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干玎竹
來源|搜狐健康
近日有新聞爆料,廣東有一位打工小哥去體驗魚療。小哥剛把腳放進去的時候,還不太適應,感覺特別癢。不過一會兒,他就適應了,小哥不顧魚療館的規定,直接全身下水,泡在魚療池里,所有的“親親魚”全都游了過來。沒想到,過了5分鐘,所有魚都開始翻白肚!最后老板看監控才發現小哥竟然在浴池里撒了一泡尿,小魚都死了。雖然新聞中是小魚受到了深深的傷害,但是吃瓜群眾其實更擔心,我泡的魚療會不會有尿,有沒有傳染足癬、皮膚病的風險呢?
“親親魚”為什么喜歡親人呢?
據***記載,魚療服務最早在14世紀的土耳其興起。使用的“親親魚”一般是淡紅墨頭魚(Garrarufa)。這種魚主要分布在安納托利亞和中東的淡水流域。淡紅墨頭魚沒有牙齒,食性很雜,包括藻類(特別是綠藻和硅藻)、原生動物、輪蟲、小型甲殼類等等。這種小魚在食物短缺或受限的時候,會進食動物的皮屑,這個掠食行為,就是商家所謂的“小魚親親***”。也有一些觀察敏銳并富有想象力的人,開始試著用魚療來治療銀屑病,但基本沒有得到有醫學意義的成果。而商家也看中了這個消費點,宣稱“親親魚”不僅能吃掉身上的死皮,促進新陳代謝,還可以保健養生。
“親親魚”真有美容保健的效果嗎?
皮膚科醫生對此持保留態度,魚療去死皮的效果可能是有,但對于宣傳上說的能夠治療皮膚病、對腳氣有奇效,這些在醫學臨床上都無從證實。
雖然溫泉魚療在全球的多數國家都有開展,但在美國已經遭遇了禁令。美國***通告中指出,禁止或不推薦這種療法,理由是它不衛生。如果皮膚有傷口的人被魚咬過,魚嘴可能沾染細菌,再去咬別人時還會造成交叉感染。
動物保護組織也譴責了這種魚療的***,他們認為“讓小魚遠離故鄉并長期挨餓,以維持它們吃皮屑這種不正常食物的熱情”是非常不人道的。
此外,在全球都出現過“做魚療被魚咬傷”的事件。有新聞報道,兩名女子前往重慶某洗浴中心做魚療,不想胸前、背后被這種身長僅約5厘米的親親魚咬出數十個小坑,血流不止,結果不得不到醫院看急診。醫生檢查后發現,兩位患者有些部位的皮膚還在發紅,胸前和背部的小坑還有鮮血流出,系直接由魚叮咬所致。醫生在為她們做了止血治療后注射了破傷風疫苗。
除了可能被咬傷,我們也無法知道上一任顧客有沒有皮膚病,有時候魚吞噬了患者皮膚后,再咬另外一個人,可能就會把細菌病毒帶到另外一個人身上,造成交叉感染。從醫學上來說,這些可以傳染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分枝桿菌等。如人被病毒感染可出現跖疣、尋常疣、扁平疣等;被真菌感染易造成皮膚癬菌病,可表現為體癬、股癬、手癬、足癬和甲真菌病等;被細菌感染可出現毛囊炎、癤、癰;被鏈球菌感染可出現丹毒和蜂窩織炎等。
魚療有沒有規范?
高冷的腐國人也很喜歡魚療,據悉英國已經有近300家開展魚療服務的機構。因此英國衛生防護局(HealthProtectionAgency)就魚療服務的情況對其環境健康和安全進行了一系列的評估,并撰寫了《魚療公眾健康管理指南》(Guidanceonthemanagementofthepublichealthrisksfromfishpedicures)。《指南》建議,通過以下五個***可以保證魚療較為安全地進行:1.化學消毒;2.高密度UV紫外線滅菌;3.過濾;4.水溫控制;5.換水。
具體來說,指南建議每個患者使用一個獨立的浴缸,以免造成交叉感染。每周檢測水缸,確保沒有常見的感染性細菌。每天對水缸進行高溫消毒,熱水加溫至70℃并保持一小時。在魚療時,水溫也應保持在36℃-37℃。為確保水質的清潔,浴缸中的水應該得到***的過濾和紫外線消毒,同時應保證氧含量以維持小魚的生存。另外,每天換水量應該是浴缸水量的3倍—4倍之間。最后,用于魚療的小魚也很重要,應選擇可靠供應商提供的魚苗,確保小魚血統純正,沒有牙齒。用于治療的小魚長度應在5厘米—10厘米(1歲—1.5歲)左右。為確保小魚不會過度饑餓導致人體損傷,還應保持一定的魚飼料投放量。
反觀我國的魚療行業,尚未出臺相關的行業標準和有效的監管***,尤其是有皮膚傳染病或皮膚破損的人,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還是暫時不要去做魚療了為好。
參考內容:
1.http://health.sohu.com/20101008/n275471153.shtml
2.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322420/Fish_Spa_guidance.pdf
3.https://en.***.org/wiki/Doctor_fish
4."WhatNoOneToldYouaboutThoseDisgustingFishPedicures".PETA.Retrieved9March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