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第26屆亞洲電視大獎正式揭曉,兩部上海作品拿下大獎,再度彰顯上海紀錄片的國際傳播實力。其中,《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上海解放特輯》(WitnessANewDawn)榮獲“最佳新媒體紀實系列片”獎;《亞太戰爭審判》斬獲“最佳系列紀錄片”獎,這也是該片繼美國泰利電視獎歷史類金獎后獲得的第二個國際獎項。
《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上海解放特輯》劇照
在滬西方人視角,講述上海城市歷史
《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上海解放特輯》由上海市人民***新聞辦公室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攝制。特輯共六集,從在滬西方人視角,包括外交官、新聞記者、醫生、商人等代表人群,正面、客觀、獨家講述中國***接管上海、管理上海,經受住執政大城市初考驗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系列短片采用全英文史料,包括當時《***》《每日鏡報》的報道,美聯社、路透社電文,還首度集中使用在滬發行的英文報刊如《字林西報》《密勒氏評論報》的新聞報道,以及當時駐上海外交官及親歷者的回憶錄、日記、未出版口述史等。
“每集短片都從一個上海地標切入,如上海大廈、民生碼頭、楊樹浦發電廠、徐家匯藏書樓、南京路等。故事講完后,再回到當下。”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導演王向韜介紹。每個地標分別對應《解放》《舊上海的末日》《“紫石英號”事件》《為了光明的上海》《第一印象》《上海的新生》六個分集故事。
作為一項面向國際傳播的短視頻作品,“上海解放特輯”的最大特點是采用“在滬西方人”的視角,講述上海城市史上最重要的變化。而具有東亞史學背景,已在上海生活20多年的美國人費嘉炯教授(AndrewField)在片中擔任嘉賓主持。他向觀眾講述了一段特殊的上海城市歷史,闡明中國***的執政基礎在于人民的擁護,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
“這種第三方視角非常有價值。”王向韜說。作品的靈感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當時,王向韜正籌備拍攝抗戰題材紀錄片《戰火圍城》,為此專程到美國采訪舊上海著名周刊《密勒氏評論報》主筆約翰·本杰明·鮑威爾的孫子托馬斯·鮑威爾。“托馬斯出生時爺爺已經去世了,關于爺爺的事,他能說的不多。”但從托馬斯帶來的資料中,王向韜看到了一張蘇州河畔河濱大樓的老照片。“他說,父親比爾·鮑威爾在抗戰勝利后趕到上海,繼承了《密勒氏評論報》,直到20世紀50年代返回美國,這段時間一直居住在河濱大樓。并且,比爾在解放上海戰役中,親歷了蘇州河戰斗。”這張老照片觸動了王向韜,與在滬西方人有關的這段隱秘歷史也在他面前撕開了一個口子。循著這條線索,“上海解放特輯”的分集主題一一誕生。
《亞太戰爭審判》獲“最佳系列紀錄片”獎。
行程9萬公里,追尋歷史真相
如果說《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上海解放特輯》是從在滬“老外”的視角解讀上海這座城市的魅力;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則是上海紀錄片人主動出擊,用踏遍澳大利亞、俄羅斯、美國、英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巴布亞新幾內亞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尋訪之路,回到歷史發生的現場,揭開那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亞太戰爭審判》總導演陳亦楠
《亞太戰爭審判》是全球首部全景式聚焦二戰后各同盟國對日本BC(乙丙)級戰犯審判的大型紀錄片,展現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犯下的暴行以及戰后國際社會以法理精神懲治戰爭罪行的歷史,填補了該領域內的影視空白。連同此前已推出的《東京審判》一二季,三部作品共同再現了二戰太平洋戰爭審判的歷史經過。
《亞太戰爭審判》獲“最佳系列紀錄片”獎
“攝制八集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對團隊來說是一場跨越千山萬水追問真相的征程。”回首拍攝之路,總導演陳亦楠還記得那組刻骨銘心的數字:攝制組瀏覽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相關的庭審影像資料,相當于900部電影的時長;查閱了2000萬字各種語言的庭審記錄;辨認了1.5萬張戰犯、庭審人員和參與者的照片;還翻閱了160本不同語言的相關學術著作,涉及英語、法語、俄語、荷蘭語、日語、馬來語等,其中很多是亞馬遜網站上的孤本。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每一處史實有據可查。
第26屆亞洲電視大獎提名名單
相比審判甲級戰犯的東京審判,聚焦乙丙級審判的亞太戰爭審判,時間跨度更長,涉及的地理范圍、人員更廣,從某種程度上說,更能反映二戰后對日審判全貌。然而,國際上對于這個領域的學術研究非常有限,史料極為匱乏,這給紀錄片的調研、聯絡和采訪拍攝帶來了極大困難。
“要在全世界尋找這段70多年前歷史的親歷者和相關人士,簡直就是大海撈針。”陳亦楠介紹,在拍攝***過程中,攝制組跨越4大洲13個國家和地區,行程近9萬公里,采訪近50位國際專家學者以及40多位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后人,其中包括對多位百歲老人搶救性采訪。
第26屆亞洲電視大獎提名名單
在陳亦楠看來,《亞太戰爭審判》的視角是國際性的,同時紀錄片的主基調也是平和、理性、客觀的,“紀錄片響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用豐富的鏡頭語言重現歷史真實,通過講述歷史反觀當下,呼吁人類珍視和平,共同攜手走向未來。”
欄目主編:施晨露文字編輯:施晨露圖片編輯:徐佳敏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來源:作者:張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