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陸路貿易中,他們(俄國)不會有什么競爭者?!?/p>
這可是偉大導師馬克思給出的論斷。
他在1857年4月7日《每日論壇報》上刊登的社論《俄國的對華貿易》一文中如此闡述。
“干啥啥都行,喝茶前十名”的俄羅斯必須承認一個地方的重要性。
世界上沒有哪座城市,
像它這樣為茶而生。
人們往來熙攘,
談茶品茶販茶,
處處彌漫著茶香。
你可以不知道,它卻不能被忽視。
它,就是恰克圖。
恰克圖,俄語含義“有茶的地方”。它地處俄蒙邊界的色楞格河與鄂爾渾河交匯處。
北距伊爾庫茨克僅100公里,距貝加爾湖150公里。周邊都是平坦的草原,交通非常方便。
清代時,恰克圖是中俄邊境重鎮,南通庫倫(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舊稱),北達上烏丁斯克(也稱色楞格斯克,俄羅斯布里亞***和國首府烏蘭烏德舊稱)。
現在的烏蘭烏德早已看不到一絲曾經的歷史痕跡。
清代的中俄關系史中,不僅有硝煙彌漫、割地賠款,也有平等交往、公平貿易。
恰克圖模式就是后者的歷史見證。
1727年的《恰克圖條約》簽訂,中俄雙方將其定為兩國貿易地點。為確?;ナ械捻樌M行,均設置了官員和衙署。
從此之后,一個新的邊境小鎮在原本荒蕪的土地上誕生、繁榮,并成為“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
在巨額貿易中,茶葉是交易額最大的貨物。
18—19世紀俄國各階層的飲茶者與日俱增,對中國的紅茶和磚茶產生巨大的依賴性,大大地***了茶葉進口。
僅1848年,中國就向俄國出口369995普特茶葉,價值超過1000萬盧布,達到了歷史最高峰。
每年春節,買賣城里的主要商幫都要大搞慶?;顒?。
他們熱情接待俄國客人,各商號都準備了豐富的茶飲和食品。俄國商人們到來時,也都有小禮品贈給中國同行。雙方親密無間,互道慶賀,預祝來年生意興隆。
在臨時搭起的戲臺前,人們駐足觀看。每個俄國人都看得目瞪口呆,流連忘返。
瓦西里?帕爾申所著的《外貝加爾邊區紀行》一書上篇的第六章中,主要記敘了從上烏丁斯克前往恰克圖的旅程。
“買賣的方式是以貨易貨。俄國商人付給中國商人各種毛皮、羔皮、呢絨、黑色和紅色的多脂革、各類畜皮、麝香、馬鹿角等等;換回來的主要是各種茶葉及一部分中國絲織品,如緞子、綢子、山蠶綢、半絲織品等。也換回一些瓷器及其他工藝品,但為數不多。”
可惜,好景不長。
19世紀下半葉的兩次***戰爭使俄國商人可以徑直進入蒙古中心的庫倫,并且獲得了西北喀什噶爾、伊犁等免稅貿易區。
中國的廈門和南京、長江流域的九江和漢口也都被迫向俄國人***。他們直接從水路購進廉價茶葉,并且開在中國內地的俄國茶葉廠也讓恰克圖的商人失去了眾多交易對象。
國際上印度紅茶大舉進入、太平天國運動迫使晉商改道……種種因素累加,恰克圖貿易遭受巨大沖擊,它再難回到原來的光輝歲月。
被譽為“沙漠威尼斯”“晉商福地”“漠北繁富之區”的恰克圖,這個繁盛了近兩百年的小鎮,逐漸走向沒落。
1905年,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俄國西伯利亞大鐵路開通,給予了恰克圖貿易的最終一擊。
1921年,蘇蒙聯軍3萬人向“買賣城”的中國北洋***守軍發動進攻。所有守軍商人寧死不降,全部殉國。婦孺也在城破前***。
從此之后,小城徹底變成了一座廢墟。
衰草飄搖,斜陽向晚。
吹角連營,真的只能夢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