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英國發現超市販賣的牛肉里竟然含有馬肉,這種肉還是從歐洲著名的跨國肉品商Findus進口的。此事一出馬上引起軒然***,Findus隨即從進口到瑞典和英國的牛肉中做了抽樣調查。在18件樣品中,11件檢出有馬肉成分,而且成分比例在60%—100%之間,也就是說,馬肉比牛肉還多,貨架上的牛肉直接是用馬肉冒充的,簡直是“掛牛頭,賣馬肉”。
這件事成了近十幾年來歐洲最大的食品丑聞,英國人禁食的馬肉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那么馬肉究竟有什么問題,為什么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都沒有將馬肉作為主流肉類?也沒有人大規模地養殖肉馬?
馬肉的營養價值不亞于牛、羊、豬肉馬肉營養豐富,不但蛋白質含量高,而且含有多種氨基酸,尤其是賴氨酸更為豐富。馬肉含有1%左右的糖原,這是其他肉類所沒有的。而且膽固醇含量低,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維生素A的含量可達102mg/kg,鐵、銅等微量元素含量高。
馬肉的營養價值不亞于牛、羊、豬肉。但為什么一直不受歡迎?
馬、牛、羊、豬營養成分對比表
歷史原因拿中國來說,中國大陸自古人口密集,但是土地大多都集中在地主和富農手里,農民土地的占有率低,災害多,農作物產量低,農業還需要精耕細作,農民才得以勉強糊口,所以飼養大型家畜就更困難了。因為馬對草料的要求高,需要吃優質的草料,不像牛那樣能夠反芻,所以馬比牛難養。正是因為大型牲畜的稀少,牛馬都被官府列為稀有軍事資源,禁止百姓擅自宰殺食用。當普通人擁有一匹馬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讓它成為優秀的戰馬,想的是如何讓它跑得更快,或是成為貨運資源,所以很多地方自古以來都沒有吃馬肉的習慣。
經濟價值從養殖業的角度來說,任何一種肉用動物想要成為主流,就要保證中等或較低的料肉比成本。也就是說,肉用動物要用料少,產肉多,料肉比成本就低,才更適合用作主流肉食品。而馬的運動量大,喜歡少食多餐,很快就吃飽,但很快就會餓,馬無夜草不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馬不能很好地積累脂肪,因此馬肉纖維含量也很高,脂肪含量少。不像豬,圈養起來讓它增肥后不但能節省用料,也能獲得更加適合使用的精肉。
政策扶持少今年來,我國畜牧業有關的優惠政策基本傾向于豬、雞、牛、羊等,馬業就逐漸呈現衰退現象,甚至萎靡不振。縱觀馬業發達的國家,都離不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而我國馬業僅依靠喜歡馬的民族自行發展,還處在低端水平,馬業也從過去的役用為主轉型為賽馬和休閑娛樂為主。
民眾喜好吃過馬肉的人都說,馬肉吃起來是酸的,口感不好;肉纖維粗大,脂肪含量少,難嚼,牙口不好的人吃馬肉簡直是活受罪,無論是燉還是炒都不好吃。所以用同樣或更少的價錢,人們寧愿吃牛肉。
烹飪方式現在有條件吃馬肉,大眾還是不喜歡吃馬肉,主要是因為馬肉的烹飪要求較高。馬肉是哈薩克族最喜歡食用的肉食之一,他們做在烹飪馬肉這方面很有心得。哈薩克族吃熏馬肉和熏馬腸就像我們吃的熏肉和香腸一樣平常。與傳統的烹飪***不同,他們會挑選最肥最壯的馬,架起松枝柴火,用煙將肉熏干,這樣得到的馬肉更香更容易嚼。熏馬腸中含有豐富的馬腸脂肪,肥瘦分明,熏制后肥而不膩。熏馬腸和熏肉都是哈薩克族過冬必備的食物。
熏馬腸
情感因素馬在農耕時代是家里的勞動力,一匹馬能頂幾個勞動力,馬又跟狗一樣,通人性,人會對馬產生感情,所以不到萬不得已都舍不得把自己家的馬賣掉或吃掉。吃馬肉在有的人心里跟吃貓肉吃狗肉是一樣殘忍的。
不過我覺得,馬肉就跟全國各地出現的獨特美食一樣,會做會吃的人覺得是人間美味,不會做的人覺得難以下咽。在貴州、廣西、云南、新疆等地區都有以馬肉為主的特色美食,外地的人吃了以后都會覺得好吃,所以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任何東西做成食品都有無限的可能,只是你還沒找到罷了。
其實歐洲人也是吃馬肉的,但自從食用馬肉成了基督教的禁忌,食馬的歐洲人才逐漸減少。但在二戰時期,因為肉品匱乏,馬肉就成了果腹的首選,最終在八十年代左右失寵。
你吃過馬肉嗎?你覺得馬肉味道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