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號任務承前啟后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
決勝之戰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柴雅欣自東風航天城報道
視頻***葉源昊
戈壁秋色映神舟,飛天英雄乘東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預計于北京時間10月16日0時23分,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乘組由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
中國空間站在軌建設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神舟十三號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決勝之戰、收官之戰,也是空間站在軌建設過程中承前啟后的關鍵之戰。
截至目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共經歷7次載人飛行任務,已有12人17人次造訪太空。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引領下,中國正按照“三步走”發展戰略,穩步邁進空間站時代。
變化的是飛行時間和內容,不變的是初心使命,是對祖國航天事業永遠的熱愛
“我已出艙,感覺良好!”13年前,翟志剛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成為中國太空出艙第一人。振奮人心的話猶在耳畔,手持五星紅旗漫步太空的畫面定格腦海,鼓舞著億萬國人。
10月14日,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與記者見面會現場,翟志剛與王亞平、葉光富身著深藍色航天服走入會場。在他們的身后,是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
執行神舟七號任務,翟志剛準備了10年。現在距上一次執行任務時間又過去了13年。“13年不算短,與其說經歷了漫長的等待,不如說經歷了漫長的準備,那到底是什么一直在激勵著我呢?我想不外乎是對飛行的熱愛,對職業的熱愛,對祖國航天事業的熱愛。”翟志剛說,兩次飛行,變化的是飛行時間和內容,不變的是初心使命,是對祖國航天事業永遠的熱愛。
“亞平老師,我和同學們都看過您的太空授課視頻,對太空充滿了向往。這次您還會再在太空給我們講課嗎?”見面會上,一個稚嫩的聲音引來全場目光。這是一位來自新疆和田地區的小學生,代表中西部小朋友和航天員對話。
中國空間站不僅是全球科學家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研究平臺,也是鼓勵青少年熱愛航天、參與探索、追求科學的實踐平臺。除了航天員,王亞平還有另一個身份——中國首位“太空教師”。2013年,王亞平曾在天宮一號上開展了精彩的“太空授課”,全國6000萬中小學生在地面課堂上課。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這次,我們即將進入的是我們中國自主建造的空間站,同學們最好奇什么、最想看到什么都可以告訴我,我會帶著大家一起去探索、去發現,幫你們共同實現愿望。”王亞平說。
“作為第二批航天員,第一次執行任務就要飛行6個月,我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葉光富對完成此次任務充滿了信心,這份信心來自于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來自于飛行乘組的團結協作,也來自于11年的努力拼搏。
“對于這次任務,我非常期待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去感受浩瀚太空,欣賞我們生活的美麗星球,飽覽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葉光富說。
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出艙活動也將首次由女航天員實施
盡覽太空風光之余,神舟十三號航天員面臨著艱巨的挑戰,與神舟十二號乘組肩負的使命也有所不同。
“最具挑戰性的任務應是在軌6個月的長期駐留,這對人的身體、心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翟志剛說。
航天員將首次在軌駐留6個月,這也是空間站運營期間航天員乘組常態化駐留周期。除了時間更長,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神舟十三號乘組還將進一步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產出高水平科學成果。比如,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等等。
神舟十三號任務中,中國女航天員將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乘組還將進行2到3次出艙活動,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
“我們分析了女航天員的身心特點和個體需求,重點從生活保障、健康保障等方面開展了針對性的設計,確保女航天員長期飛行、健康生活、高效工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說。
載人航天是大團結、大協作的事業。航天員做好了準備,載人航天工程各系統也直面挑戰,蓄勢待發。此次實施任務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和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均在發射場直接由應急待命的備份狀態轉為發射狀態。
執行本次任務前,長二F遙十三火箭作為中國航天史上首枚集應急救援和發射任務于一身的火箭,剛剛結束了長達90天的應急值班“站崗”。
長時間站立是否會對火箭造成影響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二F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常武權說,研制團隊經過了大量的分析和試驗,特別是對承力部件進行了專題分析,確認火箭能夠長時間保持豎立狀態。
按計劃,神舟十三號飛船入軌后,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及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核心艙,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進行工作生活。
載人飛行次次都是創新、跨越、挑戰,載人航天精神一脈相承激發無窮力量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近日,黨中央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其中,載人航天精神入選在列。
東風航天城是我國航天事業發祥地之一,也是載人航天精神發源地之一。出征前,神舟十三號3名航天員專程來到距離發射場數公里外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760多位為祖國航天事業獻出生命的人長眠于此。這里是大漠航天人的精神高地,來此拜謁既是緬懷追思,也是精神傳承。
“從神舟飛船到空間實驗室、再到我們即將進駐的空間站,無論從居住的空間、飛行的時間還是技術設備,等等,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王亞平說,作為一名航天員,能夠有幸參與空間站建造任務,由衷地為偉大的祖國、為能身處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感到驕傲和自豪。
時代圖景已是巨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卻一脈相承。王亞平曾提到,離心機是最讓她害怕的一個訓練項目,身體最多要承受8個G的過載。8個G,相當于8個自身的重量壓在身上,臉會變形,胸部會感到極度壓迫而呼吸困難,眼淚也會不由自主地往外流。訓練時,有一個暫停按鈕可以讓機器停下來。但是,在航天員大隊成立的20多年時間里,沒有一個航天員按下過它。
精神無形,卻能激發出無窮力量。“至今為止,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已經歷了7次載人飛行,應該說次次都是創新、次次都是跨越、次次都充滿了挑戰。”翟志剛說,半年的失重飛行,對身體、心理、儀器設備都是嚴格的考驗,也一定會遇到身體、心理、儀器設備方面的問題。
那能不能完成好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呢?“那就看我們這個團隊,看我們乘組3人頑強的意志和戰斗的品質了。”作為這次任務的指令長,同時也是這個乘組里的老大哥,翟志剛充滿自信:“經過近兩年的訓練磨合,我們乘組彼此了解、配合默契,我相信,依靠我們團隊的力量和智慧,一定能破解一個個難題!”
時間更長挑戰更大
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柴雅欣自東風航天城報道
神舟十二號剛剛回家,神舟十三號又將啟航。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將入住空間站核心艙,計劃在軌駐留6個月。
“時間更長,挑戰更大,但我們信心更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告訴記者,眼神堅定有光。圍繞大家關心神舟十三號乘組的一系列問題,黃偉芬接受了采訪。
問:有了神舟十二號飛行乘組3個月的空間站駐留經驗,您對神舟十三號的信心是不是比上次更足?
黃偉芬: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將要在軌駐留6個月,時間更長,挑戰更大。針對長期飛行挑戰要求,航天員系統在選拔訓練,健康、工作、生活等駐留保障技術方面都進行了充分研究和準備。從神舟十二號3個月的在軌飛行完成情況來看,我們所有的人,包括我們的航天員和所有工作人員,信心更足了。
問:航天員在軌時間更長,工作量是不是也更大?
黃偉芬:神舟十三號飛行時間增加,工作量增加,空間站組合體也由神舟十二號在軌時的“一艙兩船”變成了“一艙三船”狀態。組合體結構更加復雜,意味著航天員要花更多時間、做更多工作來維護和管理這個復雜組合體。航天員還要完成一系列試驗,比如天舟二號艙段轉位試驗,進行手控遙操作對接試驗等,這些在神舟十二號任務中是沒有的。此外,還有其他在軌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比如航天醫學實驗任務,在原先基礎上又增加了11項。
同時,這次神舟十三號飛行任務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收官之戰,機會寶貴,所以我們安排了許多在軌數據收集工作,還系統策劃了多樣的科普及公益活動,全面發揮我國空間站的最大效益。所以說,神舟十三號乘組的工作量很大,挑戰也更艱巨。
問:面對更長的時間和更艱巨的任務,航天員如何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黃偉芬:6個月的飛行時間,對航天員的身心素質、知識技能、應急決策和處置能力、心理調適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極高要求,挑戰很大。
相比神舟十二號任務,盡管在選拔訓練和航天員保障技術整體思路方案、措施、手段上相同,但針對更長期的特點,又進一步突出強化了重點。我們進一步完善了航天員在軌作息和工作制度,張弛有度,合理安排,特別加大了對生活、工作和健康保障力度。我們既要應對6個月失重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也要適用于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航天員個體,因此保障方面既有剛性的約束,也有彈性的范圍。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個體的身心特點,我們每月對航天員健康狀態進行全面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適時調整航天員失重防護鍛煉項目、航天員營養配餐方案,以及心理支持活動等,確保航天員以飽滿、良好的身心狀態完成飛行任務。
這也是第一次有女航天員駐留空間站,我們分析了女航天員的身心特點和個體需求,重點從生活保障、健康保障等方面開展了針對性的設計,以確保女航天員長期飛行、健康生活、高效工作。
問: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和神舟十三號航天員通過天地通話、座談會等形式交流分享經驗,他們都交流了什么內容?神舟十三號乘組最關心什么?
黃偉芬:關于在軌生活和工作方面的經驗交流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空間站管理、物資的統計整理、相關工作計劃的安排,也包括個人衛生清潔、飲食就餐等方面。經過包括神舟十二號在內的載人飛行后,航天員們對艙內的生活狀態已經很了解,并不擔心。他們最關心的問題還是我們在軌運行的、完成任務需要用到的設備情況,還有物資的存放位置等。
神舟十三號乘組要進行兩到三次出艙活動,因此出艙活動實戰經驗是重中之重。神舟十二號乘組為他們介紹了寶貴經驗,包括出艙活動過程中的個人體會,怎樣控制身體姿態,還有操作技巧,神舟十三號乘組也根據經驗開展了專門訓練。
雖然天地差異我們早有考慮,但實際出艙過程中,挑戰和困難仍比想象的嚴峻。在地面上,我們借助模擬失重水槽進行訓練,而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對身體姿態的控制,地面是無法模擬的,這就需要航天員在實際出艙時去體會和把握。實踐出真知,經驗傳遞可以讓后面執行任務的航天員少走彎路,為提前進入狀態、順利執行任務打下基礎。
問:這次神舟十三號的3名航天員要在太空駐留半年之久,無疑是要在空間站過年了。除夕之夜,航天員會安排年夜飯和慶祝活動嗎?
黃偉芬:我們對傳統節日也都考慮在內了,特別是神舟十三號乘組在軌過年,這也是中國航天員第一次在太空過年。我們準備了“春節大禮包”,比如食品里會有餃子,在服飾上也有特別準備。到了過年的時候,全國觀眾會通過電視了解到相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