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祭文為何常用“伏惟尚饗”結尾,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源自何處?
余大中
祭文結尾經常使用“伏惟尚饗”這個詞語。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是以下對上陳述時的表敬之辭。尚:希望的意思。饗:泛指請求享用,祭祀的意思?!胺┥叙嫛贝笠鉃椋杭漓胝叻诘厣?,恭敬地請求被祭祀者享用供品。
(圖片來自網絡)
“伏惟尚饗”出自唐代文學家陳子昂的《祭韋府君文》。陳子昂(661-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世稱“陳拾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與司馬承禎、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并稱“仙宗十友”。26歲和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38歲辭官還鄉,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時年41歲。
陳子昂《祭韋府君文》全文如下:
“維年月日,右拾遺陳子昂,謹以少牢清酌之奠,致祭故人臨海韋君之靈:惟君孝友自天,忠義由己,有經世之略,懷軌物之量。甘心苦節,風雨不改,常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感激遐詠,邈然青冢,何期良策未從,大運奄忽。嗚呼哀哉!昔君夢奠之時,值余在叢棘,獄戶咫尺,邈若山河,話言空存,白馬不吊。迨天綱既開,而宿草成列,言笑無由,夢寐不接,永言感慟,何時可忘?今旌言歸,關河方遠,興言永訣,今古長辭。鄧攸無子,天道何知?洛陽舊陌,拱木猶存;京兆新阡,孤松已植。已矣韋生,云何及矣!大運之往,賢圣同塵。嗚呼哀哉,伏惟尚饗!”
陳子昂的《祭韋府君文》,情感真摯、文采飛揚,動人心魄、滌蕩肺腑,成為古代祭文的范本。尤其是祭文結尾的“嗚呼哀哉,伏惟尚饗!”被人們廣泛借鑒、持續運用,一直沿襲至今。一般來說,祭文結尾或是連用“嗚呼哀哉,伏惟尚饗!”或是單用“伏惟尚饗!”或是簡用“尚饗!”皆可。
(余大中,湖北荊州人,文史研究和寫***好者)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