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寒露臨近,我國溫度持續下降,晝夜溫差加大。寒露過后,就是霜降,霜降說明溫度斷崖式下跌,清晨出現薄霜。雖說溫度下降,給人們生活帶來不便利,但只要按時添加衣物,就能避免溫度變化帶來的問題。深秋季節,溫差拉大,不注意保溫保暖,最容易使風寒入侵身體,破壞人體免疫系統。
秋季氣候的變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秋季還是收獲的季節。田野里的莊稼顆粒飽滿,樹上的水果甜鮮無比……鮮紅野果映透大山小川。提起野果,就不得不說國內四種“欠打”的野果,剛成熟堅硬無比,咬到嘴里很酸澀,經歷過霜打,果實口感就能有質的提高。當然,剛成熟野果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不能吃,而是說口感不佳,吃過的人最有感受。
最近幾年,這四類水果價格持續升高,曬干野果能賣到20元的高價格。本文將結合個人經歷體驗以及文獻知識,講述四類欠打水果的故事,提高大家的認識水平,拓展視野。
火棘火棘民間俗稱火把果、救軍糧,是常綠灌木,最高能達3-4米,廣泛分布在我國黃河以南地區。據傳說,古時候有將軍兵敗逃亡,數千人逃到荒無人煙的地區,無糧情況下遇到火棘。剛好軍中有人曾在山里打獵,知道此果能吃,報告給將軍,軍中無糧困局解決。再過數年時間,將軍起事成功,遂賜名火棘救軍糧的名號。由此故事就能知道,火棘果能填飽肚子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能填飽肚子,根據科學研究發現,火棘中含有豐富的有機酸、維生素和蛋白質,有利人體健康。現在市面上,就能見到由火棘***成的飲料和食品,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在城市地區,火棘則被當成園林綠化植物,一方面火棘是低矮常綠灌木,四季常綠,符合城市綠化需求;另一方面火棘能吸收城市中的二氧化硫,改善空氣質量。
山丁子山丁子學名山荊子,是落葉喬木,北方的山野中常見,果實和火棘類似。山丁子樹有三大特點:一樹體偏高,集中在5-10米的高度,樹冠大;二夏花秋果,典型的北方植物,深秋葉落果留;三樹喜光,耐寒性強,生命周期長,不懼寒冬。正是有以上特點,即使到深冬季節,北方下過大雪,還能在山丁子樹上看到它紅色的果實掛滿樹枝。
現實生活中,山丁子樹有三大作用:一木材紋理清晰,硬度高,能用來雕刻,***工藝品;二山丁子樹型優雅,能用作庭院觀賞植物;三山丁子果實曬干以后能用來出售,經濟價值高。北方山野,冬季山丁子樹是鳥獸的食物源,尤其鳥類,沒有山丁子樹就沒有穩定的食物源。
君遷子君遷子民間俗稱野柿子和黑棗樹等,屬于柿子科,落葉喬木。統計數據顯示,該樹最高達30米,一般高度是5-10米,樹身是灰褐色,果實成熟期在10-11月。國內適合種植君遷子的地區集中在北方,這和其生長習性相關,耐嚴寒和濕潤,能在貧瘠的土地生長。果實成熟時,果皮呈現出暗黑色,果實上布滿白霜,口感舒爽,硬度適中。
當君遷子成熟時,果實就自然的掉落在地上。假設不及時采摘,就有被鳥獸偷吃的風險。因此,家里有君遷子時要根據成熟情況,及時采摘,避免果實被偷吃,浪費時間和精力。
拐棗拐棗是人們眼里的野果,但實際上我國在兩千年前就有栽培種植歷史。據文獻記載,拐棗在地球上存活將近1000萬年,是植物中的活化石。相比前面提到的三類水果,拐棗有三大特點:一形狀怪,長得隨心所欲,不是很規整,就像盤旋曲折的雞爪一般;二能食用部分怪,拐棗果實部分味道難吃,但果炳很適合食用;三拐棗沒成熟時能把嘴巴吃麻木,成熟時比甘蔗甜度還高。隨著對拐棗研究深入,越來越多的拐棗進入人們的生活,國內針對拐棗的人工種植正在探索階段,陜西地區已經能實現規模化種植拐棗。
實際生活中,拐棗既能用來***飲料,還能泡酒,有的把拐棗加工稱干果。大多數地區,人們還只把拐棗當普通水果吃,沒能發揮出最高價值。
以上提的四類水果,普通加工以后就能賣20-30元的高價格。一方面野果的采摘耗時費力,要付出巨大成本。經過加工的野果,附加值大幅度增長,能滿足消費者即開即用的消費特點。另一方面農村地區年輕人外出打工,采摘野果的人數持續下降,野果的供給能力下降。供給能力雖然下降,但野果需求逐年上漲,供需關系的不平衡,促使野果價格大幅提高。
不要看市面上的野果貴,除了采摘和包裝成本,真正能留到普通百姓手里的屈指可數。最后想說:未來野果的種植經營既是品質競爭,還是渠道競爭,更是品牌的競爭,忽視任何一點,都不能走的長遠。你覺得野果20元一斤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