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舜文化與永州精神一、以舜文化為突破口推進永州精神研究
第四章:大舜文化與永州精神:二、永州人的信念追求:執著堅韌
第四章:大舜文化與永州精神:三、永州人待人接物:樸直實誠
四、永州人的思維判斷:明理獨立(作者:周甲辰)(一)虞舜明理獨立的個性品質
舜帝不僅是一個實干家,同時還是一個思想家。作為堯的接班人,他雖然十分敬重堯,也承繼堯了天下為公,推行仁政德治等諸多優良傳統。但是,他在很多方面都有著自己的思考與追求,從而超越了堯而發展到了新的高度。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說:“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謀于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職官制度雖然在堯的時代已經建立起來了,但是還很不完備,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舜不僅命禹為司空、棄為后稷、契為司徒、皋陶為士、夔為典樂、龍為納言等,確立了不同官員的分工與職責,同時還建立了“五載一巡守”、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官員選舉考任制度,在堯的基礎上,將建立行政管理體制的工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舜帝之前,歷代帝王在處理與三苗等少數民族的關系時,所采取的主要策略為征伐。黃帝大戰炎帝,黃帝炎帝大戰蚩尤,堯與有苗戰于丹水之浦等,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戰爭。堯雖歷經多次征伐,但始終沒能使三苗屈服,他們仍不時興兵前來侵擾。舜為天子以后,改變策略,示之以德并行教化,最終開創了四方諸侯“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的理想局面。堯執掌政權時,四兇作惡而不能去,“八愷”、“八元”世濟其美而不能舉,許多重大的社會矛盾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舜登上帝位之后,“流四兇族”,重用“八愷”、“八元”,深得民心。同時,舜還讓皋陶專管刑罰,確立了象、流、鞭、樸、贖等五種刑罰方式及相應的刑法原則,其所創立的刑法早于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三、四百年。基于此,記載舜帝生平的《尚書·堯典》被后世學者譽為“古今刑法之精髓,萬世論刑之始祖”。HH堯舜時代,禮的內容已較為完備,它包括了祭禮、賓禮、喪禮、其它禮儀等不同形式,而且與禮緊密相關的樂也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唐代史學家杜佑指出:“自伏羲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咸備。”(《通典·禮一》)杜佑在這里雖然是堯舜并舉,但是各類史料中關于禮制建設具體內容的記載,大部分都只提舜,而很少提到堯。可見舜對禮制建設的貢獻還是要遠遠超過堯。此外,在教育問題上,舜也在堯的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史記·五帝本紀》對此記載得很清楚:舜“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舜“以夔為典樂,教穉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毋傲。詩言志,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由此可見,舜確立了主管百姓教化與貴族子弟教育的基本目標、主要內容與主管官員等,為古代教育事業的創立與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舜在治理天下的問題上,并不是簡單地照搬前代圣賢的體制與做法,而是在各個方面都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與探索,正因為如此,后世才將其視為國家體制的創建者、中華文明尤其是道德文明的創始人。
(二)屈原對舜明理獨立品性的繼承與弘揚
楚文化有其特殊性,由其所孕育出來的人才,如接輿、莊子等,多以個性獨特,思考大膽、敢于挑戰而聞名。屈原在楚文化氛圍中成長,又特別崇拜和仰慕大舜,所以自幼就追求獨立的人格。在《橘頌》一詩中,屈原這樣寫道:“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詩句借贊美橘樹,表現了詩人自己自幼樹立并一生堅守的人格品質。因為,崇尚獨立,橫而不流,同時又才智超群,品性高潔,所以,屈原與同時代士人相比,絕對算是異類,為此,他嘗盡了孤獨的滋味。但是,他始終如一地堅守著自己的孤獨,終生不改。他說:“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漁父》)他還說:“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態也。”(《懷沙》)現實生活中的重重打擊,沒有摧毀屈原堅持獨立人格的信心與勇氣,反而促進了他對真理的追求和對精神家園的尋找。在《離騷》等作品中,屈原用象征的手法,反復表現了這種追求與尋找。作品的抒情主人公上下求索,朝發蒼梧,夕至縣圃;上扣天閽,下求佚女;請靈氛占卜,邀巫咸降神,向神靈傾訴,與先賢溝通等,顯示出了非凡的勇氣與毅力。而伴隨著追求與尋找的一次次失敗,詩人對宇宙、歷史、人生和自然等對象的懷疑態度也愈來愈強烈。在《天問》一詩中,他接連提出170多個疑問,遠至天地神靈,近及世事人情,無所不疑,無一不問,體現出了深刻的懷疑主義精神。他對天命論和神權政治充滿了懷疑,便從宇宙起源、自然演化、人類產生、歷史神話、怪異傳說等入手一一發問,他還列舉了具體一些事例來證明“天行賞罰”之不可靠。他對夏、商、周、楚等時代的一些歷史事件、人事變遷充滿疑問,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追問。其中,單是就鯀以息壤堵洪水獲罪,而禹以息壤填洪水卻獲功之事他就連續提出了十二問,表示難以理解和接受。屈原的懷疑,一方面體現了他不囿于傳統觀念、蔑視權威、超越世俗、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他對宇宙、歷史、人生等問題的深入思考。正因為如此,屈原的詩歌作品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在一些當代學者眼里,那就是一種詩化的哲學。
(三)永州人明理獨立精神的主要內涵
1、人格獨立,敢于懷疑
在舜帝與屈原的影響下,古代永州人大多以追求人格的獨立,不攀附權貴,不瞻前顧后而聞名。三國時期,零陵人周不疑是有名的神童,思維敏捷,詩文俱佳。曹操想將自己的愛女嫁給他,他卻推辭“不受”。最后被曹操殺害,死時年僅17歲。寧遠人李郃狀元及第后,見科舉子劉蕡因在試卷中直言宦官亂政之禍而名落孫山,感到憤恨不平,便作《讓第劉蕡疏》上呈皇帝,請求將授予自己的功名改授劉蕡。其疏曰:“劉蕡不第,我輩登科,能無厚顏。”何紹基好不容易得到一個督學四川的職位,但是他不僅整頓考風,管理份內的事,同時還超越權限審理案件,汰除冗員等,同眾多貪官污吏發生正面沖突,并最終因揭露時弊,直言無隱而丟官去職。東安人賓步程個性率直,且對問題總有自己的思考與看法,常在稠人廣眾之中坦誠直言。1932年,他在長沙創辦《霹靂報》,借助報紙因時立論,喜笑怒罵,毫無隱諱,以敢言而聞名于時,該報因而累被查封。崇尚獨立人格的永州人,也往往具有一種懷疑主義精神。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后,不僅寫下了《永州八記》等不朽的文學作品,同時也寫下了《天說》、《天對》等哲學文章。他提出了“惟元氣存”的觀念,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性。提出了“天人不相預”的觀念,否定了“君權神授”的傳統思想。他說:“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惟人之仁匪祥于天。”(《貞符》)這些思想體現了作者對封建觀念與封建專制深入的反思與批判。同時,柳宗元還是中唐時期疑古思潮中代表人物,他在《非<國語>》等作品中,以過人的學識,從源流、作者、文辭、史實、文義等對諸子學提出了一系列的質疑,顯示出了強烈的理性精神與批判鋒芒,對后世辨偽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李達始終堅持獨立思考,并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曾稱其為理論界的“黑旋風”,認為他在理論界跟魯迅是一樣的。李達曾寫信給***,指出《實踐論》中的一段關于太平天國的評價有失公允,***接信后反復推敲,最后認可了李達的意見。李達認為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有條件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的標語是唯心主義的,為此,他專門去找***理論,并和***吵了一架。李達認為,林彪、康生等人關于“***思想是馬列主義的頂峰”的提法,“太絕對化了,是形而上學,是吹泡泡,根本違背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此外,他還否定過王任重有關“超過馬克思”的提法,批判過康生辯證法只有一條規律的說法,***過林彪關于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捷徑論等。由于敢想敢說,堅持己見,文化大革命”開始后,李達被強行扣上多頂反動帽子,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遭到聲討、示眾、批斗、辱罵、罰跪、審訊等種種迫害。但他始終沒有低下他高貴的頭顱,頑強不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2、個性鮮明,樂于創造
永州歷史上曾出現一朵又一朵文藝奇葩。草圣懷素創造性地將篆書筆意融入到草書之中,同時十分注重學習和借鑒大自然,因而,他的草書猶如蛟龍入海、天馬行空,顯得飛揚生動。懷素自己曾說:“吾觀夏云多奇峰,乃無常勢,輒常師之,其痛快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陸羽《懷素別傳》)懷素在創作時往往有一股與眾不同的狂勁,寫起字來“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往往有一種奔流直下、一氣呵成的氣勢。竇翼對其曾有過這樣的描述:“狂僧揮翰狂且逸,獨任天機摧格律。……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
(《懷素上人草書歌》)由于懷素和張旭齊名,所以,世有“張顛素狂”之稱。懷素及其作品對后世的書法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特別青睞懷素的草書。透過***書法,我們不難看出懷素的影子。楊萬里的誠齋體詩歌是宋詩中一道別樣的風景,在整個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創作善于從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捕捉新奇別致的瞬間入詩,呈現出“奇”與“快”的特點;善于在平凡常見的對象中體驗生命的真諦,發現不一樣的趣味,尤其是童趣,呈現出“理”與“趣”的特點;胸襟透脫無礙,想象豐富奇特,層次安排曲折且富于變化,呈現出“新”與“活”的特點;用語不避俚俗,語言自然活潑,明白淺易,呈現出“俗”與“巧”的特點。項安世曾稱贊楊萬里:“雄吞詩界前無古,新創文機獨有今。”(《題劉都干所藏楊密監詩卷》)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上惟一一種仍在使用的女性文字——“江永女書”逐步受到專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女書,又稱女文、女字、蚊腳字,約有原創字符700余個,字體呈菱形,傾斜而修長,可以比較完整地記錄當地的一種漢語土話。這套文字被當地婦女廣泛用于寫傳訴苦、結交姊妹、通信往來、祭祀祈神、耍趣猜謎、歌堂娛樂等日常生活的多個方面,并靠母傳女、老傳少,一代代承傳下來。雖然迄今為止,學術界在關于女書是如何產生的,產生于何時等問題上,尚存在不少爭論,但是這套文字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卻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它從一個側面也體現了永州民族地區婦女所具有的獨特創造才能。何凌漢、何紹基父子酷愛書法,他們堅持轉益多師,從顏入,經歐李,過漢魏諸碑,再旁及其他,以“橫平豎直”為標準,獨立選擇和規范練習途徑,終于打破書壇上了“館閣體”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影響力。尤其是何紹基,他創造出了一種名為“蝯書”的獨特書體,奠定了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獨特地位。
3、兼容并蓄,善于思考
在元結、柳宗元的創作中,我們既能發現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同時也不難看出佛道思想的烙印。儒道釋三教思想的交流、融會構成了他們思想體系的基本框架。柳宗元曾明確提出過“統合儒釋”的主張,在儒家思想以外,受佛教的影響尤為深刻。周敦頤繼承《易經》、道家及道教的有關思想,提出宇宙生成的本源在于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太極分為陰陽,陰陽交合產生出無數不同的形態。圣人是模仿“太極”來建立“人極”的,“人極”即“誠”。“誠”者,“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頤還說:“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予謂養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蓋寡焉以至于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圣也。”(《養心亭說》)他要求人實現從“寡欲”到“無欲”的跨越,保持“無為”、“五思”、“無事”的狀態,從而達到“誠”的境界。由此可見,在周敦頤那里,儒家與道家思想在形而上的層面上實現了有機的融合,成為了一個整體。周敦頤的學說后經朱熹發揮,成為了宋明程朱理學的理論基礎。黃庭堅稱頌周敦頤:“著《太極圖》,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永州府志·人物志》,康熙九年)與周敦頤同一時代而略早于周敦頤的永明(今江永)人周堯卿,在治學方面,求真務實,不拘泥于傳注,釋文闡意,往往見解不凡,不落窠臼。鑒于他在《毛詩》、《鄭詩》、《左氏春秋》等經學研究上的造詣,后人將其與周敦頤并稱為“瀟川二先生”。張栻青少年時代,長期生活在永州,他推崇周敦頤《太極圖說》,以“太極”為萬物本原,其理學思想上承二程而又有所闡發,最終成為了湖湘學派的創始人。根據《清史稿》等史料記載,祁陽人陳大受擔任封疆大吏,思考和處理問題往往別具一格,不落俗套。遇荒年他主張不禁商賈,不禁囤積。他說:“商人貯米,得少利即散,貯不過一歲,民且利焉。”他督造工程建設,決不隨便節省費用,而是始終將質量放在第一位。他說“城工核減,意在節用。用省而工惡,再修且倍之。”李達一向被尊稱為“中國的理論巨匠”。早在***創立之前,他就嘔心瀝血,翻譯出版了《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和《社會問題總覽》三部著作,成為當時先進知識分子和馬克思主義者的必讀教材。1935年,他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撰寫、出版了《社會學大綱》一書。***評價這本書是“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在戎馬倥傯的戰爭時代,***將這本書讀了10遍,還寫了3500來字的批注。
(四)永州人明理獨立精神的獨特價值
永州遠離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們的情感與思維更少受到朝廷統治者的束縛與影響。同時,由于多種文化因子在這里聚匯交流,人們的思想和理論視野更為開闊,更少閾限于門戶之見,這或許就是永州人能充分傳承舜帝和屈原明理獨立品質的內在原因。有學者提出,中國哲學沒有懷疑主義的傳統,II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缺少懷疑這個環節。JJ為此,認真研究舜帝以來的永州文化傳統,應該是很有意義的。自后現代主義思想興起并興盛以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文化產品越來越多地呈現出平面化、碎片化和消費化的傾向,人們的閱讀習慣也在由讀文不斷向讀圖偏離,快餐文化與文化泡沫成了不少人的精神主食。民眾的意見越來越受到網絡、電視等現代傳播媒介的影響與制約,流行與時尚似乎無所不在。在此背景下,發掘和弘揚明理獨立的永州精神,同樣也應該很有意義。(作者:周甲辰)
九嶷山舜帝陵廟考古發掘文物
廣西歷史上最早的縣古零陵郡洮陽古城遺址:位于廣西全州梅潭
舜帝南巡終極地:寧遠九嶷山
零陵瀟湘二水合流(湘源)二妃廟
寧遠縣九疑山銘刻
九嶷山九峰圖:水系傳說等
九嶷山九峰圖:萬山朝九嶷(舜源峰)
古零陵郡地域縣郡圖
九嶷山紫霞巖奇觀
零陵古城風光
供稿:九疑山舜文化研究會
歡迎閱讀,如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謝謝合作。
編輯:尹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