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觀念一直占據主流思想,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否生孩子根本不是選擇題,生幾個才是關鍵。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西方文明的滲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追求更加高質量的生活。當“人生苦短、活在當下”成為時代主題時,就不會再有人愿意“前人栽樹”了,如果過好自己的一生才是關鍵所在。
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丁克”一詞,想要不生孩子過一輩子。然而丁克真的能幸福嗎?答案未必是肯定的。
近日,網上就有一位52歲的丁克女性現身說法,表示年輕人不要為了追趕潮流就跟風,青春年少時丁克,或許會春風得意一陣子。但等你丁克到五十歲以后,所有的人生困境都來了,幸福指數將會下降到最低谷,后悔都來不及。
這話說得相當懇切,以至于我想要深入了解丁克這個群體,也想知道他們的晚年會面臨什么。感興趣的網友可以一起來看下。
?什么是丁克?丁克,又被稱為不生育人群,泛指具備生育能力卻選擇不生的群體。它的命名來自西方國家DINK一族的縮寫:DoubleIncomeNoKids(雙份收入,沒有孩子),大多屬于主動選擇,也存在被動丁克的情況,只不過人數較少。
在我國,原本丁克族屬于小圈子,人數稀少且不為人所知,后來之所以進入到大眾視野,則與人數激增有關。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為了控制人口數量推行計劃生育政策,這為我國帶來了大量的獨生子女家庭,也形成了個人為中心的思想觀念,長大后更重視個人生活質量,而孩子就成了享受的絆腳石。由此,丁克群體倍增,擴大到了人盡皆知的規模。
?產生丁克思想的心理根源:很多網友或許會好奇為何有人選擇丁克?倘若一刀切,霸道說句“與你無關”,只會讓丁克族被大眾誤解深重,甚至覺得這是一個自私自利的群體。所以,今天我們結合實例,從心理學角度為大家闡述,丁克思想誕生的原因,大多如下:
①自我價值大于家庭價值;以我認識的一對丁克夫婦為例,兩人都是211大學的教授,丈夫主攻物理學,太太則是法學教授。有次我去他們家里做客,發現電視機還是十年前流行的款式,家里只有書房是有人味兒的,其他房間相當冷落,也沒有多余的裝飾。
一問原因,無非是沒時間,專心搞學術,想為自己感興趣的事業奮斗終生。至于孩子,那是什么?只會浪費時間罷了,人生短暫,不想浪費時間在家庭上。
②不喜歡孩子,放棄生育這種情況在女性身上出現的較多,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從小享受母親過多關愛的女性,長大后更容易成為丁克,或許是看多了母親對家庭的付出,把“成為媽媽”當成了生孩子的唯一標準,這才恐婚恐育,只因不想活得像母親一樣勞累。
③經濟條件不允許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原本生活條件就一般,生孩子會讓生活質量大幅度降低,既然無法給孩子帶來好的教育和生活,那干脆就不要生了,起碼自己還能好過點。
?丁克帶來的困境以這位52歲女性的經驗來看,丁克族要遭遇的困境無非是余生和養老兩大問題:
①老無所依,晚年孤獨根據這位中年女性的解釋,年輕時,身邊的朋友都喜歡四處游玩,他們大多結伴而行,生活倒是并不寂寞。但過了四十歲,身邊的友人就少了許多,五十歲以后幾乎沒有人再結伴玩耍,只因大家都有家庭要重視。
不過52歲,已經要面臨一個人去旅游的困境,這讓她很是擔憂將來的晚年生活。
“人的想法是會改變的,一旦感到孤獨,余生就會活在沼澤里。”這位中年女性認為,年輕時她的業余愛好繁多,本以為不會感到孤獨,然而人到晚年才知道,再多的愛好不如人氣兒更讓人愉悅。
②晚年只能進養老院這一點就沒什么好說的了,只不過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同樣住養老院,別家有子女孫輩來探望,丁克族只能在旁邊眼巴巴看著。
尤其中年遭遇配偶背叛的丁克女性,晚年孤獨的概率要更高,畢竟女性在50歲以后就喪失了生育能力,一旦配偶反水,日子會更過不下去。
最后,大家對丁克族有何看法呢?快分享出來吧。
高級育嬰師,心理咨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