民史,也是一部文化發(fā)展史。通過研究語言可以認識和了解文化的各個方面,諸如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等。所以說邛崍方言是邛崍歷史文化的載體,是重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需要搶救、傳承。
當十年、二十年后你回到故鄉(xiāng)后,家鄉(xiāng)已是“面目全非”,你也看不到“小橋流水、孩童嘻玩”,看不見“古樹舊宅、炊煙裊裊”,聽不到“蟬鳴蟲叫、雞鳴狗吠”,那時“欲覓鄉(xiāng)愁,唯有鄉(xiāng)音”,聽得到鄉(xiāng)音,才記得住鄉(xiāng)愁。才更加容易記住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這就是研究邛崍方言的意義。
——詹樹仁
方言,一方之言,它是流行于一定地域的話,是語言的地方變體。在人類歷史上,由于人口的迀移,疆域的擴大,社會的解體,經(jīng)濟聯(lián)系的松弛,異族間的交往等因素,以往共同使用的語音便會在各地分化為不同的方言。人類的語言和文化都會因地域上的差別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色。不同地域文化都在各地的方言中打上自己的烙印,而方言又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其中記載大量的歷史文化事實。因此,方言成了我們用來考察文化的珍貴材料。邛崍方言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歷史演變過程。
邛崍方言的形成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形成的過程就是一部移民史,也是一部文化發(fā)展史。語言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化產(chǎn)品,文化的任何其它產(chǎn)品都不可能早于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其他文化。語言(包括方言)屬于文化的范疇,語言的文化價值是指語言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通過研究語言可以認識和了解文化的各個方面,諸如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等。
古邛州州城圖(摘自臨邛州志)
一、歷代移民形成的方言
自先秦以來,四川歷代都有移民入川,秦滅蜀之前,蜀地語言風俗異于中原。史載,秦滅巴蜀,“移秦民萬家實之”,于是,“蜀人始通中國,言語頗與華同”。漢初,蜀郡守文翁興學蜀中,以至“蜀學比于齊魯”,迄西漢哀帝平帝之世,蜀中已是人材輩出,其佼佼者便有司馬相如,楊雄,嚴君平,王褒,何武,林公孺,李弘等人。應當說秦漢兩代徹底改變了蜀地“夷風”,奠定了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同源、同流、同步發(fā)展的基礎。“華語”也因此而成為蜀地官、民共用的通語。由于漢高祖劉邦在滅秦時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蜀地,古稱梁州。所轄區(qū)內(nèi)官、民語言又稱“漢語”。
在秦統(tǒng)一巴蜀的大移民之后,直至近現(xiàn)代的二千多年里,進出四川的移民并未停止,有數(shù)十次之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巴蜀地區(qū)周邊山高路險,交通不便,但自然環(huán)境條件較為優(yōu)越,出產(chǎn)豐富。在北方發(fā)生戰(zhàn)亂時一般都不會波及到四川,所以四川是戰(zhàn)亂避難地的首選。
2、朝代更迭,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是天下大亂。每一次更迭基本上都是戰(zhàn)亂伴隨著饑荒。于是北方的一些大氏族會自發(fā)的逃到巴蜀,隨著便是眾多百姓的跟隨。
3、中原,北方一發(fā)生較大的自然災害或戰(zhàn)爭災難,朝廷就會強制性的安置災民到巴蜀地區(qū)。如《漢書》載:“漢興,……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賣子,就食蜀漢。”
4、四川遭到戰(zhàn)爭的嚴重破壞,人口大減。如宋,元,明,清時代。那時朝廷就會強制性的移民或引導性的移民到四川。
每一次的移民都會給四川帶來新的東西。如語言,民風民俗,生產(chǎn)技術等。中古以前移民多從西北地區(qū)入川,帶來的是秦晉、中原方言。以后大多由四川東面入境帶來的是楚、湘方言及下江方言,客家方言。西南面又與少數(shù)民族通商貿(mào)易,這樣必然促進語言的交流,使得巴蜀方言接收新的營養(yǎng),補充詞匯,影響語音變化,融會了各地語言的特點。正是因為這種移民成份的不斷變化,形成了四川方言詞匯的多樣性,或稱“語言雜交”現(xiàn)象。所謂“語言雜交”現(xiàn)象,其實就是各省移民祖籍地方言詞匯的雜湊。現(xiàn)在四川話中除湖廣方言(指武漢方言)占有較大的比例外,其它地區(qū)的方言也都同時使用,如:趴事(指事不成功)、漚(讀音同惡,指長時間地浸泡)本是楚方言。豬大腿上部曰“髈”,公雞、母雞曰雞公、雞婆,本為吳方言。孵蛋曰“菢”,用毒藥使人或動物致死曰“癆”本為東北方言。姊妹之夫互稱為挑擔、稱呼父親為老漢或大大,為秦隴方言。公貓、母貓曰男貓、女貓,本燕趙一帶方言,等等。
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主要線路示意圖
(胡立嘉先生編繪)
二、邛崍方言的形成及演變
什么是邛崍方言?邛崍話語音聲調(diào)短促,韻母元音發(fā)出立即閉聲,調(diào)式較高,在成都被稱為“南路腔口”,被認為很土,很難聽。究竟邛崍話是什么方言?屬于什么音系?得先從方言分區(qū)說起。
四川話統(tǒng)稱北方語系西南官話,西南官話區(qū)域包括川、渝、云、貴、藏和陜西省的漢中、安康地區(qū),湖北、湖南西部、廣西西北部地區(qū)等地。以成都、重慶話為標準口音。在這廣大的區(qū)域內(nèi)還有很多個方言區(qū)(方言島),除客家方言區(qū)等外還有一個“入聲獨立區(qū)”。上世紀四十年代國民***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因抗日戰(zhàn)爭內(nèi)遷,駐宜賓李莊,時任所長傅斯年),派出楊時逢等先生首次調(diào)查四川方言,對當時四川的134個縣、點進行方言調(diào)查。由于多種原因,調(diào)查時漏了邛崍縣。由于歷史原因,臺灣史語所在1984年才整理出版了《四川方言調(diào)查報告》。把四川方言分為四個區(qū)。1956年,四川大學、西南師范學院和四川師范學院三家聯(lián)合對四川漢族地區(qū)語言調(diào)查。三家聯(lián)合成立的方言調(diào)查工作組調(diào)查了150個縣、點。1960年發(fā)表了《四川方言音系》。后根據(jù)《音系》的同異,以入聲的有無和入聲的歸并為標準,將四川的官話分成四個區(qū):
1、入聲獨立區(qū),為灌赤方言片區(qū)。主要分布在川西和川南,從都江堰起沿岷江兩岸,下行東向,至江津、綦江,另有西昌、鹽亭、射洪、西充等計有44縣、點。加上貴州省北部的9個縣和云南省東北部,西北部的9個縣都同屬灌赤方言片區(qū)。
2、入聲歸陰片區(qū),為棉雅片區(qū),雅安市除滎經(jīng)縣外的7個縣加瀘定縣共8個縣。
3、入聲歸去聲區(qū),為仁富片區(qū),除筠連外,內(nèi)江、隆昌、富順、自貢、威遠、榮縣、井研、仁壽等8縣。集中分布在岷江,沱江兩江之間的下游地區(qū)。
4、入聲歸陽平區(qū),包括成都,重慶等84個市、縣。集中分布在川北和川東的廣大地區(qū),為成渝片區(qū)。為西南官話的代表。
1986年黃雪貞先生發(fā)表了《西南官話的分區(qū)》。根據(jù)黃先生的研究,將《灌赤片》下分四個小片,即:岷江小片、仁富小片、雅棉小片、麗川小片。邛崍屬于岷江小片,是入聲獨立區(qū)。
邛崍老街清晨(攝影:不動)
以上是1988年學術界對四川方言的分區(qū)命名。當時可能由于經(jīng)費、人員不足或者其它方面的原因,調(diào)查不夠詳實,存在一些問題,如歸入陰平區(qū)的蘆山縣大川、太平、寶勝、雙石等鎮(zhèn)鄉(xiāng)。寶興縣的鹽井、蜂桶寨、磽磧等鎮(zhèn)鄉(xiāng)都保留了入聲。特別是磽磧藏寨的藏族人民,說一口地道的邛崍話。居住在汶川縣高山上的部分羌族人都保留了入聲,聲調(diào)和邛崍話非常的相似。另外如仁富片區(qū)的榮縣、仁壽、井研等縣的部分鎮(zhèn)鄉(xiāng)也都保留了入聲。讓我想不到的是2008年到貴州采風時,到了平壩縣,那里有一個小鎮(zhèn)叫“天龍屯堡”,是古代由貴州西進云南的咽喉之地,是順元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名“飯籠驛”。因為名字難聽,后因發(fā)展旅游的需要,更名為“天龍屯堡”。明朝初,云南的蒙古梁王反叛,于是朱元璋調(diào)北征南,由傅友德,沐英等率領軍隊,從四川、貴州分兩路進攻云南,這支遠征大軍由江、淮軍戶編成,戰(zhàn)爭完后,沿四川、湖南、貴州、云南一線設立衛(wèi)、所并屯軍種田。按三分軍事、七分種田進行軍屯。為確保屯軍的穩(wěn)定,朝廷將他們的家屬從老家遷來,于是這眾多的軍士及其家人就在這片佰生的土地上開始了新的生活。這些衛(wèi)所的軍民大多來自江南,南京官話的影響力又相當巨大,相當于當時的普通話,來自不同地方的軍民在一起使用南京官話交流,南京官話于是就這樣在西南地區(qū)生了根。六百年來,這批人堅持說家鄉(xiāng)話,尊從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穿戴明代的服飾,自成一格。在現(xiàn)代人看來它不同于其它漢文化,又不同于一般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1948年編的《貴州通志》還真把這群人當成少數(shù)民族,將他們命名為“鳳頭苗”。這個方言島很小,人口不到一萬人,他們嚴守祖訓,加上周邊都是苗、夷等少數(shù)民族,所以在這個方言島上他們的語言就是強勢文化,所以就將祖宗的語音保留了至今。在小鎮(zhèn)上我找了幾個老年人用邛崍話和他們交談,一聽他們說話,我馬上就樂了,原來他們也是“邛崍人”呀。經(jīng)與當?shù)厝说慕徽劊麄冏苑Q祖籍在南京石灰巷,經(jīng)查詢有關資料,文獻記載這批人應是江蘇、安徽、江西、湖廣等省的軍戶。南京石灰巷是明洪武年間的兵部衙門所在地。這批軍戶到此集中編練成軍,進駐貴州。他們六百多年來,一切的生活、風俗習慣都與軍事有關。從街、巷到住房建筑,保存至今的地戲(儺戲)等等表現(xiàn)的全和戰(zhàn)爭有關。這簡直就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明代文化遺存。與他們交談中,讓他們感到奇怪的是,我這千里之外來的人,居然聽得懂他們的話,而且還會說他們的話。我告訴他們這是古漢語,是古代的“南京官話”。
由此我想到為什么我們相距甚遠,過去交通不便,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交接。為什么我們的言詞,聲調(diào)是一樣的?尤其是兒時聽到老人們都說,張獻忠剿四川,將四川人都殺光了,我們都是湖廣填四川來的,老家是湖廣麻城縣孝感鄉(xiāng)。當時對此話深信不疑。隨著年齡的增長,見識增加,知識積累。漸漸對此說法產(chǎn)生疑問,三十多年前一次回老家,族人給了我一本清光緒年間重修的族譜,看后方知我們?nèi)氪ǖ谝淮媸窃恼憬氪ǖ摹2⒎乔宄鹾V填四川來的。后來又了解到,很多現(xiàn)居邛崍的姓氏家族都是在明代或為官為宦,或游學經(jīng)商,或種田賣技為生,或趨亂避禍來到邛崍的,并在邛崍定居。較為著名的大姓就有楊、徐、陶、孟、高、王、李、吳等等。另外邛崍有一種地名,就是冠以姓氏的××營(營字讀銀),這樣的地名邛崍、蒲江、大邑有60多處。除馬湖營,建昌營外基本上都是明代軍屯時,軍戶的駐屯地。地名的姓氏基本都和現(xiàn)在居住此地的住戶姓氏對應。由此可知,現(xiàn)邛崍的人民大多是明代以來就在此地居住繁衍。
邛崍回瀾塔夜景(攝影:不動)
明末清初從張獻忠入川到吳三桂稱帝持續(xù)五十多年的戰(zhàn)亂中,邛崍人被殺完了嗎?如沒有,他們又在干嘛呢?張獻忠于公元1644年率軍從川東入川,明政權當時已十分腐敗。張獻忠部很快攻下萬州、涪陵,繼而又攻克重慶。消息傳到成都后,當時成都的官員大多愿意堅守城池,但是缺乏錢糧招徠軍民守城,成都蜀王又舍命不舍錢。造成成都城內(nèi)一片混亂、恐慌,官民紛紛出城往西、南兩路奔逃避難。隨著成都難民大批到達邛州,城內(nèi)一片恐慌,時任州官“徐孔徒”,川南道巡道“胡恒”一面派人到黎雅搬救兵,一片組織兵、民守城。10月初5,大西軍將領“狄三品”率軍攻占了邛州城,殺死了拒不投降的知州徐孔徒。川南巡道胡恒逃到高、楊土司地。此時邛州民眾紛紛前往西山(西部山區(qū))避難,當時所指西山,包括蘆山縣、天泉(高、楊土司地),寶興(木坪土司地),走南路逃難的大多到洪雅、滎經(jīng),更遠的到漢源、清溪等地。加上當時上、下川南有明朝軍防守,雖然時有城池失守,死了很多人,但是多數(shù)的百姓仍能艱難的存活下來。據(jù)文獻資料記載:張獻忠入川,戰(zhàn)爭主要在川東、川中、川北進行,川西南時有戰(zhàn)亂,但很快就結束,大西軍主要為“打糧”而來,如無抵抗,搶劫后迅速撤離。南明定西伯楊展在上川南一帶屯田,組織軍隊、百姓種田,除了自給之外,還向外售糧。
《蜀龜鑒》載:“明定西伯楊展糴米于諸邊,南道之人始有生意。初,展使子璟新屯田于洪、夾、樂、眉間,歲收數(shù)十萬斛,給軍儲二。……展募泅者撈江口遺金,分給兵民,易米于董、卜、高、楊各土司,南道多全活命。裨將楊榮芳,李一進等招撫災黎,分給谷種……。丙申十三年(1656)春二月,川南初耕。……,至是邛雅始開墾。田久不耕,益饒沃,且無租稅。川南胥效之。久之漸達川西……。”
邛崍火井鎮(zhèn)的火井最早使用天然氣的地方
(邛崍市文旅局供圖)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殘民朝夕不保,為求生存,進入深山老林開荒種地。為防亂兵野獸,大多聚族而居,“結寨自保”。但是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卻有一處“世外桃源”堪稱避難者的天堂。這就是邛州火井。傅迪吉(1627——1695),明、清初貢生,簡州五馬橋人。傅迪吉于順治二年被大西軍擄獲,被押時因識字,粗通文墨,被下級軍官張洪宇收為義子。順治三年冬月(1646年歲末)經(jīng)九死一生僥幸逃脫。以后傅迪吉輾轉避難于簡州、蒲江等地。順治十年又回到簡州,他屢試不中,遂先后在家教書。后來他寫有編年體裁的自傳《五馬先生紀年》。對當時四川的社會情況有較多的反映,從中可以看到正史中不可能記述的情況。順治五年(1648)張獻忠死后一年多,巴蜀大地有清軍、明軍、大西軍殘部和由陜?nèi)氪ǖ牧骺軗u黃十三家。各部為爭糧響,川東、川北、川中成為刀兵交匯之地。民眾無法在本地生存,為避亂兵,紛紛逃向上川南一帶避難,傅迪吉賤賣家當,穿上破衣服背上糧袋開始南逃,局勢混亂,路不安靖,一家人晝伏夜出行,一路充滿艱險。”挈家潛行過了大山,又過了大河,儼然跳出鬼門關也。至蒲江董家堰,聞雞鳴聲,不覺歡欣之懷豁然頓開。至壽安鎮(zhèn),見兩街俱列酒肆,又聞呱呱之聲。……次日,親戚郭春洪來,請至李家營,見鬧鬧哄哄,壩無曠土,以為樂效也。遂移蔡家埝居之。隨至火井,誰之漸入佳境。其地人民極其富庶,朝朝請酒,日日邀賓。男女穿紅穿綠,騎馬往來者不可勝數(shù)。且鼓樂喧天,酒后歡呼之聲徹于道路。又有修造之家,斧鑿之聲相聞不絕。自太平以至今日未嘗有之。常思常嘆吾地與此相隔不過數(shù)日之程,儼然天堂地獄之別,特恨其相遇之晚也。猶幸其既得相遇,斷無一性命慮矣。所帶布一件賣銀八兩,川北長藍布賣銀十兩,估衣看好歹,極快賣完。余牽豬一只,背雞二只回蒲江…。”傅迪吉在自傳中,最后說“以上七十年,年年不錯,字字皆真。”
明末清初那場改朝換代的戰(zhàn)亂親歷者傅迪吉描述的他在順治五年,即張獻忠死后一年多親眼所見蒲江、邛崍的社會繁榮景象,說明除縣城有戰(zhàn)亂外,在西南地區(qū)是經(jīng)濟繁榮,治安秩序良好,社會穩(wěn)定,一片太平景象。說明邛崍過去一些流傳于官方、民間的“邛崍人都是湖廣填四川來的”,是極不可靠的。康熙年編《直隸邛州志》記載:“康熙二年清丈口口”戶,一百六十六戶。丁,一百四十七丁……。”此句被很多人引用,用來說明明末清初戰(zhàn)亂人都基本死完了,以此來證明現(xiàn)在的人都是湖廣填四川來的。但從很多史料記載,當時戰(zhàn)事主要集中在川東,川中,川北,和上川南展開。邛崍僅為過兵之地,除州縣失陷外,對西南山區(qū)影響很小。蘆山縣城被大西軍占領了很短時間,便被高、楊土司率兵打跑。《天全州志》載:”高楊所部攻入蘆山縣,殺大西國所派縣令李國杰……,故大西軍勢力未能進入天全境內(nèi),亂世中偏僻荒野小縣倒成了避難佳地。”天泉、蘆山、寶興三地從東漢時期就是蜀地官民的避難地。在有記載的歷史上基本上沒有發(fā)生過大的戰(zhàn)亂。
邛崍林中老宅(攝影:不動)
那為什么康熙邛州志載:康熙二年只存166戶,147丁。大概應有以下幾點原因:
1、當時任命的州、縣官員赴任時最多帶幾個隨從、家人,沒有什么手段招撫百姓,能編戶的都是城內(nèi)及州城附近的百姓。而邛崍的民眾又大多在西南部的山區(qū)及天泉、蘆山、寶興一帶,剛剛改朝換代,加之情況不明,交通不便,州縣官無法招徠。
2、經(jīng)過二十多年戰(zhàn)亂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形勢不清。加上過慣了那種甶自在的日子,又不交租稅,又無勞役,所以不到迫不得己,誰都不愿編戶。
3、傍大戶,在一個封閉程度甚高,而經(jīng)濟規(guī)模又有限的社會中,明清易代的幾十年間,這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社會動亂相繼降臨的時候,大家族有錢有勢,往往聚族而居“集團自保”。一些小戶為求安全,依傍這些大族,以求自存。當然也要付出一些代價的。如果說當時百姓數(shù)量很少,是占不住腳的,清順治八年(辛卯年)清***在四川開科取士,由于還未統(tǒng)治全川,所以考試地點在閬中,分三場舉行,考者600余人,中試者84名,邛州人植敏槐等四人赴考,植敏槐中辛卯科舉人。植敏槐中舉后“筑室白鶴山南,教授生徒二十余年,講論不倦。邛屬成名之士,多出其門,號鶴山先生,病卒。”(康熙《直隸邛州志,十卷》)這段記述至少說明二個問題:
1、順治八年前邛州就有清***任命的州官,不然誰給他們報名參加考試。
2、如果當時邛崍人口不足千人,沒有一定的人口基數(shù)哪來的幾十人讀書,植敏槐辦學的意義何在。
關于清初“湖廣填四川”的真實情況:
四川經(jīng)過明未清初的戰(zhàn)亂之后,清***占領了四川后,無人就無糧,無稅賦,無人服勞役,成了當時的一大問題。為了迅速恢復四川的生產(chǎn),清***首先注意了招民返鄉(xiāng)的工作。為了躲避戰(zhàn)亂,不少四川人、有財有力者遠徙外省,無力者躲避深山老林,使田地長期荒蕪。于是從順治六年始,從縣、州、府、省到朝廷都頒布諭令“招輯流移,各令復業(yè)。”康熙十年(1671)“定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一直到雍正,乾隆二朝仍在招徠省外移民入川,一直到乾隆四十一年才停止。
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中,外省移民一般都從東、北二個方向入川。進入四川后,一般不會像強制性移民那一樣,被集中遷徙至某個指定地點。這是一場典型的經(jīng)濟類型的移民運動。與歷史上那些因為逃荒、流放、宦游、戍邊、屯墾、行商而各居四川的人們不同。進入四川盆地后,根據(jù)各自的意愿,分流到各府、州、縣,插土為業(yè)。一般是按各籍聚集在某州縣墾荒,所以形成了以后四川有多個方言區(qū)。外地移民進入了四川后,首先沿著進川通道,遂漸向盆地內(nèi)部腹地延伸插地。邛崍地處盆地西南部邊沿,早期移民是不會到達的,直到雍、乾時期才有少數(shù)行商,做手藝,宦游等而移居邛崍。那為什么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說,他們是湖廣麻城縣孝感鄉(xiāng)來的,大至情況應是這樣的:
1、確實是湖廣過來的,但時間不是清初,而是元末或明初。元末明初,1361年紅巾軍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帶領幾十萬大軍由湖北沿長江而上進入四川,1361年明玉珍占領了四川的大部分地區(qū)。1362年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建立大夏國。這批人原籍基本都是湖廣,1366年明玉珍病卒,子明升繼位。
明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湯和、廖永忠從秦隴和湖北兩路進入四川,攻打明升。爾后明升率文武官員投降。戰(zhàn)事結束,進川的明軍大批的留在了四川,這批官軍籍貫大多為湖廣、安徽、江西。被安置在四川各地軍屯。明中后期一些宦游、經(jīng)商的湖廣人、江西人客居四川。所以邛崍的湖廣會館是建于明代的隆慶年間。
2、冒籍:大量的原住居民,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為獲取利益而假冒外來移民。原住民從最初的不入編戶,到少報田畝來逃避稅賦,勞役。后得知官府招徠流民有若干優(yōu)惠政策,順治十年(1653)有特別規(guī)定:“四川流地,官給牛種,聽兵民開墾。”“其各省入蜀之民人,戶給水田三十,旱田畝五十”。有這等好事,為何不作假,于是冒籍“湖廣麻城縣孝感鄉(xiāng)”以糊弄必察其祖籍的官府。這就成了許多原住民的牟利行為。爾后也不敢承認冒籍,后來民間又耳口相傳,人云亦云,牽強附會,就把自己的祖籍說成是“湖廣麻城縣考感鄉(xiāng)”。
3、改籍:明清時期的戶籍制度,把奴仆、倡優(yōu)、衙署的雇員如:皀隸、馬快、步快、小馬、門子、禁卒、弓兵、仵作、糧差及巡捕營差役、長隨等,全部劃為“賤民”。在邛州元明時期軍屯墾田的軍戶眾多。明代的“四民”,軍、民、醫(yī)、灶之中軍戶地位最為低下。其應役戶丁的身份接近于奴隸。要想脫免軍籍是很困難的,脫免之途只有兩條路徑,一是戶有官至兵部尚書的,二是特旨開除。因此在明一代獲得脫免軍籍的為數(shù)極少。被現(xiàn)實的利益所驅使,大亂之后正好乘機渾水摸魚,這批人中有人在重新***編戶時獲得了改變身份的機會,于是原住民中的軍戶們紛紛改籍成為“移民”。
而最關鍵的還是地方官員在這場招民墾荒的移民運動中成了最大贏家。康熙七年(1668)四川巡撫張德地在奏疏中提出了,對招民開墾有成績的官員獎升標準:“無論本省外省文武各官,有能招民三十家入川安插成都各州、縣者,量與紀錄一次,有能招六十家者,量與紀錄二次,或至百家者,不能俸滿,即可升轉。”于是四川人口大幅增加,張德地因此于康熙九年(1670)受到玄燁諭令、加工部尚書銜的獎敘。正所謂“百姓得利,官員升遷。”這樣的造假,當時就有官員質(zhì)疑,乾隆十年(1745)川陜總督公慶復在上奏中就揭發(fā)說:“仍有揑造姓名,指稱依傍”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民國編修的《榮縣志》就有“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動稱是年由麻城孝感鄉(xiāng)入川,人人然言”的嘆喟。民國時期編修的《南溪縣志》甚至質(zhì)疑道:“今蜀南來自之家族,溯其往始,多言麻城孝感鄉(xiāng)。核其人數(shù),即人人盡鄉(xiāng)以行,亦不應有若是之夥……豈偌大之川南,僅為一孝感鄉(xiāng)殖民之地乎?”。在明清兩朝的湖北麻城縣地理位置和行政區(qū)劃還有很大的差別,人口密度也不可能有多大,即使全部遷來四川也難填滿四川的一個縣。所以說邛崍民間流傳的邛崍人是由湖廣麻城縣孝感鄉(xiāng)移民來的說法是不可靠的,即使有,也是明代移民來的。
三、邛崍方言是古漢語的活化石
邛崍街邊的奶湯面館(攝影:不動)
漢語方言調(diào)查及研究為漢語文字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活素材,并有利于社會學、民俗學、歷史學、考古學、音韻學、文化語言學等學科的研究。我國至少從周代起就有方言的調(diào)查工作。“輶軒使者”,每年到秋收以后,就坐著一種輕便的馬車,搖著木舌的鈴鐺,到各地農(nóng)村去采集詩歌,童謠和異語方言。這些采集來的資料由鄉(xiāng)送到邑,由邑送到國(諸侯的國都),最后集中到“天子”面前。“天子”有心聽聽這些詩歌,童謠和異國殊語(方言),用這種省事的***間接地了解到一些民情風俗,做到“不出戶牖,盡知天下”。這些資料逐年累積下來,保存在朝廷的“石室”里面。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和秦滅,所存資料都散失無存。唯有臨邛嚴君平還收集、保存了一千多個方言詞匯。林閭翁孺知曉收集、整理、訓詁之法。西漢學者楊雄,在嚴君平、林閭的教授、幫助下歷經(jīng)數(shù)年完成了《方言》這部著作。
這部著作是我國首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搜集整理各地方言資料的著作。為后人研究漢語史,方言學及訓詁學提供了寶貴資料,是我國乃至世界方言學史上的一座豐碑。有幸的是邛崍方言中現(xiàn)今還得存了不少的秦漢古語。
在秦統(tǒng)一巴蜀之前巴蜀乃蠻夷之地,川西、川南居住著濮、夷、羌、氐、笮等民族。與中原地區(qū)使用不同語言。《蜀王本記》載:說蜀人“左言”、“不曉文字”等。《華陽國志·蜀志》說:蜀地與中原“莫同書軌”,這說明古蜀國先民與中原地區(qū)語言不同,不曉漢字,書不同文,車不同軌。直到秦統(tǒng)一巴蜀之后才“言語頗與華同”。
處于蜀地西南部的臨邛在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與成都、郫、江州同時筑城,同為巴蜀的四大歷史文化名城。臨邛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為南來西去的西夷道必經(jīng)之路,加之自然資源豐富,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更是當時的奴隸買賣市場和培訓基地。茶、鹽、酒、鐵是古代的生活必需品,是衡量一個地方經(jīng)濟是否發(fā)達的標志。卓氏家族與程、鄭家族冶鐵鑄器,銷往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乃至東南亞半島。西漢時臨邛開鑿了世界上第一口天然氣井,用于煮鹽。邛酒的名氣,隨著“文君當壚,相如滌器”的故事而流芳千載。臨邛制茶發(fā)展很早,飲茶之風即“盛于國朝西部”。宋代臨邛人張行成曰:竊謂邛之為郡,昔有四利,……,曰茶、曰鹽、曰酒、曰鐵。惟茲四者,他郡或有其一,或有其二,吾邛獨全,昔以為利,民競富豪……。道出邛崍富庶的原委。工商業(yè)的發(fā)達,物資的豐富,帶來了物流、人流。同時在交流中帶來了外地方言,豐富了邛崍的語言詞匯。
“川南第一橋圖”手繪于清光緒八年(由邛崍市文旅局提供)
邛崍方言的古,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二點:一是保留了大量的入聲字,二是保存了眾多的古音古語。古代漢語上古時,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中古后,平分陰陽成為五聲。現(xiàn)代普通話為四聲即1234聲,分別對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沒有入聲。什么是入聲?入聲一般是短促的調(diào)子,發(fā)聲短促,韻母元音一發(fā)出立即閉聲。因為古無輕唇音,古入聲字數(shù)量相當多。據(jù)胡安順先生統(tǒng)計,在《廣韻》的26194個字中入聲字竟有5398個之多,《平水韻》常用入聲字也有1680多個。丁聲樹、李榮先生的《古今字音對照手冊》所收字多為常用字,其中入聲字也有l(wèi)085個。崔榮昌先生在《四川邛崍油榨方言記》中收錄入聲字599個,其中588字來源于古入聲,11字來自古去聲,1字來自平聲。入聲在元代以后逐漸歸平、上、去三聲,謂之入流三派,學術界多數(shù)人認為,入聲字到元代官話里已經(jīng)消失。但元代時人周德清編寫一本《中原音韻》,在書中提到“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為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這句話是入聲存在說的主要依據(jù)。著名漢語言學者王力先生在《漢語音韻》中寫道:“古平聲分化為陰平、陽平,古入聲則消失了。入聲還保存在現(xiàn)代許多方言里(如吳方言、閩方言、粵方言、客家方言、湖南方言、山西方言等)”。北京大學錢志熙教授與上海師范大學劉青海教授共同編寫的《詩詞寫作常識》一書中寫道:“入聲現(xiàn)在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以及北方的山西、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的方言里還保留有入聲。湖南的入聲不再短促了,但也還保留著入聲這一調(diào)類。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西南的口語中,入聲已經(jīng)消失了。”
以上二例可以看到還有一些語言學家,并不知道在西南還有幾十個縣,市,幾千萬人,從古至今都在用入聲交流,更不知道邛崍等地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語。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收集、整理、研究邛崍方言的初心。
邛崍鄉(xiāng)村老人(攝影:不動)
在方言林立的漢語中,邛崍方言有其獨特的地方:
1、古入聲字保存的多,數(shù)量不是其它入聲獨立區(qū)能比的。由于邛崍話入聲字多,加上聲調(diào)(調(diào)值)與普通話、成都話存在差異,讓人覺得很土,在此我說這正是我們的語言長處,不要妄自菲薄。尤其在學習古詩詞,創(chuàng)作格律詩、對聯(lián)、填詞時更是我們的優(yōu)勢。例如我們在吟誦唐人柳宗元的《江雪》這道詩時,將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現(xiàn)在的普通話把“絕”讀成陽平,“滅”讀成去聲,“雪”讀成上聲,與古就不合了,就是不押韻,這三個字如用入聲來讀,就押入聲韻了。再以***詩句為例:
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甲)
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乙)
甲式是保留了入聲地區(qū)的人按傳統(tǒng)讀的。看上面標注的平仄字樣,馬上可以明白,上下聯(lián)相應位置的關鍵字和落腳字平仄相對,句中各個音節(jié)落腳平仄交替,讀起來有一種律動感。乙式是今天西南官話區(qū)成都、重慶等地的人按入聲歸陽平或陰平讀的。一眼就可看出那是一平到底,混淆平仄,哪里談得上體會語言的音樂美呢。所以說我們邛崍人一定要珍惜邛崍方言,特別要留住入聲。
2、邛崍人在生產(chǎn)、生活中隨口而出就有不少的古音古語,現(xiàn)代語言學稱為存古現(xiàn)象。例如:“到汀壩頭去耍”,(天音汀《毛濤古音考,屈宋古音義》,壩,《玉篇》必駕切。《廣韻》,《集韻》“蜀人謂平川為壩”,汀、壩二字都是上古漢語,地曰沱,月亮音藥亮,虹讀杠,松讀叢,家讀姑,小孩子過家家、辦姑姑筵實為家家筵。奓讀渣,奓開你的腳,奓嘴《廣韻》“張也,開也”。撻:撻谷子,撻麥子,古義為用鞭、棍打。嵇康《管蔡論》“戮撻所施,必加有罪”。敹、了雕切。《尚書》:“善敹乃甲胄。”鄭玄注《正義》:“敹、穿徹之也。謂甲繩有斷絕、當使敹理穿治之。后引伸為:衣褲或口袋撕破之后用線串起來叫做用線敹幾針或把它敹倒。現(xiàn)又引伸到與人合伙或合謀謂之敹起。楊雄《方言》中所收詞匯,有的邛崍方言仍在使用。如熬,說文云:熬、乾煎也,今曰熬謂將糧食等置于水中,煮成爛狀。邛崍話常用,熬藥、熬湯、熬稀飯、熬夜等。?(音貝),《說文》干飯也,煎、干也,《說文》煎熬也。與煏(音閉)聲近義同,就是用火烘焙干。邛崍話引伸為,把飯多貝幾下,熱了再吃。用火干物還有焪、邛崍話常用孔紅苕、孔飯等。小娃娃好動曰?或言費。扶持曰掫(音抽)。
蔎(音赦)古指香草或茶。楊雄在《方言》中說:“蜀西南人謂茶曰蔎。”唐陸羽在《茶經(jīng)》中也引用此字。現(xiàn)邛崍方言引伸義謂很少為“蔎得很”,東西很少而又珍貴謂“蔎而香”。邛崍人罵人謂之諯(音專,上聲),意為數(shù)落、責備。“罵”為惡毒攻擊、由此可見一文雅一野蠻。以上例舉的詞語,大多是上古通語,有的來自秦晉,有的來自燕趙,有來自齊魯、楚越。到了唐代就比較生僻,少有人用了。而上面多數(shù)字的音、義被邛崍方言完整的保留下來了。
在唐宋以前,漢語各方言在語音上的差異尚不十分明顯。漢語各方言語音差異的加大,主要發(fā)生在宋元之際。陸游在游歷四川時,在《老學庵筆記》中記:“蜀人又謂糊窗曰泥窗。花蕊夫人宮詞云:紅錦泥窗遶四廊。”非曾游蜀,亦所不解。蜀人謂之泥即糊。現(xiàn)在邛崍方言還有使用。
邛崍鄉(xiāng)村九大碗(攝影:不動)
3、邛崍方言聲韻調(diào)值的異同。以現(xiàn)代普通話為例,它有22個聲母、39個韻母、四個調(diào)類。邛崍方言聲母20個,韻母城區(qū)內(nèi)43個,以油榨為代表的西路為49個,調(diào)類五個。聲母與成都、大邑、金堂、蒲江、新津一致。與郫縣、新都、彭縣等不同。韻母比普通話多10個;比蒲江、大邑、郫縣、雙流、彭縣多10個;比新繁多11個;比崇州多12個;比成都、金堂多13個。調(diào)值、平聲差異不大,上聲、去聲與普通話、成都話差異很大。由于差異明顯,所以言語特色較多。如:塊作為量詞,普通話限于塊狀或某些片狀的東西,邛崍就不限于這些,一塊人、一塊肉、一塊糖、一塊牛、一塊雞、一塊碗、一塊布、打了一塊雷等等。如:吃,普通話是指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經(jīng)過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吃飯、吃煙、吃酒、吃茶等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但也沒有用抽(吸)、喝、飲等古語。
在方位用詞上一般不用東南西北、左右等。用這邊、那邊、前頭、后頭、高頭、上頭、腳底下等。單音節(jié)形容詞加前綴組成的雙音節(jié)形容詞,其前綴相當于副詞“很”。這類形容詞極具特色。梆老、梆硬、梆緊、梆臭,飛紅、飛辣、飛冷、飛熱、飛燙、飛歪、飛貴,焦乾、焦?jié)瘛⒔瓜獭⒔裹S、稀爛、烹香、蜜甜、溜酸、刮苦、寡毒等等。重疊式詞語比普通話多,例如:果果、包包、篼篼、抽抽、碗碗、盆盆、草草、秧秧等。還有很多三音節(jié)和四音節(jié)多種結構形式的詞語,如:黢巴黑、稀巴臟、溜巴酸、冰***冷、飛***燙、稀***爛,硬梆梆、冷冰冰、甜蜜蜜、酸溜溜、黑黢黢、香烹烹、乾焦焦、嚕嚕、輕飄飄、嫩彤彤、硬翹翹、霉聳聳、白生生、綠油油、灰普普、爛朽朽、流兮兮、哭兮兮、稀瓦瓦、綠瓦瓦、甜瓦瓦、神戳戳、昏戳戳,苦嘰嘰、嘰嘰、酸嘰嘰,紅扯扯、綿扯扯、笑扯扯。重疊式也有很多,如:精精辯辯、和和、花花俏俏、醒醒豁豁、造造孽孽、松松活活、活活奪奪、窪窪漣漣、巴巴適適、喳喳瓦瓦、光光生生、巾巾掉掉等等。
另外,還有很多為了達到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的多音節(jié)詞匯。如,吊二郎當、正南其北、離皮離骨、橫眉吊眼、懸眉搭眼、鬼眉鬼眼、白眉白眼、婁眉婁眼、黑林巴沙、血咕鈴當、勞神費力、擰筋灌骨、裝瘋述竅、橫板順跳、驚呼忽扯、流湯滴水等等。
邛崍方言多音節(jié)形容詞為了達到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不管是追求生動形象的描?效果,還是在講究好惡分明的感***彩,講究詼諧幽默的口語風格和講究鏗鏘和諧的節(jié)奏感方面,形象生動、特點明顯,在其他方言中確實不多見。通語中的“生疏、兇狠、怠慢、調(diào)皮、驚乍、陸續(xù)”等形容詞,在邛崍方言中是“離皮離骨、橫眉吊眼、懸眉搭眼、橫扳順跳、驚呼忽扯、流湯滴水”。一比較方言形容詞的形象性特點就非常明顯。在好惡分明的感情方面,用固定的結構形式來表達一種鮮明的好惡情感,這是漢語許多方言的形容詞所沒有的。試比較“笑嘻嘻”和“笑扯扯”、“甜蜜蜜”和“甜瓦瓦”:“笑嘻嘻”是一種不帶感***彩的客觀描寫,而“笑扯扯”是指一種皮笑肉不笑的所謂“奸笑”,“甜蜜蜜”是一種使人感到很滿意的甜,而“甜瓦瓦”卻是一種令人不滿意的甜,要么就是甜度不夠,要么是甜得過分。我們認真品味方言中的多音節(jié)形容詞,無論是三音節(jié)還是四音節(jié)的,無論是哪一種結構形式的,都會感覺到它們的節(jié)奏感特別強,而且音節(jié)之間的配合非常和諧,絕少晦澀單調(diào)的感覺。這應當不是一種偶然的現(xiàn)象,而是造詞者對語言音樂美感的刻意追求。
邛崍南河日出(攝影:不動)
4、邛崍境內(nèi),從先秦時期一直到明清兩朝,一直是當?shù)赝林c少數(shù)民族的雜居之地。這些少數(shù)民族與當?shù)貪h民族逐漸融合,但也遺存了一些民俗及語言。過去邛崍人哄嚇小孩子時會說“毛姑姑”來了,“毛姑姑”是什么?是苗語“野人”的意思,現(xiàn)在貴州的雷公山、月亮山一帶的苗族同胞,每年都過“野人”節(jié),稱野人為“毛姑姑”。如臨濟一帶的方言,“哈婁、阿、拿哈婁”,讓人莫名其妙。當?shù)厝私忉尵褪悄銈儭⑽覀儭⒋蠹业囊馑肌嶋H這是古代獠族人的遺存語言,就是“他獠、我獠、大家獠”。現(xiàn)居貴州的仡佬族還保留了這些語言。古代邛崍居住的濮、夷、竇等少數(shù)民族,虎是它們的圖騰,崇拜之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都避諱虎,呼之為“貓”。如豆腐乳,叫:“烘(紅)灰貓”,水豆腐——“水灰貓”,干豆腐——“干灰貓”,魔芋豆腐——“黑灰貓”。稱木工斧為“貓刀”,斫斧為“斫貓”。小孩的虎頭帽為:“貓貓帽”,虎頭鞋為“貓貓鞋”等等。
邛崍方言保留了從秦漢到唐宋的很多北方雅言(當時的普通話),盡管漢語語言經(jīng)歷了中古、近古的兩次巨大變化,但是,由于中原地區(qū)與四川的交往并未停歇,特別是明清兩代朝廷主持的大移民和大批北方軍人的滯留四川,便使得北方官話方言的語言和詞匯在四川方言的發(fā)展演變中始終居于主導的地位。邛崍也不例外,而我們卻又保存下來了部分的古音古語,這非常難得。而現(xiàn)在的邛崍方言聲調(diào)又是從明清兩代經(jīng)歷了600多年逐漸形成的。這中間包含了北方地區(qū)和南方的楚、湘、吳方言,主要以“南京官話”為主。語言詞匯一直都以北方方言詞匯為基本詞匯,所以盡管它有那么多有別于“官話”的詞和讀音,但它從古到今都具有兼通南北的“準官話”交際功能。可以稱為漢語言的“活化石”。
近現(xiàn)代邛崍的方言詞匯也是不斷的增加,如“棒客”一詞就出自清道光年間的邛崍。“受活”就是舒服,“剛啵”就是剛才,“蹬起八字腳”就是準備大干,“嗇家子、夾骨”都是吝嗇、小氣、舍不得的意思等等。研究“棒客”、“蹬起八字腳”這二個詞,我們就可以知道清中晚期和民國初,在川西南地區(qū)這一片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地理、民風民情的很多情況,為研究這段時間的歷史提供了資料素材。
四、邛崍方言是重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邛崍方言正在逐漸消失,特別是城區(qū)民眾,和鎮(zhèn)鄉(xiāng)外出打工的中、青年,因基本文化素質(zhì)較高,與外界交流較多,說邛崍話怕人說土,又怕人聽不懂,普通話又說不好,所以就盡量將方言用書本語言表達,久而久之就將很多具有特點的方言丟失。特別是80后、90后、00后的城區(qū)小朋友,多數(shù)人聽不懂邛崍方言所表述的意思。普通話可以讓他們走得更遠,可以讓他們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會忘記你從哪里出發(fā),故鄉(xiāng)在哪里。普通話讓我們交流順暢,而方言讓我們感受到無限的溫暖,記住鄉(xiāng)音就記得住鄉(xiāng)愁。
手動鼓風機(攝影:不動)
每一種方言都是一個知識體系,消亡一種方言,就是消亡一種知識體系。而現(xiàn)在鄉(xiāng)音背后的文化基因正被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剪斷,這是非常可怕的,也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邛崍方言是我們故鄉(xiāng)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鄉(xiāng)音是故鄉(xiāng)記憶的依托,若是連故鄉(xiāng)方言都忘記,故鄉(xiāng)的歷史人文都無復傳記,故鄉(xiāng)亦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邛崍話的詞匯、聲調(diào)、音韻經(jīng)歷了歷史上幾次大的變化,形成了今天個性鮮明、特色顯著的方言。形成的過程就是一部移民史,也是一部文化發(fā)展史。語言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化產(chǎn)品,文化的任何其它產(chǎn)品都不可能早于語言,沒有語言就沒有其他文化。語言(包括方言)屬于文化的范疇,語言的文化價值是指語言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通過研究語言可以認識和了解文化的各個方面,諸如社會制度、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等。所以說邛崍方言是邛崍歷史文化的載體,是重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需要搶救、傳承。
當十年、二十年后你回到故鄉(xiāng)后家鄉(xiāng)已是“面目全非”,你也看不到“小橋流水、孩童嘻玩”,看不見“古樹舊宅、炊煙裊裊”,聽不到“蟬鳴蟲叫、雞鳴狗吠”,那時“欲覓鄉(xiāng)愁,唯有鄉(xiāng)音”,聽得到鄉(xiāng)音,才記得住鄉(xiāng)愁。才更加容易記住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這就是研究邛崍方言的意義。
頑童(攝影:不動)
-END-
來源|邛窯十方漁唱
作者|詹樹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