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言”部的四個漢字:“譁、謣、譌、謬”。其中“謬”字在現代漢語簡化為“謬”,“謬”是現代漢語次常用漢字,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是“謬”。細心的同學會發現,依照《說文解字》字序,我們跳過了兩個字:“詿、誤”,因為這兩個字在《說文解字》中重出,我們已經在444課講過,可以回看。本課四個字的詳情如下:
1、譁。讀音有兩個:
(一)huá。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譁,讙也。從言,華聲。”形聲字。本義是人聲嘈雜;喧鬧。也寫作“嘩”。《集韻·麻韻》:“譁,讙也,或從口。”
(人聲嘈雜的街頭)
《書·費誓》:“嗟,人無譁,聽命。”喂!大家不要喧嘩,聽我的命令。柳宗元《捕蛇者說》:“悍吏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呼南北,譁然而駭者,雖雞犬不得寧焉。”兇暴的官吏來到我鄉,到處吵嚷叫囂,到處騷擾,那種喧鬧叫嚷著驚擾鄉民的氣勢,不要說人即使雞狗也不能夠安寧啊!
(譁然而駭者)
(二)wá。讀音出自《集韻》。變化。《方言》卷三:“譁,涅,化也。燕、朝鮮洌水之間,曰涅,或曰譁。”這是“譁”的方言用法。
“譁”的小篆寫法如圖:
(譁的小篆寫法)
2、謣。讀音有兩個:
(一)yú。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謣,妄言也。從言,雩聲。(言荂),謣或從荂。”形聲字。本義是虛夸。徐鍇《說文系傳》:“猶虛夸也。”
關于或體(言荂),王筠《說文釋例》:“謣之或體(言荂),《玉篇》以為(言?)之重文是也。荂為?之或體,?華固一字也。”
《法言·問明》:“謣言敗俗,謣好敗則。姑息敗德,君子謹于言,慎于好,亟于時。”李軌注:“謣,妄言也。”
(二)xū。這個讀音出自《集韻》。用于專用詞“謣輿”,也寫作“輿謣”,即勞動號子。《集韻·虞韻》:“謣,謣輿,舉重勸力歌也。”《呂氏春秋·淫辭》:“今舉大木者,前呼輿謣,后亦應之。”高誘注:“輿謣,前人倡,后人和,舉重勸力之聲也。”
(勞動號子)
謣的小篆寫法如圖:
(謣的小篆寫法)
3、譌。讀é。《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譌,譌言也。從言,爲聲。《詩》曰:‘民之譌言。’”形聲字。本義是謠言;虛假之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疑“譌”應為“偽”,并說“為”、“偽”、“譌”古同,通用。
這里的《詩》,指的是《詩·小雅·沔水》,今本《詩經》都寫作“訛”。民之譌言,寧莫之懲。百姓虛假的話,難道沒有人去制止它?
(小雅·沔水)
“訛”不見于《說文解字》,也就是說“訛”是“譌”的后起字,或者是“譌”的俗字。
譌的小篆寫法如圖:
(譌的小篆寫法)
4、謬(謬)。讀miù。《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謬,狂者之妄言也。從言,翏聲。”形聲字。本義是狂妄的人的荒誕的話;謬誤;荒謬。《廣雅·釋詁三》:“謬,誤也。”
(荒謬之圖)
《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孔傳:“彈正過誤,檢其非妄之心。”孔穎達疏:“即言正己之事,繩其愆過,糾其錯謬,格其非妄之心。”糾正過錯,端正我不正確的思想。《世說新語·言語》:“足下言,何其謬也。”您的話,怎么這樣荒謬啊!
也作謙詞。用于動詞前。《紅樓夢》第一回:“既蒙謬愛,何敢拂此盛情。”謬愛,錯誤之抬愛。
在本義之外,謬還有其他用法:
(1)差錯。《玉篇·言部》:“謬,亂也。”《廣韻·幼韻》:“謬,差也。”《史記·項羽本紀》:“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竟然用“上天滅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過錯”為借口,難道不是太錯誤了嗎!
(2)欺詐;虛偽。《廣雅·釋詁二》:“謬,欺也。”《玉篇·言部》:“謬,詐也。”王安石《雜詠八首》之三:“薄俗謬為恭,獨在勢權尤。”
(3)通“繆”。纏結;束縛。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孚部》:“謬,假借為繆。”《莊子·庚桑楚》:“徹志之勃,解心之謬。”成玄英疏:“謬,系縛也。”陸德明釋文:“謬,一本作繆。”掃除意志的干擾,解脫心靈的束縛。
(束縛)
此外,謬還是姓氏。《通志·氏族略四》有載,《萬姓統譜》亦有載。
謬的小篆寫法如圖:
(謬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454,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