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0年,在秦始皇的統治下,將較早期的一些斷續的防御工事修筑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用來抵抗來自北方侵略的防御系統。建筑工事持續至明代(1368—1644年),從那時起長城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建筑物。它的歷史和戰略價值與它的建筑意義相媲美。
長城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偉大建筑,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現存的長城,修建于明代,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6000多公里,通稱萬里長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將統一前北方互相爭斗的諸侯小國各自建造的長城銜接起來,形成穿山越嶺的北方邊界的屏障,用來抵御來自北方的侵略。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修建長城,隨后,齊、燕、魏、趙、秦等國基于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筑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綿延萬余里,稱為萬里長城。秦始皇為了修筑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筑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和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
八達嶺長城
長城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墻,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構筑險峻、氣勢雄偉,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和工程最大的軍事性防御工程。長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嘉峪關
嘉峪關長城
嘉峪關
嘉峪關
嘉峪關
在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嘉峪關初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被海外探險家譽為“東方最完美的城堡”。
嘉峪關
1987年,長城(TheGreatWall)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