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科普一下,彗星的運行軌道并不都是拉長的橢圓形,除了橢圓形以外,彗星還有雙曲線和拋物線這兩種軌道形式。太陽系現有的彗星一般都來自外層的柯伊伯帶到奧爾特云之間的廣闊區域,在這片寒冷的區域中大量的物質如氫、氧、氮、氨、碳、甲烷等等以及水都是以固態的形式存在,它們互相凝聚成了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天體,正常情況下它們都是沿著固定的軌道穩定的圍繞著太陽運行。
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如引力攝動或者天體間的碰撞,有一些天體的動行軌道受到了干擾,這時它們就會偏離正常運行的軌道,向太陽系內部運動,這些天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彗星了。彗星運行的軌道是受了兩種力的影響,分別是向心力和離心力。
向心力就是太陽的引力,它讓彗星向太陽的方向靠攏,而離心力是由彗星繞太陽公轉形成的切向速度產生的,它使彗星的運行軌道不是筆直的向太陽飛去。在這兩種力的較量中太陽的引力穩穩的占據了上風,它使得彗星加速向太陽飛去,但在這同時,離心力又會使彗星的軌道與彗星和太陽之間的直線呈一個或大或小的夾角。這個過程可以理解為彗星獲得了動能,而損失了角動量。
因此,彗星的軌道是其離心力決定的,如果離心力過小,這顆可憐的彗星就會一頭撞上太陽。1987年8月,人類就目睹了一次彗星撞太陽事件,一顆直徑約1公里的彗星以每秒570公里的速度撞向太陽,結果是還沒等撞到太陽,這顆彗星就被高溫瞬間蒸發了。
如果彗星的離心力再大一點,它就可以逃過這一劫,但它的離心力還不足以擺脫太陽的引力,在它到達近日點后,速度會達到最大,在太陽的引力作用下又會向遠日點飛去,在遠離太陽的過程中,彗星是一個減速的狀態,直到達到遠日點,如此周而復始,形成一個橢圓形的軌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彗星之所以有一個獨特的拉長的橢圓形軌道,是因為它的離心力較小造成的。
彗星的離心力與向心力的差距越小,它的軌道就越接近圓形,當彗星的離心力大于向心力時,在經過近日點之后它的軌道就會變成拋物線或雙曲線,從而飛離太陽系,成為宇宙空間中的流浪天體。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太陽運行的彗星注定會有一個悲傷的結局,它們每一次靠近太陽,都會損失一部分物質(這部分物質就是我們所見的美麗的彗尾),總歸有一天,它們會在某一次靠近太陽的時候“香消玉殞”。除此之外,它們還會被太陽系內的各大行星捕獲,例如1994年天文學家就觀測到一顆名為“蘇梅克一利維9號”的彗星被木星捕獲,在木星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它被撕成了碎片。
好了,今天就先講到這里,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