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無奇不有,但奇到一位妙齡少女拒絕暴君求婚的程度,就真有些不可思議了。
明朝永樂帝朱棣絕對不是什么好鳥,他為了篡位,打著“靖難”的幌子,逼殺了自己的侄兒——建文帝朱允炊。但他也并非事事順意,為著登基詔書更能蠱惑人心,他親自出面請方孝孺捉筆,不成想碰了個扎扎實實的硬釘子;沒過幾年,他要策立新皇后,又在當朝美女徐妙錦那兒碰了個悠悠忽忽的軟釘子。前面那個硬釘子碰得他十二分生氣,一舉滅掉了方孝孺十族(多出的一族是方孝孺的門生);后面這個軟釘子碰得他十二分泄氣,卻長吁短嘆,無可奈何。
徐妙錦是何方神圣,膽敢給暴君吃閉門羹?她是明朝開國元勛、魏國公徐達的第三個女兒,才貌極其出眾,甚至超過了姐姐仁孝皇后。正因為她錦心玉貌,所以仁孝皇后于永樂五年去世后,朱棣對新皇后不作第二人想,一心要把妻妹徐妙錦迎進皇宮,繼承她姐姐留下的空位。母儀天下何等尊貴,徐妙錦對此當然心知肚明,但她從心底里瞧不起昔日的姐夫、當朝的皇帝朱棣,他冷血暴虐,絕對不是善主,夜里陪他睡覺,不做噩夢才怪。答應好辦,要拒絕就得頗費周章,煞費苦心,她決定呈上一封情詞哀懇的書信,婉言謝絕朱棣的“美意”。徐妙錦熟讀史乘,深知暴君如狂龍惡虎,一旦受到過度的***,就會抹下臉來,草菅人命,自己一死無所謂,累及親人族人就不好了。因此她巧妙設辭,反復強調自己從小生長于豪門繡戶,性甘淡泊,不慕榮華,而且傾心向佛,無復人世之念,寧愿遠離紅塵俗世,長伴古佛青燈,以此了卻余生。徐妙錦并末拗著性子一味地強調她不愿進宮,不愿母儀天下,不愿成為樊籠中喪失自由的翠鳥,不愿與眾妃嬪競爭皇帝的寵幸,而是極其聰明地強調自己才德不足。奇文共賞,原信如下:
臣女生長華門,性甘淡泊。不羨禁苑深宮,鐘鳴鼎食;愿去荒庵小院,青磬紅魚。不學園里天桃,邀人欣賞;愿作山中小草,獨自榮枯。聽墻外秋蟲,人嫌凄切;睹窗前冷月,自覺清輝。蓋人生境遇各殊,因之觀賞異趣。矧臣女素耽寂靜,處此幽曠清寂之境,隔絕榮華富貴之場,心胸頓覺朗然。
乃日昨阿兄遣使捧上諭來,臣女跪讀之下,深感陛下哀憐臣女之至意,臣女誠萬死莫贖也。伏思陛下以萬乘之尊,宵旰勤勞,自宜求愉快身心之樂。幸外有臺閣諸臣,袍笏躋蹌;內有六宮嬪御,粉黛如云。而臣女一弱女子耳。才不足以輔佐萬歲,德不足以母儀天下。既得失無稗于陛下,而實違臣女之素志。臣女之所未愿者,諒陛下亦未必強愿之也。
臣女愿為世外閑人,不作繁華之想。前經面奏,陛下猶能憶之也。伏乞陛下俯允所求,并乞從此弗以臣女為念,則尤為萬幸耳。蓋人喜夭桃秣李,我愛翠竹丹楓。從此貝葉蒲團,青燈古佛,長參寂靜,了此余生。臣女前曾荷沐圣恩,萬千眷注。伏懇再哀而憐之,以全臣女之志愿,則不勝銜感待命之至。
徐妙錦誠可謂明代不折不扣的奇女子,她不肯與暴君同眠,甘心忍受一輩子的孤枕寂寞——皇帝不曾得到的美女,別人當然也無福消受。要是換一位年輕女子,念及這一層,主意可不是那么容易拿定的,這個代價可不是那么甘心付出的。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六百多年前的專制王朝,率土之濱的女子也莫非王妾。弱質閨秀要拒絕一個強勢男人的求愛并不容易,要拒絕一位將生殺予奪之權操之于手的暴君的求婚就更是難于上青天,這么難辦的事情,徐妙錦用一封書信就擺平了,幾百年后,我們不能不對她刮目相看,表示由衷的敬佩!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強橫無比,稱他動物兇猛也不為過,他的求婚被徐妙錦巧加拒絕,心里絕對窩火,居然沒有暴跳如雷,惱羞成怒,這似乎有點反常。你若細加尋思,又覺正常,畢竟徐妙錦是仁孝皇后的妹妹,朱棣若把事情做絕了,甚至霸王硬上弓,不僅臉面上難看,還會授人以柄,額外付出政治上的代價。
有一點倒是出人意料,徐妙錦在他的心目中確實分量不輕,由于她的婉拒,永樂皇帝竟然決定從此不再策立新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