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草
來源產地為玄參科植物1小米草、2高枝小米草或3短腺水米草的全草。
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別名芒小米草、藥用小米草。
1生于陰坡草地及灌叢中。
2生于山坡草地,極少生近水邊或疏林下草叢。
3生于高冊草地、濕草地及林中。
1分布于內蒙古、河北、山西、寧夏、甘肅、新疆。
2分布于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及山東半島。
3分布于西北、內蒙古、河北、山西、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1.一年生草本,高10-45cm。莖直立,不分枝或下部分枝,被白色柔毛。葉對生;無柄;葉片卵表至卵圓形,長5-20mm,基部楔形,每邊有數枚稍鈍或急尖的鋸齒,兩面脈上及葉緣多少被剛毛。穗狀花序疏花,長3-15cm,初花期短而花密集、逐漸伸長;苞片稍大于葉;花萼管狀,長5-7mm,被剛毛,裂片狹三角表,漸尖;花冠白色或淡紫色,背面長5-10mm,上唇直立,下唇開展,裂片叉狀淺裂;花藥裂口露出白色須毛,藥在下面延成芒。蒴果長圓形,長4-8mm。種子白色,長1mm。花期6-9月。
2.本種與小米草的區別是:莖較高大,高(15)25-50cm,通常在中上部多分枝,葉及苞片卵圓形至三角狀圓形,基部近于平截形,邊緣鋸齒急尖至漸尖,有時成芒狀。
3.本種與小米草的區別是:莖上部、葉、苞葉及花萼多少被大頭狀針狀腺毛,腺毛的柄僅有1-2個細胞。花冠白色。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匯編》
苦,寒。清熱解毒。用于咽喉腫痛,肺炎咳嗽、口瘡。
《中藥大辭典》
苦,涼。清熱,除煩,利尿。治熱病口渴,頭痛,小便不利。
《中華本草》
味苦;性微寒。清熱解毒;利尿。主熱病口渴;頭痛;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熱淋;小便不利;口瘡;癰腫
【歸經】
歸膀胱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