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字分析《張遷碑》“萬”與“載”:感受其耐人尋味之處
作者:張露
公元186年,即東漢靈帝中平三年二月立的《蕩陰令張遷碑》,亦稱《張遷表》,碑字書法為東漢時期隸書碑版代表作品,歷代書家對《張遷碑》都推崇備至,清代大書家何紹基臨此碑達一百余通,力學不倦。為何此碑如此耐人尋味。下面,我們通過分析“萬”與“載”來體會《張遷碑》的審美特征。
1.“萬”字整體字形方正,重心下移,不似標準隸書那樣扁方。
2.上中下結構,上與下向左右橫向開張,縱向收斂,造成一種看似頭重腳輕不穩定的動勢,這和用筆形成了一種動靜對比。上中下的錯位更顯得稚拙生動。
3.“萬”字兩橫一短一長,一高一低。用筆方起方收,線條粗短,平實厚重。
4.草字頭的兩豎右移,處處破勻
5.田的中豎左移,與草頭形成向背。
6.下部外框向左探出,中豎未平分長橫,形成左寬右窄,在不平衡中找平衡。
7.田的四個小窗戶,左窄右寬,上寬下窄,并未中規中矩。
8.中豎頭部向右傾斜,下部三角不成等邊三角形。看似輕重失調,然而得一種天真爛漫的憨情稚態,
9.下部外框左邊的豎撇長于右邊的短豎,在平穩中得天趣。
1.“載”字整體字形也成正方形,但結構與“萬”字完全不同。
2.左右結構,左偏明顯大于右旁。將偏旁寫小,不隨時代潮流,強調偏旁觀念,自然顯得“高古”。
3.兩橫一直一弧,一短一長,一短促,一舒展,形成對比,這動態就出來了。
4.上下兩豎偏左,未平分兩短橫。
5.上部短橫并未在長橫中間,而是偏右,使長橫兩端露出部分一長一短。
6.上下兩豎兩端露頭長,與中間形成疏密關系。
7.左右偏旁左低右高,戈鉤短小,筆畫不長但盡勢,顯得“筆短意長”。
總結:《張遷碑》的特征可歸納為高古、樸厚、稚拙,作為漢碑中的代表作品,《張遷碑》雖以方筆為主,方圓結合,用筆厚重,結字稚趣,只要臨習***得當,勤學苦練,必將一日有一日之體會,一日有一日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