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腳提了上百個問題
后腳主動登門道歉
一家評價機構的矛盾之舉凸顯行業發展困境
筆者建議,將評審人員和評價人員分開,不能讓他們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職能部門應設置評審專家庫,評審專家由***隨機從中抽調。
作為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筆者與安評機構打交道比較多。某機構負責人說“企業只想辦法過關,卻不花心思‘治病’”,甚至將造假說成是企業“授權”,筆者覺得這一觀點有失偏頗。
企業怕安評過不了關,延誤新項目開工,還擔心隱患整改加大成本,可安評機構來到企業拍著胸脯“打保票”,聲稱只要與其合作便“保過”。為此,安評機構幫企業出謀劃策,精心粉飾某一迎檢區域,大家心知肚明,看破不說破。結果是企業順利過關,機構與企業皆大歡喜。
記得前年秋天,筆者所在的企業與一家新成立的安評機構合作,原以為他們剛成立,需要開拓市場,不會太較真,沒想到竟給我們企業挑出大大小小近百個毛病。為了控制成本,同時保證項目如期開工,我們提出將一些無傷大雅的毛病劃掉,沒想到遭到評價人員的拒絕。雙方為此爭執不休,不歡而散。
雖然鬧了不愉快,但為了確保項目能如期開工,我們企業還是加班加點進行整改。沒想到,就在這時,這家安評機構負責人主動登門給企業道歉,還面授機宜,傳授應付專家評審的“對策”。這家機構前后態度變化為何如此之大?
原來,這家機構回去找同行訴苦,沒想到被資深同行傳授了“生存秘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順利過關是雙方的共同目標,共贏才能有回頭客,還告誡他們:安評的圈子就這么大,像你這樣丁是丁,卯是卯,就等著關門大吉吧。
最后,這家機構在評審報告環節下了一番功夫,還畫了評審路線圖,并在上面標注了具體區域。言外之意,他們只對排查過的區域負責,其余的概不負責。筆者知道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規避責任,這個套路在安評領域是“公開的秘密”。
事實上,企業本已按照意見加班加點整改,如果那家機構堅持己見,沒有后來的登門道歉及面授機宜,可能那些隱患早就已經被消除了。而安評機構的“反水”,為整個事情增添了些許魔幻現實主義色彩,更凸顯了安評行業的發展困境。
企業、評價機構都深知造假害人害己,為何還要明知故犯?筆者認為,這終究離不開“利益”二字。企業花錢要拿過關的“路條”,評價機構要賺錢,否則無法生存。雙方都不容易,只能“惺惺相惜”,走過場也好,互相配合也罷,都是無奈之舉。
其實,評審環節對整個安評質量把控非常關鍵,卻往往容易被忽視。如今,評審環節大多由企業主導,自然而然地變成由評價機構主導,很多評審專家都是評價機構自己找來的。如此一來,評審難免會淪為“走過場”。因此,筆者建議,將評審人員和評價人員分開,不能讓他們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職能部門應設置評審專家庫,評審專家由***隨機從中抽調。
企業通過評審后,***部門應組織“飛檢”復查,給予“飛檢”不合格的安評機構經濟處罰,將涉及的專家列為失信人員,將存在造假行為的企業或安評機構拉入“黑名單”,實施聯合懲戒。同時,***部門應加強對評審過程的監督,公布監督舉報***,一旦發現弄虛作假行為,查實后嚴厲追查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作者:平常心)
凈化環境,培養培育高水平機構和人才
安評機構要想在行業內立足,必須改變過去依靠人情關系、依賴資質掛靠等工作模式,一切憑實力說話。
看了《安評機構負責人揭秘行業造假亂象》,作為企業人員的筆者心情頗為復雜。安評是一把雙刃劍。坦白地說,如果安評機構都能正兒八經做事,企業肯定舉手贊成,但因為“潛規則”,安評對企業來說就變了味,不僅增加了企業負擔,而且沒有讓企業的安全水平更上一層樓。
筆者所在的電力企業就遇到過這樣的事,對安評機構甚是頭疼,倒不是怕他們“找茬兒”,而是怕被“潛規則”。所以,企業對待安評機構的心理的確很復雜。
筆者認為,出現造假問題,安評機構和企業都難逃其咎。如果企業有需求,那么習慣了在這條河里趁著渾水摸魚的安評機構自然心神領會,既拿了利益,又少費了心思,何樂而不為?但說實話,這種你情我愿、各取所需、一拍即合的安評毫無意義。企業一旦發生事故,安評造假問題就會浮出水面。
對于企業來說,如果自身安全管理能力過硬,不怕安評機構“挑刺兒”,有了問題就認真整改,那么安評就是正道;反之,帶著有色眼鏡去看這件事,認為找安評的目的就是花錢過關,那么企業對安評機構的認可度勢必不高,這個行業也難以健康發展。
話說回來,安評機構也不見得都很權威,良莠不齊是安評行業的現狀。說這件事“對”或者“不對”,首先要看遇到的是什么樣的安評機構,不可否認確實存在真心為企業好的機構,所以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筆者認為,解決安評造假問題,首先要完善各類政策法規,尤其是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信用監管等制度日趨完善,國家要創造條件,培育***素質高的***人才和機構,凈化行業發展環境。對安評機構來說,要想在行業內立足,必須改變過去依靠人情關系、依賴資質掛靠等工作模式,一切憑實力說話。
其次,***部門要對安評從業人員進行嚴格的資質審核,提高行業門檻,將符合條件的納入專家庫,杜絕舞弊現象。
再其次,加強安評過程監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多管齊下,使企業轉變思想,化被動為主動,推動安評行業健康良性發展。
(作者:箴言)
杜絕低價中標巧用“換人戰術”
要從招投標環節入手,企業對項目支出要合理估算,杜絕一味采取最低價中標的模式,避免惡性競爭。
在市場行為模式下,安評機構為企業提供有償服務,服務是有價格的,而某些安評項目中標價過低的現象客觀存在。試想一下,價格過低,機構利潤空間太小,勢必會倒逼其避重就輕、因陋就簡。
比如,一家機構對規模及以上企業開展應急預案評審,專家費、往返差旅費、稅費等都算上僅有2.5萬元,這么點兒經費哪能保證所有人員盡職盡責,保證評審項目盡善盡美呢?
可一旦查出了隱患,某些企業要求機構自己查出來的隱患自己改,機構的成本就會隨之增加,誰愿意給自己添麻煩呢?而且,一家機構如果開出“稍有分量”的評價報告,來年的活兒還咋干?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慣性思維作祟,抱著僥幸心理,很多問題就遮掩過去了。
如何消除安評造假?筆者建議,要從招投標環節入手,企業對項目支出要合理估算,杜絕一味采取最低價中標的模式,避免惡性競爭。同時,評審環節要采用“換人戰術”,多用新面孔,少用熟面孔,杜絕人情交易。安評從業人員要有嚴格的職業操守,對所從事的工作要始終保持敬畏之心,遇到問題敢于說不,不糊弄、不心存僥幸,真正幫助企業補短板,來不得半點兒虛假。
(作者:石永亮)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責任編輯:田碩
中國應急管理報新媒體中心編輯:孟德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