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與“驢”音同義似
(汪封林汪湧于2021年6月28日)
清嘉慶年《績溪縣志》卷一之村都篇和道光年《徽州府志》卷二之鄉(xiāng)都篇,均載閭坑原名“驢坑”,部分宗親對此難以接受,并“堅信”閭坑是“汪村”改名而來。
其實“閭坑”也好,“驢坑”也罷,“閭”與“驢”,音同義似,只是表面上去了粗鄙之意。為什么這么說?
唐武德元年(618年),在今陜西安康地區(qū)有個“驢川縣”,史志記載:驢川縣即閭川縣。在今陜西旬縣西南三十里呂河鎮(zhèn)。《舊唐書·地理志》作“驢川縣”。
作為淮河支流的閭河,其別名為“驢河”,發(fā)源于正陽縣呂河鄉(xiāng),自淮濱縣防胡鎮(zhèn)前鄭莊入境,由西北向東南流經防胡鎮(zhèn)、新里鎮(zhèn)、蘆集3個鄉(xiāng)(鎮(zhèn)),在吉廟鄉(xiāng)匯入淮河。
位于河北邯鄲曲周縣的柴閭寨村,是由柴驢寨改名而來。
古“驢川縣”和“驢河”、柴驢寨與汪氏的“閭坑”有什么關系?同樣作為地名、水名,原來“閭”與“驢”是通用的,其共同性均為起初的“驢”,后改“閭”,其義不變。
當查閱《新華字典》和《康熙字典》后才恍然大悟,原來“閭”即是“驢”!“閭,是一個漢語詞匯,讀音為lǘ,里門也。從門呂聲。《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閭,侶也,二十五家相羣侶也。古籍《康熙字典》釋義:《集韻》獸名。如驢,一角,岐蹄。《山海經》縣雍之山,其獸多閭麋。《注》郭曰,閭卽羭也。似驢而岐蹄,角如麢羊。一名山驢。
綜上發(fā)現(xiàn),我們認為:閭坑應由“驢坑”改名而來。當然,改名閭坑后,擴展了其含義,即光大門閭之意,這也是汪氏先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