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古代女子的嫁衣,很多人第一反應(yīng)就是鳳冠霞帔,這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古裝電視劇的影響,但實際上,中國古代女子的嫁衣最開始并不是鳳冠霞帔,而是經(jīng)歷過一段漫長的演變過程才成鳳冠霞帔的。
周朝時期,周人認為,天為玄色即尊貴的黑色,地為纁色,即淺紅色。因此周代婚禮服,即上身為純黑色,下身為淺紅色,這種顏色表達的是對天地的最高敬意,再加上那時期正是推崇玄學的事情,認為女子屬陰,男子屬陽,所以那時結(jié)婚時穿的婚服,全部都是黑色的。在《羋月傳》中,楚國公主羋姝出嫁時,婚服整體以黑色為主,紅色為襯托,將王后的母儀天下完美地展現(xiàn)了出來。
漢代新婦的嫁衣多采用袍制,延續(xù)周代的五行穿衣文化,婚服顏色依舊是玄纁風格。《后漢書·輿服志》記載:“公主、貴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錦綺羅縠繒,采十二色,重緣袍。”伴隨著漢代織染技術(shù)的空前發(fā)展,當時不僅能織出精美多樣的花紋,而且也能印染出豐富多彩的顏色,用十二種色彩的絲綢設(shè)計出適合不同身份的人穿用的婚禮袍服,并且穿用五彩帶和木屐,寓意前程似錦。
魏晉時期開始大規(guī)模盛行白色衣衫,顏色以素雅為主,即使在婚嫁宴會等重要的喜慶場合,也依然穿著白色禮服。《東宮舊事》載之:“太子納妃,有白轂,白紗,白絹衫,并紫結(jié)纓。”如此大規(guī)模的崇尚白色,與當時玄學盛行、佛教的逐漸傳播、道教所提倡的“以無為本、返璞歸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風尚有著莫大的聯(lián)系。
從唐朝開始,婚服融合了周制婚禮的莊重神圣和后世的熱鬧喜慶,衣服顏色大多頗為鮮艷,因此絳紅色在唐朝開始流行起來。這樣大膽出挑的顏色搭配,支撐起了繁華綺麗的大唐氣象,而且大唐女子的衣服著裝比較暴露,這與唐朝時期的繁榮昌盛息息相關(guān)。唐朝婚服的樣式是釵鈿禮衣,即身穿大袖衫、長裙、披帛,層數(shù)繁多,穿時層層壓疊著,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
宋朝嫁衣采用的是花釵大袖禮服,基本上是承接唐朝,但與唐朝時期的衣著“張狂”,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朝的服飾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zhì)樸。在宋朝,紅色是男人權(quán)力的象征,青綠色則是女人高貴榮華的代表,所以在《知否》中,我們可以看到,墨蘭和明蘭出嫁都穿的是青綠色嫁衣,而如蘭卻穿著大紅嫁衣,因為在宋朝只有顯貴的正妻,才能穿青綠色的嫁衣,如果嫁給身份地位相對一般的家庭,女方過門時,就只能穿紅色。如蘭嫁給了文炎敬,他本是一個窮秀才,后來才考中探花,那如蘭出閣時只能穿紅色。
明朝沿襲唐宋服制,嫁衣則采用的是最經(jīng)典的鳳冠霞帔,以袍衫為主要服飾,嫁衣款式為鳳冠霞帔,其上布滿珠寶錦繡,雍容華美。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繡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
清代民間女子婚服得以沿用明代的婚禮服飾。清代旗女穿袍,漢女沿襲上衣下裳制,上著衫襖,下著裙或褲,上下衣互不連屬,以云肩披著作裝飾使用,寓意四方四合,八方如意。
民國嫁衣就有好幾種款式,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我國已經(jīng)打開國門,不再閉關(guān)鎖國。所以西方的婚禮習俗也逐漸傳至民間,常見的婚服除了旗袍、中山裝外,也出現(xiàn)了婚紗和西裝禮服,頭飾也不再是鳳冠霞帔,而是白色頭紗,這種婚服也一直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