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趙、魏、楚、燕、齊”這六個字為戰(zhàn)國時期,秦滅六國的順序。其中第一個被滅的是韓國,這就導(dǎo)致不少人認為,秦第一個攻打的對象是他。
其實不然,雖說韓國第一個被滅,其實趙國才是秦第一個攻打的國家。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鏟除呂不韋與嫪毐(làoǎi),著手親征。在大臣李斯、尉繚等人的協(xié)助下,制定了20字的“天下一統(tǒng)”策略:籠絡(luò)燕齊,穩(wěn)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圖丨秦滅六國順序圖
這一策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前12個字,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燕、齊兩國距離秦國最遠,短時間內(nèi)打不了,因此需要籠絡(luò)。而魏、楚兩國則處于七國的中間位置,與秦國之間隔了韓、趙兩國,因此需要穩(wěn)住他們。與秦國緊挨著的韓、趙兩國,則需要快速消滅。
總的來說,這個策略將戰(zhàn)爭步驟分為3個階段,從近到遠,分別是韓趙、魏楚、燕齊。因此才有了后半部分八個字: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其實這個策略在制定過程中,遠不止根據(jù)距離遠近來決定攻打的先后順序。因為將“韓趙、魏楚、燕齊”兩兩組合后,你會發(fā)現(xiàn)都是一個強國與一個弱國的情況。
對秦國來說,另外六國中有3塊骨頭十分難啃,分別是地盤最大的楚國、地勢最好的齊國以及戰(zhàn)斗力最強的趙國。
劉向在《戰(zhàn)國策序》中指出: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圖丨戰(zhàn)國合縱連橫圖
簡單的說就是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從地圖中不難看出,秦位于各國的西邊,而楚位于各國的南部,均位于邊緣。
因此說楚國是戰(zhàn)國時期,除秦國外的第二強國,并不過分。插個題外話,后來滅秦的項羽、劉邦等人,在地理位置上,算楚國人。
位置最好的齊國,因為背面是渤海與東海,沒有后顧之憂,自春秋開始便一直稱霸,得益于地理優(yōu)勢,使得齊國在各國中脫穎而出。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稱帝,并且為了離間東方各國的關(guān)系,派人去說服齊國稱帝。齊國同意后,這就有了“東西二帝”這一說法。后來因為欲與各國合縱攻秦,才復(fù)稱王。
秦國與齊國向來交好外,除了因為位置較遠,齊國本身國力也強。
筆者認為趙國軍事實力在六國中最強,從大將數(shù)量上判斷,戰(zhàn)國四大名將中,有兩位就來自于趙國,分別是李牧與廉頗。另外兩位名將白起、王翦,則在秦國。
圖丨戰(zhàn)國四大名將
不管是在地理位置上,還是軍事實力上,趙國都是秦國的眼中釘。同時趙國地處七國之腹,雖容易被他國夾擊,但也容易援助他國啊。如果秦不滅趙,那么他將會和攪屎棍一樣,秦國打到哪,他便幫到哪,那可就麻煩了。
公元前236年,趙國正和鄰居燕國小打小鬧,趙國兵力主要被調(diào)到了東北面與燕對抗,這就導(dǎo)致趙國的西南面兵力空虛。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秦國立馬抓住時機,派出王翦迅速攻打趙國。
秦軍勢如破竹,立馬拿下十多座城池,打算與趙軍一決高下。趙軍并不傻,知道自己兩線作戰(zhàn),于是守城據(jù)險,雙方就此僵持了下來。
這里不得不提趙國大將李牧,要沒有他,恐怕趙國要早亡好幾年。在李牧等大將的奮力抵抗下,秦國對趙國久攻而不下,直到秦國來了一招陰的。
明著打不下,便只能來暗的。秦王深知為何趙國難打,正是因為李牧的存在。因此只需將李牧鏟除,那么取趙國就簡單多了。
圖丨李牧劇照
于是,秦王派王翦去收買趙國的郭開,郭開何許人也?他僅用一張嘴巴,便害死了戰(zhàn)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名,而且都是趙國的。
郭開雖為趙國大臣,深受趙王寵幸,但他是墻頭草的典型代表。因此趙國與秦國戰(zhàn)亂不斷,郭開看得出趙國實力不及秦國,如果趙國真被滅國,那么自身難保。
而王翦的到來,正好合了郭開的胃口,先是給了郭開一大筆財物,然后說趙被滅國后可以投奔秦國。
于是被收買的郭開,在國內(nèi)大肆散布李牧企圖謀反的流言,這話傳到趙幽繆王耳中,是個昏庸無能的君主,他害怕內(nèi)憂外患,生怕這流言是真的,便讓李牧交出兵權(quán)。
李牧知道這是郭開干的好事,如果交出兵權(quán),那么趙國就完了,便抗拒趙王命令。這使得趙王更加確信李牧等人要造反的言論,最終借郭開之手,賜死了李牧。
圖丨郭開畫像
趙國最后一個能打的將領(lǐng),就這么慘死,秦國也沒了顧及。沒多久,在王翦進攻下,于公元前228年攻下邯鄲,俘虜趙王,其公子外逃,也于公元前222年被滅。
趙國被滅,秦國的第一步走得很穩(wěn),后面幾步便輕松許多。雖在攻打楚國時,因為輕信年輕將領(lǐng)李信所謂的,僅需20萬大將便可以拿下楚國,導(dǎo)致被楚軍擊敗。但后來在王翦帶領(lǐng)下,用一年多時間深入了解敵情,最終滅楚。
看到各諸侯國紛紛倒下,剩下燕、齊兩國,則可以用不攻自破來形容。
不得不說秦國這盤棋下得很穩(wěn),從哪個方面看都滴水不漏。
作者:我方團隊張風(fēng)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