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朋友去江蘇出差,回來后談及吃到的紅燒長江刀魚,眉飛色舞,意猶未盡。我一直心存疑惑:刀魚明明是海里的,啥時候跑到長江里去了?
同樣感到困惑的不止我一個,清郝懿行《記海錯》“刀魚”條:“刀魚體長而狹薄,銀色鮮明,宛成霜刃,腹下攢刺,铦若鍵鋩。案《爾雅》云:‘鮤,鱴刀’,郭以為鮆魚?!墩f文》:‘刀魚,九江有之’。今登萊人呼為林刀魚,‘林’‘鮤’一聲之轉,是刀魚江海皆有,海中者無鱗為異耳?!焙率险J為江海里的刀魚是一種,只是海里的刀魚無鱗,這是與江中刀魚的差異。
鱭魚
無獨有偶,同治十一年(1872)《黃縣志》卷三《食貨志》:“曰鱽魚、曰鱭魚?!侗静菥V目》:鱭魚,一名鱽魚,生江湖中,狹而長,如長薄尖刀,細鱗白色,吻上有二硬須,腮下有長鬣,腹下有硬刺,今按此地所稱鱭魚,長三四寸,闊二寸許,身不扁薄,而所稱鱽魚則長三四尺,闊二三寸,扁薄如刀,身無鱗,吻無硬須,腮無鬣,腹無硬刺,與《本草》所載不同也?!薄饵S縣志》認為《本草綱目》所稱“鱽魚”與黃縣本地所稱“鱽魚”(即渤海灣刀魚)的差別仍在有鱗無鱗,并認為二者不是同一物種。
鯽魚
而黃縣本地所稱“鱭魚”“身不扁薄”,與《本草綱目》所稱的“鱭魚”形態差異較大,我高度懷疑是把“鱭魚”與“鯽魚”搞混了,所以仍是一筆糊涂賬。
后來查水產志,才算搞清了兩種刀魚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镑q”是魚綱鯡形目鳀科鱭屬魚類,古代稱為“鮤”“鮆”,《爾雅·釋魚》:“鮤,鱴刀?!惫弊ⅲ骸敖裰J魚也,亦呼為鱽魚。鮤,音列。鱴,音滅。”邢昺疏:“是則此魚一名鮤魚,一名鱴刀,一名鱽魚,一名鮆魚也?!薄墩f文》:“鮆魚,飲而不食,刀魚也。九江有之?!彼瘟_愿《爾雅翼·釋魚二》:“鮆,刀魚也。長頭而狹薄,其腹背如刀刃,故以為名,大者長尺余,可以為鲙。”“鱭”身體極側扁,頭小而尖,由前至尾逐漸尖細,形如篾刀,所以又稱“刀鱭”或“刀魚”,屬于溯河洄游魚類,平時棲息于淺海,每年春季,從海中洄游至通海江河淡水區域產卵,與河豚、鰣魚并稱為中國長江三鮮(這三者都是溯河產卵的類型)。
長江刀魚
清蒸長江刀魚
刀鱭的個頭不大,2015年,江蘇一漁民捕上一條九兩重的刀魚,號稱“江刀王”,賣了一萬五千元。按《說文》的說法,刀鱭溯流而上可到九江,而據最新的調查顯示,刀鱭最遠可洄游至洞庭湖。而且不光長江里有,黃河里也有,每年谷雨前后,由渤海溯黃河游入東平湖產卵,被稱為“黃河刀魚”或“河刀魚”,上世紀50年代高產時捕撈量可達1500噸。之后由于閘壩影響,加之黃河涇流減小,甚至斷流,至今產量銳減,已形不成魚汛。
那么長江刀魚、黃河刀魚洄游之前在海中生活的時候叫什么呢?因其胸鰭下緣有6根游離鰭條,分散如絲狀,所以山東、江蘇等地稱之為“毛刀魚”。又因其身體覆鱗,且腹部棱鱗發達,又被稱為“鱗刀魚”(郝氏所寫的“林刀魚”當為“鱗刀魚”之誤)。黃縣附近海域這種魚也很多,黃縣話稱之為“毛刀鱗兒”——體有刺毛,體形如刀,體表覆鱗,幾個特點都概括全了。民國二十四年(1935)《萊陽縣志》卷二十六《實業志·物產》:“刀魚,名鱭,亦作鮆,形如尖刀,體狹窄,長不及尺,鱗細,色白,刺多,味美,所產無多?!边@里說的“刀魚”“鱭”,指的就是毛刀鱗兒。毛刀鱗兒肉質細嫩,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是小雜魚中的上品,但多細毛狀骨刺,所以比較適合煎著吃或炸著吃。也可以曬成小干魚,冬天放爐子上一煿,油脂溢出,香飄一屋。
郝文中所說的“腹下攢刺,铦若鋒芒”指的是腹部的棱鱗硬而尖銳,結合其他體征,文中所說“刀魚”即刀鱭。而郝文中所舉“海中者無鱗”的刀魚,以及《黃縣志》中所說體長三四尺而無鱗的鱽魚,則應該指的是帶魚,之所以將刀鱭與刀魚并述,可能是因二者在北方民間都俗呼刀魚,因而造成混亂。郝氏認為二者是同種魚生于江海而有所不同,這是由于俗名相同而引起的誤認,是錯誤的。
帶魚是生活在海邊的人所熟知的,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人們很難吃到鮮魚,但每年春節時一盤凍帶魚一盤凍鲅魚是肯定要買的,為的是討個“年年有余”的彩頭。帶魚魚肉嫩白似雪,味道鮮美,只有中間一條大骨,無其他亂刺。帶魚千年不變的吃法是切成段裹上面糊炸著吃,來客人就可端上一盤,方便。也可以燴一下再吃,烹點醋,撒上點韭菜,味道更好。
帶魚
炸帶魚
燴帶魚
帶魚屬鱸形目帶魚科,因其體形修長若帶,故名“帶魚”“裙帶魚”,因其兩頜前端各有兩對倒鉤狀大犬牙,廣東人稱為“牙帶”,北方一般稱之為“刀魚”“銀刀”。清初詩人宋琬的《帶魚》詩:“銀花爛漫委筠筐,鐵帶吳鉤總擅場。千載專諸留俠骨,至今匕箸尚飛霜?!闭f的非常形象。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蓬萊縣志》卷十四《藝文志·詩歌》:“帶魚,魚無鱗,鬣形如束帶,長六尺余,色瑩白如銀,爚爚有光彩者,若刀劍之初淬者然,故又謂之銀刀。首尾一骨,形與常鱗迥殊,臍上下數寸尤美。”民國二十四年(1935)《萊陽縣志》卷二十六《實業志·物產》:“銀刀,俗呼林刀,又稱帶魚,長三四尺,味美,春多秋少。農家腌為常品?!泵駠迥辏?936)《牟平縣志》卷一《地理志·物產》:“帶魚,亦稱刀魚,體狹長,側扁如帶,又如刀,故名。無鱗,肉軟味佳。南海沿岸,春季以此魚為出產大宗,無家不腌藏干藏者,并出口。”刀魚身體呈銀白色,無鱗,體延長如帶,甚側扁,尾極長,向后漸變細,末端形成細長的鞭狀,大的刀魚體長甚至能達到兩米。背鰭幾與背緣等長,無腹鰭。牙齒尖利,性兇猛,以魚類、頭足類、甲殼類、蛇尾類和腹足類等為食。刀魚為暖水性中下層洄游魚類,有晝夜垂直移動的習慣,白天棲息于中下水層,晚間上升到表層活動。中國沿海的帶魚可以分為南、北兩大類,北方帶魚個體較南方帶魚大,黃、渤海一帶的刀魚為北方種群,冬季在黃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作生殖洄游,形成春季魚汛;秋天結群返回越冬地作越冬洄游,形成秋季魚汛。在過去,大黃魚、小黃魚、烏賊、帶魚是我國沿海四大經濟魚類,刀魚年總產量超過50萬噸,占第一位。上世紀50年代,山東刀魚產量曾達4萬余噸。此后產量不斷衰減,現在市面上供應的刀魚多是來自東海群系,真正的渤海灣刀魚已經鳳毛麟角了。
帶魚在文獻中出現的較晚,清代之前的刀魚大多指刀鱭,杜甫有詩“出網銀刀亂”,蘇東坡也說“忽看修網出銀刀”,這里的“銀刀”說的都是刀鱭,與刀魚無關。這是因為刀魚屬中下層魚類,在捕撈技術比較落后的過去,捕撈難度較大。有了拖網之后,刀魚的好日子就到頭了。概括言之,長江刀魚、黃河刀魚是毛刀鱗兒洄游到江河中的稱呼,毛刀鱗兒是長江刀魚、黃河刀魚生活在海里時的稱呼,而帶魚也即刀魚則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魚類,終身生活在海中。
現在野生的長江刀魚要賣到幾千元一斤,還一貨難求,黃河刀魚也幾乎絕跡了,曾經作為“大戰渤海灣”的主捕魚種、產量也占第一位的刀魚,則讓我們吃成瀕危物種了,這與捕撈技術的進步有關,還是與人類文明的退步有關?
補記:崇明、閩浙一帶呼為“鳳尾魚”的,學名叫作“鳳鱭”,因其尾鰭不對稱,上葉長于下葉,形似鳳尾而得名。
鳳鱭
鳳鱭和刀鱭同是鱭屬魚類,二者長得也非常相似,很多無良商家便以鳳鱭冒充長江刀魚出售,非資深饕餮之徒不能辯真偽。
其實鳳鱭本身味道就是非常鮮美的,超市里經常見到的鳳尾魚罐頭就是用它加工的。鳳鱭和刀鱭都屬洄游性魚類,黃縣附近海域兩者應該都有分布(鳳鱭不耐低溫,主要分布于東南沿海,渤海較少),黃縣話沒有細分,統稱為“毛刀鱗兒”。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