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移斗轉,滄海桑田,過往匆匆成為歷史。然而,有一樣東西卻世代相承,如影隨形,讓我們不斷汲取營養,萃華本心,它,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又叫燈影戲,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戲劇種類之一,它始于漢,興于唐宋至今已傳承千年。皮影以皮質為料,裁以身姿,著以顏色,映影于帳。表演時,藝人們隔幕而坐,用三根竹簽翻轉騰挪執掌乾坤。搭配上當地古老的唱腔曲調,民間樂器,鄉土氣息濃厚,俗稱“五人忙”。68歲的汪天穩是一位皮影雕刻工藝匠人,他的家鄉就是皮影戲的起源地——陜西華縣。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陜西華縣皮影雕刻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汪天穩)“我們家就是陜西華縣的,從小的時候,農村的文化娛樂活動基本上都是皮影戲,不像現在有很多種。像我七八歲的時候,就迷上了這個皮影,也沒想到啊,干這一行干了一輩子。”
皮影的雕刻是刀法的藝術。歷代的皮影雕刻匠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以刀代筆,運用陰雕陽鏤、陰陽交錯、明暗相輔的手法直接在皮子上雕刻,無論人物還是景致都能雕得準確傳神。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陜西華縣皮影雕刻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汪天穩)“這要吸一口氣,一刀一口氣到頭。在過去刻這個皮影,它是為皮影戲服務的。你把這平衡配不好,這皮影到亮子上,到幕上,要不身上是躬的,要不就要趴到這兒,沒有一點架勢。所以我們行話‘要把精風造好’,造好以后,它就好表演了。”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皮影戲是陜西農村為數不多的娛樂項目。婚喪嫁娶、添丁祝壽都少不了皮影戲助興。然而,隨著歲月的流轉,皮影戲已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在西安市小雁塔附近的這個專門保護民間文化遺存的小院里,皮影戲還會定期上演,觀眾大多是來西安旅游的外地游客。因成本限制,影帳之后只有老藝人劉銀順一人表演,昔日里燈影下“五人忙”的熱鬧景象再難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