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見題型:
1.某文段中用了什么論據?有何作用?
2.下面一則材料能否證明本文的中心論點?請說明理由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為本文論據,你認為放在哪段最合適?請簡述理由。
4.第段中有一個論據不合適,請找出并說明理
5.請為___段補寫一個事實論據(或道理論據)。
二、明確什么是論據
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依據。
論據一般分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種。
要分清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事實論據:包括典型事例、史實、統計數字;
道理論據:一般都是經過驗證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諺語、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
如:《談骨氣》一文中,引用孟子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孟子的話,就是道理論據。本文列舉了文天祥誓死也不降元,窮人不食嗟來之食,聞一多怒對敵人的手槍的事例,這些事例就是事實論據。
三、答題***
1某文段中用了什么論據?有何作用?
答題模板(1)事實論據:這是事實論據,用何人何事真實有力地證明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2)道理論據:這是道理論據,引用……深刻有力地證明了……,增強了論證的權威性和說服力。
如:《談骨氣》一文中引用孟子的話有什么作用?
答:這是道理論據,解釋了骨氣的含義,有力的證明了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增強權威性和說服力。
2.下面一則材料能否證明本文的中心論點?請說明理由。
答題思路:
首先看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再看材料和中心論點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就能證明本文中心論點;如果不一致,就不能證明本文中心論點。
答題模板:這個材料寫了(概括材料),與本文本文中心論點“_____”(不)一致,(不)可以證明本文中心論點。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為本文論據,你認為放在哪段最合適?請簡述理由。
答題思路:首先分析材料,判斷材料是事實論據還是道理論據明確,材料所表達的觀點;然后將材料的觀點與文段的分論點進行比較,做出判斷。
答題模板:這個材料寫了(概括材料),與__段“_____”的觀點一致,可以證明北段觀點。
4.第__段中有一個論據不合適,請找出并說明理由。
答題思路:首先看本段觀點是什么,再看哪個論據和本段觀點不一致。
答題模板:本段觀點是“___”,本段中___這個材料(概括材料),與本段觀點不一致,不能證明本段觀點。
5.請為___段(或全文)補寫一個事實論據(或道理論據)。
答題思路
(1).明確題干要求,是補充道理論據還是事實論據。
(2).明確分論點或中心論點,補寫的論據一定要與論點一致。
(3).補充的事實論據,要能很好地證明論點,事例有代表性,盡可能是人所共知的;表述力求簡潔,有概括性,字數不宜太多;必須真實,人物與事實要相符,不能編造。
(4).補充的道理論據,要能很好地證明論點;所寫的名言、格言要有一定的權威性;引用要完整準確,不可張冠李戴,不可斷章取義。
答題模板
人物+事例+簡短評價
名言+簡短評價
四、中考真題再現
例1:(2020年鞍山市試卷)《規矩是生命的防線》25題:選文開頭引用錢穆先生和孟子的話有什么作用?
解答:引用錢穆先生的話,論述了“做人要有規矩”的道理,引用孟子的話,論述了“做事要講規矩”,共同提出論題“規矩”;同時,作為道理論據,論證論點“規規矩是生命的防線”,豐富文章內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例2:(2020年丹東市中考試卷)《攻堅克難見精神》32題:
下面事例可以放在選文第⑤段還是第⑥段中?請闡明理由。(3分)
新時代鐵人王啟民,櫛風沐雨36年,以頑強拼搏的精神投身油田開發科研工作,攻克了一個又一個世界性難題。他曾帶領試驗組先打了3口探井,結果全告失敗。接著打下19口探井,結果還是失敗。面對挫折,王啟民沒有怨天尤人,經過52次封竄、堵水,終于使19口井都達到了正常產量,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
解答:可以放在第⑥段。新時代鐵人王啟民“櫛風沐雨36年”的事跡與第⑥段“既然是攻堅克難,就必然需要時間”相符,王啟民不斷失敗,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持續付出,終獲成功,與第⑥段“需要毅力,需要艱苦的努力和持續的付出”“隨時準備迎接暫時的失利、局部的失敗”相符。王啟民的事例能夠全面而充分地證明第⑥段論點“攻堅克難,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故可以放在選文第⑥段中。
【解析】分析論據符合哪一段的論述內容,要抓住論據主要內容與文段論述內容的契合點。本題所給事例體現了第⑥段中的“需要時間”“需要毅力”“需要艱苦的努力和持續的付出”,與第⑥段論點中的關鍵詞“堅韌不拔”高度契合。解答時要先指明論據可以放在哪一段,然后再根據事例與文段論述內容的契合情況闡明理由。
例3:(2020年錦州市中考卷)《民族最閃亮的坐標》24題:
為第④段提到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振奮精神”選擇一個恰當的事實論據,并說明理由。(3分)
A.文天祥抗元失敗后,面對元軍誘降,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志。
B.林則徐雖遭貶謫,卻一直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自勉。
我選擇____,理由是_______
解答:B文天祥事例體現了他寧死不屈的愛國忠心,而林則徐的言行,則體現了他為國家不懼生死、不避趨禍福的決心,這正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振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