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廣州旅游,很多人都會去珠江新城和廣州塔,其實越秀、荔灣、海珠等幾個老城區也不能錯過,尤其是越秀區和荔灣區隱藏著很多名勝古跡,其中一座是位于光孝路的光孝寺。這座寺廟始于三國時期,不過寺址在2100多年前曾是南越王趙建德的故宅。趙建德是西漢時期南越王國的最后一代王,在位僅一年左右南越王國就滅亡了。
光孝寺附近的人民路和中山路都是鬧市,越靠近古寺的位置越安靜。
盡管隱藏在鬧市之中,光孝寺卻仿佛脫離了俗世。古寺靜寂,但并非無人走動,只是沒有人想破壞這份寧靜。
光孝寺是廣州四大叢林之一,自古以來地位崇高,老廣對這座佛寺非常熟悉,不過外地游客知之甚少,有些游客來過幾次廣州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原因在于這里雖然是個旅游景點,但并不在當紅之列。
光孝寺曾經象征性收費,不過價格很低,現在免費對公眾***,但要提前預約。這座古寺一直保留著佛門清凈地的本位,并沒有為了發展旅游業而弄得花里胡哨,實在難能可貴。
三國時期,吳國學者虞翻曾經居住在今光孝寺所在的位置,日常因材施教,培育桃李,他的居所被稱為“虞苑”。后來,虞翻的后人把老宅改成寺院,公元401年,罽賓國僧人到廣州傳教并建造佛塔,并將寺名改成“王苑朝延寺”,從此之后,這座古寺走上不斷改名的路途,于南宋紹興時期才將寺名確定為“光孝寺”。
光孝寺的建筑分別建于不同時期,其中大雄寶殿始建于東晉,洗缽泉于南朝時期由達摩開鑿,瘞發塔和石經幢建于唐代,六祖殿、臥佛殿等建筑則是宋明時期建造的。
光孝寺內共有東西兩座鐵塔,東塔共七層,是國內發現的最大、最古老的鐵塔。西塔只剩下三層,是座殘塔。兩座鐵塔并不是同一年建成的,其中西塔始建于公元963年,比東塔早四年。
游覽的時候,看到有人一直圍著塔走,不清楚是何用意。
在清代之前,光孝寺是純粹的佛寺,1650年清兵南下,一度被占為營地,之后又因為廣州貢院被毀而被臨時改成貢院使用。
什么叫貢院呢?
貢院就是科舉考試時代士子進行考試的場所。
1903年開始,光孝寺先后被各類學校占用,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光孝寺才重新進行修葺并回歸廟宇屬性。
時日流轉,回看廣州城,保留下來的古建筑并不多,這些古建筑又以佛寺為主。始建于三國時期的光孝寺,算起來已經有1600多年了。
光孝寺原有一棵古菩提,于公元502年由智藥三藏栽種,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移植的菩提樹。
智藥三藏是誰呢?他是天竺人(古印度),南華寺的創立者。
公元676年,曾寫下“菩提本無樹”的六祖慧能在古菩提樹下受戒說法。可惜的是智藥三藏栽種的古菩提在1797年被颶風吹倒,現在原址看到的菩提樹是從韶關南華寺移植的孫輩樹。
光孝寺的建筑風格大氣典雅,隨處可見的綠色增添了靈隱之氣,墻頂的雕飾和殿側的石雕凸顯出這座寺廟的與眾不同。
旅游攻略:地鐵一號線西門口下車,B出口出來后走路約8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