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1年新高考Ⅰ卷語文試題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對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降。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搖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后,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對曰:“隋主好自專庶務(),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謹()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上善()其言,擢()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上悅(),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儻()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
2020高考全國Ⅰ卷蘇軾傳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嘉祐二年,試禮部。主司歐陽修驚喜,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洵卒,贈光祿丞。既()除喪(),還朝,以()判官告院。
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新政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徙()知密州。司農行手實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
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是擅造()律也。”提舉官驚曰:“公姑()徐()之。”未幾(),朝廷知法害民,罷之。
元佑元年,軾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賜銀緋(),遷()中書舍人,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句式:)。軾恐不見容(句式:),請外(),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軾曰:“杭,水陸之會(句式:),疫死比他處常多。”乃裒()羨()緡()得二千,復發()橐()中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畜錢糧待之。徽宗立,更()三大敖,遂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軾自元佑以來,未嘗以歲課()乞遷,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軾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嘗自謂:“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
譯文:
2、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
譯文:
2020高考全國Ⅱ卷王安中傳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陽曲人。進士及第(),歷秘書省著作郎。政和間,天下爭言瑞應(),廷臣輒()箋表()賀,徽宗觀所作,稱為奇才。他日,特出制詔三題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書舍人。”未幾(),自秘書少監除()中書舍人,擢()御史中丞。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以為盜。民訟()諸()府,不勝()考掠()之慘,遂誣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狀,即()出民,抵吏罪。
時上方()鄉()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術見,朝臣戚里()寅()緣關通()。安中疏請自今招延()山林道術之士,當責所屬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國害民數事。上悚然()納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寧節,俟()過此,當為卿罷京。”京伺()知之,大懼,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懇祈()。上為遷()安中翰林學士,又遷承旨。宣和元年,拜()尚書右丞;三年,為左丞。金人來歸燕,謀帥臣,安中請行。王黼贊于上,授慶遠軍節度使、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遼降將郭藥師同知府事。藥師跋扈(獨斷專行),府事皆專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藥師愈驕。
靖康初,言者論其締合()王黼、童貫及不幾察()郭藥師叛命,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又責授朝議大夫、秘書少監、分司南京,隨州居住;又貶單州團練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內徙道州,尋()放自便。紹興初,復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幾()卒,年五十九。
安中為文()豐潤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嘗()宴(舉行宴會)睿謨殿,命安中賦詩百韻以紀()其事。詩成,賞嘆不已,令大書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賜之。其見()重如此。
(節選自《宋史·王安中傳》)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并言京欺君僣上、蠹國害民數事。上悚然納之。
譯文:
2、藥師跋扈,府事皆專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藥師愈驕。
譯文:
2020高考全國Ⅲ卷文言文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須鬢皓()白,時人謂之王白須。初除()佐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從伯()導謂()曰:“選官欲以()汝為()尚書郎,汝幸()可作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計(),自當任之于時。至于超遷(),是()所不愿。”遂為郎。累()遷()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時永嘉太守謝毅,赦后殺郡人周矯,矯從兄球詣()州訴冤。揚州刺史殷浩遣從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為獄(案件、官司)主,身無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與州相反復()。穆帝發詔令受之。彪之又上疏執據,時人比之張釋之。時當南郊,簡文帝為撫軍,執政,訪()彪之應有赦不()。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嘗謂非宜(),何者?黎庶()不達()其意,將謂()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無不染。若以()之不復入宮,則直侍頓()闕(),王者宮省空矣。”朝廷從之。及簡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當須大司馬處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面()咨,必反為所責矣。”于是朝議乃定。及(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沖幼(年幼),令溫依()周公居攝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異常大事,大司馬必當固()讓(),使萬機()停滯,稽()廢()山陵(),未敢奉令。謹具封還內,請停。”事遂()不行()。加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未拜。疾篤(),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賜錢三十萬以()營()醫藥。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祿為贈,謚曰簡。
(節選自《晉書·王彪之傳》)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
譯文:
(2)疾篤,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賜錢三十萬以營醫藥。
譯文:
2019全國一卷賈生傳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譯文:
(2)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譯文:
2021年新高考Ⅰ卷答案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使強大)宗室以鎮天下,故(所以)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即使)童孺皆為王(封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語氣和緩)問群臣:“遍封宗子(皇族子弟)于(對于)天下利乎(嗎)?”封德彝對曰:“上皇敦睦(親善厚待)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高),多給力役,恐非(這恐怕不能)示(顯示)天下以至公(很公正)也。”上曰:“然(正確,表肯定)。朕為天子,所以(用來)養百姓也,豈可(怎么可以)勞(使勞苦)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爵位名稱),惟(只有)有功者數人不降。上與群臣論止盜(平息盜賊)。或(有人)請重法(嚴格的法令)以禁之,上哂(笑)之曰:“民之所以(原因)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0,故不暇(沒有時間)顧(顧及)廉恥耳(罷了)。朕當去奢省費(捐棄奢華,減少費用),輕搖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哪里要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后,海內升平(天下太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語氣詞,不翻譯)。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用政道詢問,狀后)。對曰:“隋主好自專庶務(把持所有事務),不任(信任重用)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票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沒有敢違抗的,賓前)。以(憑借)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天下事),借(即使)使得失相半,乖謬(犯的錯誤)已多,下諛上蔽(被下面阿諛奉承所蒙蔽),不亡何待(不亡國還等什么)!陛下誠(如果)能謹(謹慎)擇群臣而分任以事(將政事分別交付給他們,狀后),高拱穆清(自己安坐在朝廷)而考(考查)其成敗,以施刑賞(施以刑法或者賞賜),何憂不治!”上善(以之為善)其言,擢(擢升)為侍御史。上患(擔心)吏多受賕(接受賄賂),密使左右(身邊近臣)試賂(賄賂)之。有司(官員)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的確)當(應當)死。但陛下使人遺(送)之而受,乃(這是,表判斷)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用道德加以誘導),齊之以禮(以禮教來整齊民心)。”上悅,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當面順從我),儻(如果)每事皆然(這樣做),何憂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直言)。”裴矩任(佞臣)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討厭)聞其過則忠化為佞(諂諛奸佞),君樂聞直言(直言勸諫)則化為忠。是知君者表(如同測影的表)也,臣者景(影子)也,表動則景隨矣(表一動則影子隨之而動)。
2020高考全國Ⅰ卷文言文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①于是,就②總是,常常③專擅,獨斷專行)能語其要。嘉祐二年,試(于)禮部(狀語后置句)。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項事務的官員,又可轉指科舉的主試官,文中指后者)歐陽修驚喜,殿試(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高一級的考試,在殿選舉行,由皇帝主持)中乙科。后以(用)書見(謁見)修,修語(告訴)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使之)出一頭地。”洵卒,贈光祿丞。既(之后)除喪(守喪期滿,脫除喪服),還朝,以(憑借……身份)判官告院(任職)。
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新政日(一天天地)下,軾于其間,每因(憑借)法以便(使……便利)民,民賴(之)以安。徙(調任)知密州。司農(是官名,又稱為大司農,主要掌管農桑,倉儲、租稅等相關事務)行手實法,不時(按時)施行者以違制(詔令)論(論罪)。(附:詔、制、敕的區別:只有一點就是圣旨因具體的內容而采用不同的措詞所表達內容不同:1.“詔曰”是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2.“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達皇恩浩蕩時,都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制曰”只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達于普通百姓。3.“敕曰”有告誡的意識。皇帝在給官員加官進爵的時,告誡官員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不要驕傲自滿,恃寵而驕。)
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①跪坐②座位③因犯……罪或錯誤又:入罪,定罪④因為⑤訴訟時在法官面前對質),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是擅造律也(判斷句)。”提舉官驚曰:“公姑徐之。”未幾(不久),朝廷知法害民,罷之。
元佑元年,軾以(憑借……身份)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賜銀緋(銀印紅綬),遷(升任)中書舍人,三年權知(代掌某官職。權:①秤,秤錘又:秤量又:衡量
②權勢,權利③權變,靈活④權且,暫且又:暫代官職)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①閉口不說話引:關閉②因冷而哆嗦)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之)得盡技(使技盡,充分發揮)巡鋪(①宋代貢院內設巡鋪所,糾察舉人應試時是否遵守場規、有無舞弊情事。②防盜防火的哨所)內侍每(①每一,每個又:每次,每逢②常常③雖然)摧辱舉子且持暖昧(模糊)單詞(單一言辭)誣(之)以(之)為罪軾盡奏逐之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指官處在重要的位置,當軸者則指身居顯赫職位的當權官員)者所恨(被動句)。軾恐不見(①表被動②放在動詞前,表對自己怎么樣,譯作“我”,賓語前置③通“現”,出現)容(被動句),請外(外調),拜(授予)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發生)。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文書),易米以救饑者。明年(第二年)春,又減價糶(tiào賣。注:糴dí,買)常平米,多作饘(zhān,稠)粥藥劑,遣使挾(帶著)醫分坊(城中的住宅區)治病,活(救活)者甚眾。軾曰:“杭,水陸之會(判斷句),疫死比他處常多。”乃裒(póu①聚集②減少③bāo衣襟寬大)羨(①希望得到,羨慕②剩余,有余③超過引泛濫④yàn延請,邀請⑤yán通“埏,墓道”)緡(mín成串的銅錢)得二千,復發橐(tuó一種口袋又用口袋裝)中黃金五十兩,以作(建造)病坊,稍(①小引稍微,略微②逐漸,漸漸地③稍食:官吏的俸祿④通“梢”,樹枝的末端)畜錢糧待之。徽宗立,更(①改變②經過,經歷③抵償④gèng另,另外引:再如:更上一層樓⑤更加⑥夜里的計時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三大敖,遂提舉(①提而舉之②提拔,薦舉③掌管)玉局觀,復朝奉郎。軾自元佑以來,未嘗以歲課(歲課:①漢時,每年從太學中選任官吏的考試。②一年的賦稅。③一年的勞績。課:①試驗,考核②督促又學習或教授③征收又賦稅)乞遷,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軾師父洵為文,既而(不久)得之(寫文章的本領)于天(天賦),嘗自謂:“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他的文章)渾涵(博大深沉)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①鮮魚,活魚引新鮮,新宰殺的②夭折,早死③xiǎn少④xiàn獻)矣。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2020高考全國Ⅱ卷文言文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陽曲人。進士及第(應試中選),歷秘書省著作郎。政和間,天下爭言瑞應(瑞征,祥瑞的表現),廷臣輒(就)箋表(上表)賀,徽宗觀所作,稱為奇才。他日,特出制詔三題使具草,立就(寫完),上即草后批:“可中書舍人。”未幾(不久),自秘書少監除(擔任)中書舍人,擢(提拔)御史中丞。開封邏卒夜跡盜,盜脫去。民有驚出與卒遇,縛(捆綁)以為盜。民訟(告狀,訴冤)諸(之于)府,不勝(承)考掠(拷打)之慘,遂誣服。安中廉(訪查,察考)知之,按(追究)得冤狀,即(立即)出民,抵吏罪。
時上方(正)鄉(向往,崇信)神仙之事,蔡京引(推薦)方士王仔昔以妖術見,朝臣戚里(外戚)寅(攀附)緣關通(勾結,串通)。安中疏請自今招延(聘請)山林道術之士,當責所屬保任(責任);并言京欺君僭(僭越)上、蠹(動詞,蛀)國害民數事。上悚然(驚懼狀,形容震驚)納之。已而(不久)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因為)近天寧節,俟(等)過此,當為卿罷京。”京伺(探查)知之,大懼,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懇祈(祈求)。上為遷(官職變動,升遷)安中翰林學士,又遷承旨。宣和元年,拜(授予官職)尚書右丞;三年,為左丞。金人來歸燕,謀帥臣,安中請行。王黼贊于上,授慶遠軍節度使、河北河東燕山府路宣撫使、知燕山府,遼降將郭藥師同知府事。藥師跋扈(獨斷專行),府事皆專行,安中不能制(制止,制裁),第(只管)曲意(違背本心)奉之,故藥師愈驕。
靖康初,言者論其締合(結交)王黼、童貫及不幾察(糾察)郭藥師叛命,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又責授朝議大夫、秘書少監、分司南京,隨州居住;又貶單州團練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內徙道州,尋(不久)放自便。紹興初,復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幾(不久)卒,年五十九。
安中為文(寫文章)豐潤敏拔,尤工(擅長)四六之制(體)。徽宗嘗(曾經)宴(行宴會)睿謨殿,命安中賦詩百韻以紀(記述)其事。詩成,賞嘆不已,令大書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賜之。其見(被,受到)重如此。
(節選自《宋史·王安中傳》)
2020高考全國Ⅲ卷文言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須鬢皓(白,潔白)白,時人謂之王白須。初除(任命,授予官職)佐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從伯(堂伯)導謂(告訴、對……說)曰:“選官欲以(任命)汝為(擔任)尚書郎,汝幸(有幸)可作諸王佐(輔官)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不值得)計(計較),自當任之于時。至于超遷(越級提拔),是(這)所不愿。”遂為郎。累(多次)遷(調動官職、升官)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時永嘉太守謝毅,赦后殺郡人周矯,矯從兄球詣(到……去)州訴冤。揚州刺史殷浩遣從事收(拘捕)毅,付(交付)廷尉。彪之以球為獄(案件、官司)主,身無王爵,非廷尉所料(處理),不肯受(受理),與州相反復(書信往返)。穆帝發詔令受之。彪之又上疏執據,時人比之張釋之。時當南郊,簡文帝為撫軍,執政,訪(詢問)彪之應有赦不(通“否”)。答曰:“中興以來,郊祀往往有赦。愚(古人對自己的謙稱)意嘗謂非宜(合適),何者?黎庶(百姓)不達(明白)其意,將謂(認為)郊祀必赦。至此時,兇愚之輩復生心于僥幸矣”遂從之。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即使)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無不染。若以(因為)之不復入宮,則直侍頓(困頓)闕(缺乏),王者宮省空矣。”朝廷從之。及簡文崩(皇帝、皇后、太后去世),群臣疑惑,未敢立嗣(繼承人)。或(有的人)云,宜當須大司馬處分(處理、處置)。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面(當面)咨,必反為所責矣。”于是朝議乃定。及(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沖幼(年幼),令溫依(按照,依據)周公居攝故事(先例,舊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異常大事,大司馬必當固(堅決)讓(推辭,辭讓),使萬機(當政者處理的各種重要事務)停滯,稽(拖延、耽誤)廢(荒廢)山陵(皇帝陵墓),未敢奉令。謹具封還內,請停。”事遂(于是,就)不行(沒有實行)。加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未拜。疾篤(病重,嚴重),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賜錢三十萬以(用來)營(買)醫藥。太元二年卒(去世),年七十三,即(就)以光祿為贈,謚曰簡。
(節選自《晉書·王彪之傳》)
2019年賈生列傳
賈生名誼(名是供長輩呼喚;字,又稱“表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洛陽人也,年十八以(因為)能誦詩屬(zhǔ,連綴。見《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書聞(聞名,出名。見《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勇氣聞于諸侯”)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即太守,是郡守的尊稱,古代一種地方官職,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區之地方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吏),聞(聽說)其秀才(指才能優異。見《陳情表》中“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召(招呼)置(安放。見《逍遙游》“置杯焉則膠”)門下(在某人的門庭之下),甚幸愛(欣賞)孝文皇帝(孝文皇帝是漢文帝的謚號。謚號是對古代君主、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后妃等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指為官的政績)為天下第一,故(從前。見《項脊軒志》“軒東故嘗位廚”)與李斯同邑(舊指縣,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而常(通“嘗”,曾經)學事(為……做事)焉(代詞,代李斯),乃征(征召,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見《張衡傳》“征拜尚書”)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很)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省略句,應為“以(之)為”)博士(是學官名,秦漢時是指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指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是時(這個時候。見《荊軻刺秦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都)為之對(應答),人人各如(好像。見《赤壁賦》“如怨如慕”)其意所欲出。諸(各位)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比得上。見《鄒忌諷齊王納諫》“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也。孝文帝說(通“悅”,喜歡)之,超遷(超級提拔),一歲(年)中至太中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賈生以為(認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和平融洽),而固(確實)當改正朔(一年的第一天。正,一年的開始;朔,一月的開始。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表示“應天承運”,須重定正朔,改正朔,就是改定歷法),易(改變)服色(指車馬服飾的顏色),法(訂立)制度,定官名,興(振興)禮樂,乃悉(都。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悉召群臣議”)草具(草擬)其事儀法,色尚(崇尚。賈誼認為漢朝是土德,土,黃色,所以尚黃)黃,數用五(即“五行之說”),為官名,悉更(改變。見《荊軻刺秦王》“愿足下更慮之”)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剛剛登上帝位),謙讓未遑(無暇,指沒有時間)也。諸律令所更(更改)定,及(以及)列侯悉就(接近,走近。見《勸學》“金就礪則利”)國(列侯悉就國:要求諸侯都要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因當時有不少宗室功臣受封之后,依然不離京城),其說(思想,觀點。如“著書立說”)皆自賈生發(產生)之。于是天子議(商議)以為賈生任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簡稱。夏朝始設,周代沿襲,“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時高級掌管或爵位的稱謂)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即之類,指這些人。見《過秦論》“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盡害(嫉妒)之,乃短(說壞話)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獨攬,獨有)權,紛亂(使……復雜混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疏遠,不親近)之,不用(采用)其議(提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之后,已經)辭(告辭,辭別。見《鴻門宴》“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往行,及(等到。見《過秦論》“及至始皇”)渡湘水,為賦(即辭賦,古代寫景抒情的一種文體。見《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以吊(悼念死者)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余,賈生征(被征召)見(拜見)。孝文帝方(正。見《蘇武傳》“方欲發使送武等”)受釐(漢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行祀或郡國祭祀之后,皆以祭余之肉歸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釐),坐(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席,臀部放在腳后跟上)宣室(宮殿名,在未央宮中,是皇帝齋戒的地方)。上因(因為)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本源)。賈生因(就)具(詳細地。見《鴻門宴》“具告以事”)道(講解。)所以然(這樣)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前席指在坐席上往前移動,這是親近的表示)。既罷(完畢后。見《廉頗藺相如列傳》“既罷,歸國”),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超過。見《項羽之死》“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之,今不及(比得上)也。”居(度過一段時間)頃之(不久),拜(任命。見《廉頗藺相如列傳》“取陽晉,拜為上卿”)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給……當老師)之。文帝復封(指帝王賞賜)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列侯不是侯爵,分為縣侯、鄉侯、亭侯三個等級,公侯伯子男為第一、二品,縣侯為三品,鄉侯為四品,亭侯為五品)。賈生諫(指規勸君主或尊長改正錯誤),以為患之興(興起。見《勸學》“風雨興焉”)自(從)此起(開始。)矣。賈生數(多次)上疏(奏章。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條陳述自己對某事意見的一種文體。臣子向皇帝陳述自己的意見常用的文體還有表,如《陳情表》),言諸侯或連(接連)數郡,非(違背。)古之制,可稍(漸漸。見《蘇武傳》“稍遷至栘中廄監”)削(削減)之。文帝不聽。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后代)。賈生自傷(悲痛,感慨)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
(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詆毀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輕沒有經驗,專想攬權,把許多事情都搞亂了。”
(2)賈誼又多次上疏皇帝,說有的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達幾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應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