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當設計一個產品的時候,可能會遇見種種復雜的難題,要如何解決呢?這篇文章向我們介紹了一種解決產品難題的思維方式,通過三個故事闡釋了“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深刻內涵,推薦想要了解如何應對復雜產品難題的童鞋閱讀。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多年前,我領導對我說,作為產品經理,你一定要牢記這個指導思想。
說實話,起初鏡同學并沒有什么概念,隨著產品經歷的逐漸豐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入。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對于產品工作而言,具體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呢?
咱們先看三個故事:
一、需求設計時,過分考慮客觀制約因素之前有產品同學曾經統計過和開發日常battle的常用語,被拒需求時,開發最常說的話之一,就是“這個需求變動太大,技術需要重構”。
于是,有些產品同學順勢就將這個反饋當做了尚方寶劍,在實際的產品設計工作時,過度的解讀了技術這個制約因素。
所以,你會看到有些產品同學會主動反饋,這個需求不能做,因為技術阻力太大或者業務不支持等等。
簡單來說,這些同學高估了制約因素,低估了產品的主動驅動力。
上周,我們在進行移動端產品設計時,關于用戶體系的產品需求調整時,當時我們一個產品經理直接說需求不能調整優化,因為這個技術實現難度很大,以前和技術溝通過的。
他在會議室據理力爭,堅持本需求不能迭代優化,必須保持現狀,且美其名為保持現狀才是“最優解”。
誠然,他說的客觀因素或多或少是存在,但忽略了問題的本質,作為產品經理,首先要有解決問題的意識,要學會主動出擊。
何況,他忽略了公司對產品部的價值訴求,對產品經理的崗位要求。
那就是要以產品為驅動力,來推進公司產品體系的持續發展,驅動技術創新、業務拓展。
這里的關鍵就是,以產品為驅動力。
這就要求,作為產品經理,他這個思路的確需要調整,我們以產品為驅動就應該聚焦在產品設計上,進行全盤考慮。
所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在大處上產品應該回歸主動權,在小處上結合客觀現實分步迭代,敏捷推進,而最關鍵的前提就是不應因小失大。
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會很清楚的看到,他在朝堂上所謂的據理力爭,本身就是小處、低維度的掙扎。
而產品的內部驅動力才是大處、高緯度的國策。
再說第二個故事:
二、規劃與落地,需要雙輪增長驅動大家都知道,產品經理依據不同的維度可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比如,從職能業務期望來看,常見的有增長型,有策略性、業務型、管理型等等;
比如,從面對的客戶和市場領域來說,常見的有B端產品、C端產品、G端產品等等;
再比如,從工作內容屬性來解讀,常見的有支付性產品、售前產品、電商產品等等;
而鏡同學從產品具體工作的生命周期來著眼,我個人的理解,可以簡單分為“規劃型”和“落地型”兩種。
有些產品同學擅長規劃工作,產品的未來發展他考慮的很長遠,在設計底層的產品架構時,可以做到“立足當下、著眼未來”,蓋得房子二十年不過時。
有些產品同學則擅長執行,短期的落地實現是其最大能力優勢,新產品設計或新功能優化,他都可以考慮的很細致和周全。
在職場中,像產品總監這樣偏向管理型的崗位,則更看重規劃能力;
而剛入行的初級產品經理,則更需要執行能力。
但在實際工作中,對于大多數的中高級產品經理來說,規劃和執行不應該是硬幣的一體兩面,反而應該是增長的雙輪引擎,應該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
這就是我想說的“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第二層含義。
晚晴名臣曾國藩曾說過: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居守口,獨居守心。
凡事都應從兩個方面去辯證推進,既要考慮大處的謀劃,又要想到小處的落地執行,這樣才既能“做正確的事”,又能“正確地去做事”。
否則,美其名曰的單一規劃只是眼高手低,最終只會成為夸夸其談之輩;而不懂規劃只悶頭前行的人員也很容易發生偏差,很難一直做正確的事。
所以,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再說第三個故事:
三、先做產品還是先找客戶不知道產品同學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兩難情況:
A:新的產品設計高度依賴客戶具體需求,所以不能閉門造車,應該先找到客戶詳細交流,把握準需求再進行產品設計。
B:如果想找到客戶,必須要先有產品服務,可以說,已上線的產品服務是和目標客戶建立溝通的敲門磚。
如果你的新產品設計遇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解決呢?
就算我們想做個MVP可能都很難,需求不明確,競品不存在。
相信這對很多產品同學來說,似乎很為難,不知所措。
舉個例子來說:
我們在供應鏈金融產品設計時,非常依賴資金方的需求,比如說,在進行授信審批時就需要按照資金方的實際情況來處理。
有的資金方(如,商業銀行等)是線上接口自動處理,產品設計上就需要考慮接口對接和自動化處理的有關設計。
有的資金方(如,保理公司等)則是實用為主,基于他們的客觀現實,很難有接口對接,可能更多的需要去人工處理,這反應到產品設計上就需要設計人工錄入的功能。
所以,你看,產品設計應該怎么做呢?不同的資金方不一樣呀。
其實,任何問題都是有答案的,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找得到。
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就需要我們跳出問題本身,回歸到產品體系或公司層面上重新考慮,重新去尋找主要矛盾。
拿我們這個問題來說,我們怎么解決呢?
從公司的業務發展上來說,短期來看,商業銀行是我們的目標資金方用戶,我們需要圍繞商業銀行先設計出產品,才能有資格去和銀行去談。
明白了這個大處的戰略定位,我們在閉門造車或者自主設計MVP模型時,相對也就有了個方向,不至于靠拋硬幣來決策,從而帶來過多的沉默成本。
所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有時候講的就是要主動地去抓住主要矛盾,不要被動地在陷阱里掙扎。
簡單總結來說,“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對于產品經理來說,主要有三層含義:
一是,要明白高緯度的產品戰略;二是,要有戰略規劃和戰略執行力;三是,要抓住主要矛盾。
其實,產品經理不僅僅是一個崗位,而是一系列思維的表達載體,“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應當成為優秀產品經理的指導思想。
唯有此,才能兼顧“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去做事”。
#專欄作家#產品大峽谷,公眾號:產品大峽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七年B端產品經理,供應鏈物流與金融領域,擅長需求設計、業務指導、商業觀察等。
本文由@產品大峽谷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