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根據(jù)《每個孩子都能像花兒一樣***》第一章的內(nèi)容寫了一篇《日本92歲幼兒老師累計60年的10條育兒智慧》https://www.toutiao.com/a7004748072907489822/,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點贊和轉(zhuǎn)發(fā),可見好的育兒智慧就能得到大家的關(guān)注和認同。
學會了如何在不強迫的情況下讓孩子擁有“自由生存的能力和責任”,這篇文章是繁子奶奶告訴我們的12條交流溝通法則。
01
1、積極對待孩子的問題。一歲左右的孩子喜歡咬人,兩歲多的孩子開始撒謊,三歲的孩子開始頂嘴、反抗、淘氣,繁子奶奶告訴我們這些都是正常現(xiàn)象。
如果父母們用積極地看待孩子們令人困惑的行為,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這些行為都是成長的標志,咬人代表孩子長牙了,撒謊說明孩子會說話了,頂嘴、反抗、淘氣說明孩子有想法了,這些都是他們保護自己的方式。
這種方式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或許不正確,但只要我們抱著理解、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他們,告訴他們正確的方式。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能力的提高,他們就會很快度過這個階段。
所以,當我們又面臨孩子制造的“麻煩”時,內(nèi)心想到的是“孩子又長大了”,“這不挺好嗎”,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也就更容易做到溫和而堅定了。
2、平等地請求孩子做事情。父母因為身體大、能力強,很容易命令孩子。孩子無法和大人抗衡,又需要父母的照顧,所以也樂意聽從父母的命令。
但是當孩子和父母身高差不多的時候,父母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命令會遭到孩子的反感甚至反抗。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無論多么小的孩子,都擁有獨立的人格,他們的自尊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形成了。
所以,無論孩子多大,父母要求孩子做事情,都要用商量、請求的口氣,孩子很樂意做事情,并且為得到父母的感謝而開心。
小俉幼兒園會用這樣的方式請求孩子們:
“可以......嗎?”“......的話,我會很高興。”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孩子更容易學會自愛,并且愿意發(fā)自內(nèi)心地幫助他人。
02
3、好評價也會造成壞結(jié)果。“你是個壞孩子”“真差勁”“你真笨”這樣的評價會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你真棒”“你是個好孩子”這樣的好評價也同樣會傷害孩子。
《小舍得》中歡歡從小得到了父母、姥姥姥爺?shù)母鞣N夸獎,可是當她學習遇到困難,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是大人說得那么好的時候,就崩潰了。
阿德勒認為:“評價”是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的人做出的判斷。“被夸獎會成為孩子們行為的目的”。
“好評價”同樣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低微,他們會為了獲得夸獎而做一些自己不喜歡、不想做的事情,最終失去自由,為他人而活。
所以繁子奶奶即便已經(jīng)90多歲,她依然認為自己和3歲的孩子是平等的。她說:“不要對孩子使用評價性的語言,而是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幼兒園里的孩子把玩具讓給朋友,老師說:“你能夠體貼朋友,老師非常高興。”
孩子把飯撒到地板上,老師說:“啊,弄撒了阿姨幸苦做得飯,老師好難過。”
這樣的表達方式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來自老師的尊重,也讓孩子更容易同理他人的感受。
4、遵守約定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作為父母,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可能隨時滿足孩子的要求,所以經(jīng)常給孩子許諾。
有些父母許諾是為了敷衍搪塞孩子,這樣多次后,孩子就會不信任父母,或者對父母的許諾很憤怒。
繁子奶奶建議父母們?nèi)绻娴暮苊Γ梢愿嬖V孩子,自己現(xiàn)在要做什么,什么時候可以滿足孩子的愿望,并且按照約定去做,實在做不到,就告訴孩子理由,這樣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
03
5、理解可以幫助孩子穩(wěn)定情緒。很多小孩子喜歡發(fā)怒,那是因為他們不會管理情緒,也不會用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父母幫助孩子說出他們此時此刻的感受,孩子的情緒就會很快平復。
書中講了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一歲的小雄吃午飯的時候總是故意把茶弄灑。老師幫他擦了幾次后,在又一次擦桌子的時候,發(fā)現(xiàn)茶水的形狀象頭大象,于是說:“喲,一頭大象!”
小雄開心地笑了,第一次自己把灑了的水擦干凈,再沒有故意弄灑過水了。
聽起來很神奇,但人就是這樣,因為被理解、被看到而感覺到滿足,無論大人小孩、男人女人,無一例外。
6、滿足了需求,“問題行為”會自己消失。
阿德勒說:“孩子看上去反復無常、荒唐古怪、放縱任性的行為里,全部都有明確的目的。”
看到孩子突然很反常,過去會做的事情不愿意做了、愛搗亂了、粘人了等等,父母如果急著糾正,訓斥或者給孩子講道理,就會讓“問題”變成“習慣”。
父母要觀察孩子“最近有什么變化,被訓斥時是什么表情,這種行為會帶來什么結(jié)果”,來發(fā)現(xiàn)孩子行為背后的目的,然后再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行為自然會消失。
04
7、時刻謹記用好奇心觀察孩子。
大人內(nèi)心有很多經(jīng)驗常識和理所當然。我們用自己認定的標準教育孩子,卻忘記時刻保持一顆好奇的心去觀察可愛的孩子。
繁子奶奶發(fā)現(xiàn)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和她說話的時候總是背過臉。
于是她努力地反復糾正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那樣做不符合禮儀。直到有一天,另一個老師發(fā)現(xiàn)這個小姑娘的右耳聽力不好,她才明白孩子背過臉只是為了聽得更清楚一些。
所以,面對孩子的異常,不要急著用自己的標準糾正他們,而是要時刻保持謙卑,耐心認真地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這樣或許會有意外的發(fā)現(xiàn)。
8、謹慎提防隱藏的“你不行”。父母對自己的言行需要有覺察力,很多時候我們的嘆息、看到孩子行為時流露出的難過、失望的表情、無意中說出的“你不擅長這個”,都會讓孩子感受到“我不行”。
裝一時可以,裝一世很難。所以父母需要真正有樂觀、積極自信的心態(tài),而不是刻意裝出來的樂觀和對孩子的信任。
9、孩子只需要父母的認可。當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但是在學校或者其他場合卻不被認同,父母無法改變外在的環(huán)境,又不希望孩子受傷,只需要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欣賞和認可就好。
05
10、孩子只對值得信賴的人吐露心聲。書中小高被冤枉,老師批評他,他寧愿受委屈,也不告訴老師真相。
繁子奶奶說:“無意中小瞧孩子的大人,不懂得傾聽的大人,暴跳如雷的大人,都不會被孩子信賴。”
以前,女兒面對不公、不理解,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說了也沒用”。
如果孩子沒有可信任的人,常常感覺到無奈,我們作為父母,就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態(tài)度溫和、認真傾聽,成為那個值得孩子信任的人。
11、不要強迫不想說的孩子開口。
書中有個孩子后背被咬了,媽媽追問,孩子撒謊騙媽媽說被學校的另一個孩子咬了。老師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原來是這個孩子攻擊其他孩子,被對方反擊所傷。
所以,繁子奶奶告訴我們:如果孩子不開口,就不要逼著孩子說。
強迫換來的答案通常是謊言,因為孩子不想說一定有不想說的理由。他們需要內(nèi)在空間,也有一些不想告訴他人的小秘密,或者做錯事的愧疚。
父母如果有“只要我們值得信賴,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一定會告訴我”的自信,就可以在困惑的時候不急于獲得答案,而是說出“想說的時候再告訴我吧”這樣的話。
12、寬容地接受孩子的謊言。
孩子到兩歲多開始撒謊,很多父母擔心孩子撒謊成性,急于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
我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也是如此,最終發(fā)現(xiàn),越把撒謊當成問題去糾正,越容易讓孩子為了保護自己而撒謊。
繁子奶奶說:“與孩子相處,不需要警察和法院。”
孩子撒謊,有時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有時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父母不要對孩子的謊言窮追不舍,要學會給孩子留面子,認可、了解孩子的人格,這樣才不會讓孩子感覺到壓力。
06
綜上所述,溝通交流沒有固定的公式法條,但是有簡單的法則,那就是擁有一顆尊重、平等、謙卑、愛和接納的心。
我們要學會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去尊重。接納孩子的問題,不帶有色眼鏡和內(nèi)在標準,觀察孩子的行為,了解行為背后的目的和需求,保持理解寬容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以不變應(yīng)萬變,與孩子很好地溝通交流。
希望我們通過努力都能成為值得孩子信賴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