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李曉青
近年來,在房地產融資大環境整體收緊的大環境下,商票(商業承兌匯票)因門檻低、易操作等優勢,逐漸成為了開發商融資的主要工具之一。與此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在逐漸有開發商出現流動性和資金鏈緊張的情況之下,部分持票者手中的商票開始出現逾期未兌付的情況。
地產商票是一種期票,開發商不與承建商、材料供應商、裝修公司等現金結算,而是以公司信譽背書,為其開一張商票,承諾一段時間后兌付。在此期間,持票人可以將票據***給其他公司,或去銀行以一定的貼現利率提前獲得有折扣的票面資金。
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目前TOP5的開發商中有的貼現點位高達36%,有的貼現點位在13%-20%,相對來說央企的貼現點位較低,在4%-10%。
所謂貼現,就是一張100萬元的票據,如果貼現點位在36%,這意味著票販子只需要花64萬元就可以買下來,而日后承兌人是按照票面100萬元來進行兌付,如果順利的話,這是一筆投資年化回報非常可觀的交易,差價的36萬元就是票販子賺到的利差。
在開發商的融資手段中,商票無疑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融資工具。原因是商票融資是不用被計入有息債務中,而且商票和永續債一樣依賴于公司的信用,公司信用越好,商票的貼息就越低,企業借錢的成本就越低。
開發商基本都會使用票據融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商票。開發商屬于比較強勢的企業,所以對于供應商可以開具商票來延長自己付款的時間,這樣就不需要立即付款給供應商,不會占用自己的現金流。對公司來說,資金鏈和有息負債率都會得到很好的緩解。
另一方面,對于供應商來說卻不是一個好消息。商票是企業開給供應商的無抵押應付賬款憑證,期限基本在半年以上。而有些中小供應商從銀行貸款難,急于用錢時可能就會尋找票據中介商來變現。
“承兌在半年或者一年以上才能拿到錢,要么你就等著到期去銀行兌現,也不用付利息。要么就去找銀行或者票據中介貼現,但這樣你就得付未到期這段時間的利息給他們。如果票面利息年化在5%-6%,那實際上的年化要到12%-24%,這個是非常高的。”有票據中介對澎湃新聞表示。
高昂的套利空間吸引著票據中介寧愿冒著高風險也要繼續做下去。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票據中介擾亂了房企票據的正常市場,導致了個別房企出現拒付現象。這是因為背書***的過程中,一些公司會用一定的折扣來抵押這些票據,之后再以高于成本的價格出售或者抵押,這其中就存在一些利差。對于這些高出來的成本,房企擔心會影響之后的市場信用,所以會選擇去兌付。而票販子會因此更加逐利,不斷擴大其中的收益。由此,一些房企也可能出于這個原因,選擇拒付商票。
根據《票據法》第105條第一款的規定“票據的付款人對見票即付或者到期的票據,故意壓票,拖延支付的,由金融行政管理部門處以罰款,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
如今,商票這個房企龐大而隱秘的資金池,正在進入監管視野。據澎湃新聞此前了解到的消息,監管部門擬將“三道紅線”試點房企的商票數據納入監控范圍,要求房企將商票數據隨“三道紅線”監測數據每月上報。
商票已成為房企解決流動性的一把雙刃劍,過度使用不僅長期透支企業信用,而且面臨一定程度的政策風險。
隨著房企融資端持續收緊,房企表內外有息債務受到穿透式監管,房企應付票據規模明顯抬升。克而瑞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從絕對值來看,77家樣本房企應付票據規模從2016年750.74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4040.95億元,復合增速52.3%,歷年增速均維持在30%以上,其中2018年增速最高,達到了103%。
2017年以來,房地產外部融資環境處于全面高壓狀態,房企融資壓力越來越大,應付票據規模不斷增加,尤其2020年“三道紅線”新規進一步限制房企債權融資的能力,房企流動性壓力逐年遞增的情況下,房企加大了商票使用規模。
易居企業集團首席執行官丁祖昱認為,隨著商票納入監管,繼續過多依賴商票未來或有政策風險。結合近期政策風向及暴露出的商票逾期風波,建議房企將商票當做一種短期的應對措施,但絕不能作為長期的發展策略。未來房企應該減少對商票的過度依賴,絕不能通過大量發行商票,隱匿債務風險,將當下的風險轉嫁至未來,回歸經營才是房企重點工作。
責任編輯:劉秀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