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陶安,字主敬,當涂人。少敏悟,博涉經史,尤長于《易》,避亂家居。太祖取太平,安與耆儒李習率父老出迎,太祖召與語。安進曰:“今海內鼎沸,豪杰并爭,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殺,人心悅服,應天順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難平也?!碧鎲栐?“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绷魠⒛桓?授左司員外郎。安從克集慶,進郎中。及聘劉基、宋濂、章溢、葉琛至,太祖問安:“四人者何如?”對曰:“臣謀略不如基,學問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碧娑嗥淠茏尅|S州初下,思得重臣鎮之,無逾安者,遂命知黃州。寬租省徭,民以樂業。后坐事謫知桐城,移知饒州。陳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諭以順逆,嬰城固守。援兵至,陳友定敗去。諸將欲盡戮民之從寇者,安不可。太祖賜詩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洪武元年,命知制誥兼修國史。帝嘗御東閣,與安及章溢等論前代興亡本末。安言喪亂之源,由于驕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驕則善言不入而過不聞侈則善道不立而行不顧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當又論學術。安曰:“道不明,邪說害之也?!钡墼?“邪說害道,猶美味之悅口。邪說不去,則正道不興,天下何從治?”安頓首曰:“陛下所言,可謂深探其本矣?!卑彩碌凼鄽q,視諸儒最舊。御制門帖子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睍r人榮之。御史或言安隱過,帝詰曰:“安寧有此,且若何從知?”曰:“聞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選自《明史·列傳第二十四》,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帝曰/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驕則善言不入/而過不聞/侈則善道不立/而行不顧/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當/B.帝曰/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驕則善言/不入而過不聞/侈則善道/不立而行不顧/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當/C.帝曰/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驕則善言不入/而過不聞/侈則善道不立/而行不顧/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當/D.帝曰/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驕則善言不入/而過不聞/侈則善道不立/而行不顧/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當/2.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易》即《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被譽為"大道之源"。B."耆儒"是指年高博學的讀書人。"耆"意為年老。"儒"在漢以后泛指讀書人,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學派不同。C."吊伐"是把要懲處的人或有罪的人懸掛起來,人們一齊討伐他(們)。這是古代在國家軍隊收復失地時常見的做法。D."生祠"是指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民俗,對于有德政的官員,民為之立生祠,以頌其功德,并加以奉祀。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陶安學養豐厚。他自小聰明,廣泛閱讀經史,學有專攻,在侍奉皇帝的讀書人中資格最老,皇帝還專門賜門帖子贊揚他。B.陶安深謀遠慮。他深知金陵的戰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戰略目標;陳友定叛軍攻打饒州城時,陶安撫民心待援兵,最終獲勝。C.陶安擅長政治投機。元末大亂,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軍一到,他又率領鄉親迎接,并奉承太祖說起兵是順天意得民心。D.陶安對朝廷極忠誠。他在地方任職愛民如子、政績顯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職出謀劃策、針砭時弊,深受皇帝信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陳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諭以順逆,嬰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隱過,帝詰曰:“安寧有此,且若何從知?”
30.答案:1.C;2.C;3.C;4.(1)陳友定帶兵進攻饒州,陶安召見饒州官員和百姓,把順正與邪逆的道理告訴他們,要官民圍住城池牢牢守衛。
(2)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過失。皇帝盤問說:“陶安怎么有這樣的事?況且你是從哪里知道的?”;解析:1.此題可根據對稱句式以及虛詞“者”“則”“而”進行斷句。2.C項“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國家軍隊收復失地時,憑吊死去之人討伐有罪之人。3.C項“擅長政治投機”“奉承太祖”表述錯誤,應該是他富有政治遠見。4.【參考譯文】
陶安,字主敬,當涂人。幼年時就很聰敏,廣泛閱讀經史,在《周易》方面特別有造詣,避亂而隱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與老儒李習率領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太祖接見他,并跟他談論。陶安進言說:“如今天下大亂,豪杰們紛紛起來爭奪,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奪子女玉帛,沒有治理亂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懷。您這次渡江作戰,軍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們心悅誠服。上應天意,下順民心,執行撫慰人民、討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難平定。”太祖問:“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樣?”陶安說:“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為己有,占據優越便利的地勢來面對四方,那么向哪里進攻而不能取勝呢?”太祖說:“好!”就留下他參與幕府,授職左司員外郎。陶安跟太祖攻克集慶后,又提升為郎中。等到聘請的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到了之后,太祖問陶安:“這四個人怎么樣?”陶安回答說:“我在謀略方面不如劉基,在學問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葉琛。”太祖贊許他能謙讓。黃州剛被攻下的時候,太祖想要派一個重要的大臣去鎮守那里,朝中沒有勝過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黃州的知州。陶安寬緩租賦,減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樂業。后因事受牽連,陶安被貶桐城知府,后改為饒州知府。陳友定帶兵進攻饒州,陶安召見饒州官員和百姓,把順正與邪逆的道理告訴他們,要官民圍住城池牢牢守衛。援軍到達后,陳友定的軍隊失敗逃走。各位將領想全部殺掉投降叛軍的人,陶安不同意。太祖賜詩贊揚他,饒州百姓建造生祠供奉他。洪武元年,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詔命,兼修撰國史?;实墼涶{臨大臣們議事的東閣,與陶安及章溢等談論前代興亡的原委。陶安說,喪亂的根源,由于驕縱奢侈?;实壅f:“處在高位的人容易驕縱,處在安逸享樂的環境的人容易奢侈。驕縱,好的話就聽不進去,有了過失也聽不到;奢侈,正確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樹立,行為也會無所顧忌。這樣下去,沒有不滅亡的。你說得很恰當。”君臣又談論到立國的學說、道統。陶安說:“正道不明,是因為有邪說為害?!被实壅f:“邪說妨害正道,猶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說不除去,正道就不能興起,天下還怎么治理?”陶安叩頭說:“陛下所說的,可以說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國的根本了?!碧瞻彩谭罨实凼嗄?與其他讀書人相比資格最老,皇帝***了門聯送給他,說:“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碑敃r人們都認為這是非常榮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過失?;实郾P問說:“陶安怎么有這樣的事?況且你是從哪里知道的?”那個御史回答說:“我也是道聽途說?!被实鄞笈?立刻罷免了他。
3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熹幼穎悟,年十八貢于鄉,中紹興十八年進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軍至郡興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訖事奏乞依格推賞納粟人會浙東大饑,宰相王淮奏改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即日單車就道,復以納粟人未推賞,辭職名。納粟賞行,遂受職名。熹始拜命,即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則客舟之米已輻湊。熹日鉤***隱,按行境內,單車屏徒從,所至人不及知??たh官吏憚其風采,至自引去,所部肅然。凡丁錢、和買、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隨事處畫,必為經久之計。有短熹者,謂其疏于為政,上謂王淮曰:“朱熹政事卻有可觀。”光宗即位,除江東轉運副使,以疾辭,改知漳州。奏除屬縣無名之賦七百萬,減經總制錢四百萬。以習俗未知禮,采古喪葬嫁娶之儀,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說,以教子弟。常病經界不行之害,會朝論欲行泉、汀、漳三州經界,熹乃訪事宜,擇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寧宗之立,韓侂胄自謂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憂其害政,數以為言,且約吏部侍郎彭龜年共論之。會龜年出護使客,熹乃上疏斥言左右竊柄之失,在講筵復申言之。御批云:“憫卿耆艾,恐難立講,已除卿宮觀?!睉c元二年,沈繼祖為監察御史,誣熹十罪,詔落職罷祠。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請。明年卒,年七十一。其為學,大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而以居敬為主。嘗謂圣賢道統之傳散在方冊,圣經之旨不明,而道統之傳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窮圣賢之經訓。所著書皆行于世。熹沒,朝廷以其《大學》《語》《孟》《中庸》訓說立于學官。平生為文凡一百卷,生徒問答凡八十卷,別錄十卷。
(節選自《宋史·朱熹傳》)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淳熙五年/除知南康軍/至郡/興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訖事/奏乞依格推賞納粟人/B.淳熙五年/除知南康軍/至郡/興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訖事/奏乞依格/推賞納粟人/C.淳熙五年/除知南康軍/至郡/興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訖事/奏乞依格推賞納粟人/D.淳熙五年/除知南康軍/至郡/興利除害/值歲不雨/講求荒政/多所全活訖事/奏乞依格/推賞納粟人/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進士,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土。B.丁錢,人口稅,封建時代***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種賦稅,亦稱"丁口錢"。C.耆艾,古以五十歲為艾,六十歲為耆,與"耆宿"同義,指年高而素有德望的人。D.罷祠,免去祠祿官之職。宋京師的廟宇、宮觀設有祠祿官,常由宰相、翰林學士等兼領。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朱熹救災有方,政績卓著。浙東饑荒,他通過減免稅收的形式來招募各地米商,為災區捐贈糧食;同時他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做出長遠的謀劃安排,得到皇帝的認可。B.朱熹愛民如子,移風易俗。任職浙東時,凡政事方面有不利于百姓的地方,全部加以改正和革除;任職漳州時,因當地的百姓不懂得禮節,他采用多種方式積極教化百姓。C.朱熹作風嚴峻,不畏權貴。他的下屬州縣官吏懼怕他作風嚴峻,有些人甚至自行離職,他所管轄的地區風紀肅然;他上疏直言韓侂胄等近臣竊取權柄的危害,卻并未被采納。D.朱熹鉆研理學,著述頗豐。朱熹做學問注重深入研究事理并與實踐結合,同時注重加強自我修養;他研究圣賢經典,在他死后,朝廷把他對《大學》等作訓解的書立于學官。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熹日鉤***隱,按行境內,單車屏徒從,所至人不及知。
(2)會朝論欲行泉、汀、漳三州經界,熹乃訪事宜,擇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
31.答案:1.C;2.C;3.A;4.(1)朱熹每天探***情,巡行境內,乘坐單車,摒棄隨從人員,所到之處人們都來不及知道。(2)正趕上朝廷討論要劃清在泉州、汀州、漳州的土地分界,朱熹于是察訪事宜,選擇好人員物品和丈量***獻上。解析:2.“與‘耆宿'同義,指年高而素有德望的人”錯誤,“耆艾”泛指老年人,有時可指尊長、師長,但不定是“素有德望的人”。3.“為災區捐贈糧食”錯誤,原文為“則客舟之米已輻湊”,即外地船只運來的大米已匯集到這里來出售,非“為災區捐贈糧食”。4.參考譯文:
朱熹,宇元晦,一宇仲晦,徽州婺源人。朱熹從小聰穎理解力強,十八歲時,參加鄉貢,考中紹興十八年進。五年,提侹知軍,來到郡上后,他於利害遇上久早不幣他進惑治篪政策,活了很多百堯之后,他上書請類按規格推思行賞約根的人。恰好碰到浙東地區發生大饑荒,宰相王淮上奏改任朱熹為舉新東常平荼鹽公事,當天乘坐單車上路,朱熹又以納糧的人沒有推恩行賞,辭去了職務。等到朝廷對納糧救災的人實行獎賞以后,朱熹才接受了這一職務。朱熹剛一拜任,就寫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減免他們的稅收,等他來到郡上后,客商的米船已經輻輳而至。朱熹毎天探***情,巡行境內,乘坐單車,摒棄隨從人員,所到之處人們都來不及知道。州縣宮吏害怕他的戚儀,甚至有些人自行引退,部屬一片整肅。凡是丁錢、和買、役法、榷酤這一類政事,有不便于民的,全部加以改正和革除。在救濟災荒之余,他隨事謀劃,一定要定下長久之計。有人攻擊朱熹,說他疏略于政事,皇上對三淮說:“洽恰相反,朱熹的政績很可觀?!惫庾诩次缓?拜官江東轉運翮使,因病辭去,改任為州知州。他奏請朝廷免除了漳州屬縣的無名雜穊七百萬錢,減免經總制錢四百萬。因為當地百姓不懂符禮節,他擇取古代喪葬嫁娶的禮儀,來演示給他們,讓父老們進行解說,來教導子弟。他常常憂慮不能推行文量土地、劃定界限的危害,正趕上朝廷討論要劃清在泉州、汀州、漳州的土地分界,朱嚞于是察訪事宜,選擇好人員物品和丈量***獻上。寧宗繼位時,韓侂胄自認為有擁立皇帝的功勞,居位于朝廷執掌政事。朱熹擔心他會妨害政事,多次發表言論,并約吏部侍郎彭龜年共同上奏抨擊韓侂胄。逢彭龜年出外護逕使者,朱熹于是上疏斥夤左右親幸竊取衩柄的過失,在講席上再次中明這個觀點。寧宗御批寫道:"我憐恤你年歲已高,恐怕難以再居立講席,已授給你宮觀的職位?!睉c元二年,沈繼祖任監察御史誣告朱熹十大罪狀,下詔除官,罷免祠職。慶元四年,朱森因為自己已年近七十,反復請求遲職,慶元五年,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笫二年朱熹逝世,終年七十一歲。朱熹做學問,大抵是主張窮盡事理來獲得知識,反躬自求,親自實踐,其中以保持敬心為主。朱熹曾經說古代圣賢統的傳續散布在書冊之后,圣人經典的愨旨就不明了,而道統的傳續也開始隱晦不顯。于是他盡一生全部的精力,鉆研窮究圣賢經典的意旨和訓示原意他所寫的書在世上廣泛流傳。朱熹死后,朝廷把他對《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的訓解立于學宮。朱熹一生寫的文幸共一百卷,與學生的問答一共八十卷,還有別錄十卷。
3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李鉉,字寶鼎,勃海南皮人也。九歲入學,書《急就篇》,月余便通。家素貧,常春夏務農,冬乃入學。年十六,從浮陽李周仁受《毛詩》《尚書》,章武劉子猛受《禮記》,常山房虯受《周官》《儀禮》,漁陽鮮于靈馥受《左氏春秋》。鄉里無可師者,鉉遂詣大儒徐遵明受業。居徐門下五年,常稱高第。年二十三,便自潛居討論是非。撰定《孝經》《論語》毛詩》《三禮義疏》及《三傳異同》《周易義例》合三十余卷。用心精苦,曾三秋冬不畜枕,每睡,假寐而已。年二十七,歸養二親,因教授鄉里。生徒恒數百人,燕趙間能言經者,多出其門。以鄉里寡文籍,來游京師,讀所未見書。舉秀才,除太學博士。及李同軌卒,齊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簡碩學,以教諸子。文襄以鉉應旨,徵詣晉陽。時中山石曜、北平陽絢、北海王晞、清河崔瞻、廣平宋欽道及工書人韓毅同在東館,師友諸王。鉉以去圣久遠,文字多有乖謬,于講授之暇,遂覽《說文》《倉》《雅》,刪正六藝經注中謬字,名曰《字辨》。天保初,詔鉉與殿中尚書邢邵、中書令魏收等參議禮律,仍兼國子博士。時詔北平太守宋景業、西河太守綦母懷文等草定新歷,錄尚書、平原王高隆之令鉉與通直常侍房延祐、國子博士刁柔參考得失。尋正國子博士廢帝之在東宮文宣詔鉉以經入授甚見優禮卒特贈廷尉少卿及還葬王人將送儒者榮之。楊元懿、宗惠振官俱至國子博士。
(選自《北史·李鉉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尋正國子博土/廢帝之在東宮/文宣詔鉉以經入授/甚見優禮/卒/特贈廷尉少卿/及還葬/王人將送/儒者榮之B.尋正國子博士/廢帝之在東宮/文宣詔鉉以經入授/甚見優禮/卒/特贈廷尉少卿/及還/葬王人/將送/儒者榮之C.尋正國子博士/廢帝之在東宮/文宣詔鉉以經/入授甚見優禮/卒/特贈廷尉少卿/及還/葬王人/將送/儒者榮之D.尋正國子博士/廢帝之東宮/文宣詔鉉以經/入授甚見優禮/卒/特贈廷尉少卿/及還葬/王人將送/儒者榮之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字,又叫表字,通常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B.《論語》,孔子的教學以及生活中的語錄結集,相傳由孔子編寫而成。C.秀才,漢代以來選拔人才的一種察舉科目,也可以用來指優秀人才等。D.六藝,通常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李鉉幼時家貧,非常喜歡學習。因為家中貧窮,他便常常在春夏時節參加農業勞動,到了冬天才入學學習;為了學習知識,他曾經拜多人為師。B.李鉉教授弟子,成效頗為顯著。回家奉養雙親時,他曾在鄉里教授弟子,學生數量常常達到幾百人,燕趙一帶能談論經籍的,多出自他的門下。C.李鉉撰定典籍,因飽學被選用。他編定《孝經》等三十余卷;李同軌去世后,齊神武帝親自在京城精選飽學之士教育皇子,他被齊神武帝選中。D.李鉉治學嚴謹,修改經籍謬誤。他認為距離文學先圣所處的時代已經很久遠了,經籍中文字多有錯誤,于是就在空暇時刪改六藝經注中的錯字。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鄉里無可師者,鉉遂詣大儒徐遵明受業。
(2)以鄉里寡文籍,來游京師,讀所未見書。
32.答案:1.A;2.B;3.C;4.(1)鄉里沒有可以從師學習的人,李鉉于是到大儒徐遵明處去接受學習。
(2)因為鄉里少有典籍,所以來到京城游學,讀沒有見過的書。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耙越浫胧凇笔墙淌诮洉囊馑?不應該斷開,排除C項、D項?!巴跞恕笔恰八汀钡闹髡Z,結合句意內容分析,不應該斷開,排除B項。句意:不久正式擔任國子博士。廢帝在東宮為太子時,文宣帝詔令李鉉教他經書,得到優待禮遇。去世時,特贈官為廷尉少卿。到回鄉下葬,國君送別,儒士以這個為榮。故選A。2.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B項,“孔子的教學以及生活中的語錄結集,相傳由孔子編寫而成”錯誤,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故選B。3.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C項,“齊神武帝親自在京城精選飽學之士教育皇子,他被齊神武帝選中”錯誤,張冠李戴,由“及李同軌卒,齊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簡碩學,以教諸子。文襄以鉉應旨”可知,應為“齊神武帝命令文襄精選飽學之士,來教育各位皇子,他被文襄選中”。故選C。4.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1)“師者”,從師學習的人;“遂”,連詞,于是;“詣”,到……去,前往;“受業”,跟隨老師學習。(2)“以”,連詞,因為;“寡”,少;“游”,游學;“未”,沒有。
參考譯文:
李鉉,字寶鼎,是勃海南皮人。九歲入學,抄寫《急就篇》,一個月就通曉。家中一向貧困,常常春夏時節務農,到冬天才入學。十六歲時,跟從浮陽李周仁學習《毛詩》尚書》,跟從章武劉子猛學習《禮記》,跟從常山房虯學習《周官》《興儀禮》,跟從漁陽鮮于靈馥學習《左氏春秋》。鄉里沒有可以從師學習的人,李鉉于是到大儒徐遵明處去接受學習。在徐遵明門下五年,常常是成績最優秀的。二十三歲,就自己隱居起來研討學術是非。編定《孝經》《論語》《毛詩》《三禮義疏》以及《三傳異同》《周易義例》共三十余卷。用心精勤刻苦,曾三個秋冬不備枕頭,每次睡覺,和衣打盹而已。二十七歲,回家奉養雙親,因而在鄉里教授弟子。學生常有數百人,燕趙地方能談論經籍的,大多出自他的門下。因為鄉里少有典籍,所以來到京城游學,讀沒有見過的書。推舉為秀才,任太學博士。到李同軌去世,齊神武帝命令文襄在京城精選飽學之士,來教育各位皇子。文襄選中李鉉應旨,征召到晉陽。當時中山人石曜、北平人陽絢、北海人王晞、清河人崔瞻、廣平人宋欽道以及善于書寫的韓毅都在東館,是各王的師友。李鉉認為距離文學先圣所處的時代已經很久遠,文字多有錯誤,在講授空暇時,就閱讀《說文》《倉》《雅》,刪改六藝經注中的錯字,名為《字辨》。天保初年,下詔李鉉與殿中尚書邢邵、中書令魏收等人參議禮律,仍兼任國子博士。當時詔令北平太守宋景業、西河太守綦母懷文等人起草擬定新歷,錄尚書、平原王高隆之命令李鉉和通直常侍房延祐、國子博士刁柔討論新歷的得失。不久正式擔任國子博士。廢帝在東宮為太子時,文宣帝詔令李鉉教他經書,得到優待禮遇。去世時,特贈官為廷尉少卿。到回鄉下葬,國君送別,儒士以這個為榮。楊元懿、宗惠振都任官到國子博士。
3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尉元,字茍仁。年十九,以善射稱。神中,為虎賁中郎將,小心恭肅,以匪懈見知。世祖嘉其寬雅有風貌,稍遷駕部給事中。從幸海隅,賜爵富城男,加寧遠將軍。
天安元年,薛安都以徐州內附,請師救援。顯祖以元為使持節與城陽公孔伯恭赴之。申纂詐降,元知非誠款,外示容納,而密備焉。元遂長驅而進,賊將周凱望聲遁走。彧[注]遣將張永、沈攸之等率眾討安都,屯于下磕。永乃分遣羽林監王穆之領卒五千,守輜重于武原。元以張永仍據險要,攻守勢倍,懼傷士卒。乃命薛安都與李璨等固守,身率精銳,揚兵于外,分兵擊呂梁,絕其糧運。永勢挫力屈,元乘勝圍之,攻其南門,永遂捐城夜遁。伯恭、安都秉勢追擊,時大雨雪.泗水冰合,永棄船而走。元豫測永必將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奮擊,大破于呂粱之東。
是時徐州妖人假姓司馬,自稱晉王,扇惑百姓。元遣將追斬之。延興元年。假元淮陽王。元表:“淮陽郡上黨令韓念祖始臨之初舊民南叛全無一人令撫綏招集愛民如子南來民費系先等前后歸附戶至二百有余南濟陰郡睢陵縣人趙憐等辭稱念祖善于綏撫,清身潔己,請乞念祖為睢陵令。若得其人,必能招集離叛,成立一縣?!憋@祖詔曰:“民情如此,可聽如請?!痹蒙晗氯酥?皆此類也。太和初,出為鎮西大將軍,甚得夷民之心。三年進爵淮陽王,以舊老見禮,聽乘步挽,杖于朝。
其年,頻表以老乞身。元詣闕謝老,引見于庭,命升殿勞宴,賜玄冠素服。又詔曰:“公以八十之年,宜處三老之重。”高祖再拜三老,親袒割牲,執爵而饋。十七年七月,元疾篤,高祖親幸省疾。八月,元薨。
(選自《魏書·列傳第三十八》)
[注]彧:即劉彧,南朝宋第七位皇帝。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淮陽郡上黨令韓念祖始臨之/初舊民南叛/全無一人/令撫綏招集/愛民如子/南來民費系先等前后歸/附戶至二百有余/B.淮陽郡上黨令韓念祖始臨之初/舊民南叛/全無一人/令撫綏招集/愛民如子/南來民費系先等前后歸附/戶至二百有余/C.淮陽郡上黨令韓念祖始臨之初/舊民南叛/全無一人令/撫綏招集/愛民如子/南來民費系先等前后歸/附戶至二百有余/D.淮陽郡上黨令韓念祖始臨之/初舊民南叛/全無一人令/撫綏招集/愛民如子/南來民費系先等前后歸附/戶至二百有余/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世祖,廟號。一般用于王朝最初建立者,也可用于該王朝承上啟下的有為君主。B.爵,古代君主對貴戚功臣的封賜,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設有公、侯、伯、男四等爵位。C.乞身,古代以做官為委身事君,故稱請求辭職為乞身。它與"乞骸骨"意思相同。D.三老,古代一種榮譽職位。相傳統治者設三老、五更各一人,以父兄之禮尊養。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尉元作戰身先士卒。討伐張永時,他命薛安都與李璨等人堅守,自己親率精兵,攻打呂、梁,后又乘勝追擊張永,使其棄船逃跑。B.尉元富有軍事謀略。開赴徐州期間,他知道申纂并不是誠心投降,就表面上表示接納,暗中則做好了充分的準備。C.尉元從政很有手腕。他發現假托姓司馬的妖人自稱晉王來蠱惑百姓,就果斷派人殺死他;他任鎮西大將軍時,治理很合夷人心意。D.尉元深受皇帝敬重。他因功績大受到皇帝禮遇,不僅賜予他乘車入朝,拄拐杖在朝堂行走的權力,還賜給他帽子和衣服,尊稱其為三老。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元以張永仍據險要,攻守勢倍,懼傷士卒。
(2)元豫測永必將奔亡,邀其走路,南北奮擊,大破于呂梁之東。
5.尉元認可韓念祖可以做睢陵縣令的理由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33.答案:1.B;2.B;3.A;4.(1)尉元認為張永仍然占據險要的地形,攻守形勢相差很遠,害怕損傷士兵。
(2)尉元預計到張永一定會逃跑,就在他逃跑的道路上攔截,從南北兩邊奮力攻打,在呂梁的東邊狠狠打敗了張永。5.善于綏撫(善于安撫百姓);清身潔己(為官清廉)。解析:1.原文標點:淮陽郡上黨令韓念祖始臨之初,舊民南叛,全無一人。令撫綏招集,愛民如子,南來民費系先等前后歸附,戶至二百有余。2.“公、侯、伯、男四等爵位”錯誤,應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3.A項分析不當?!笆蛊錀壌优堋狈治鲥e誤。從文中“伯恭、安都乘勢追擊,時大雨雪,泗水冰合,永棄船而走”的信息來看,張永最后棄船逃跑是因為伯恭、安都乘勢追擊,故本項錯誤。4.【參考譯文】
尉元,字茍仁。尉元十九歲時就以擅長射箭而著稱。神麚年間,任虎貴中郎將,做事小心謹慎,恭敬嚴肅,因從來不懈怠而受到重用。世祖嘉獎他為人寬厚文雅有風度,逐漸升任為駕部給事中。跟隨皇帝到沿海地區,被賜予富成男爵位,升任寧遠將軍。
天安元年,薛安都率徐州叛投我方,請求派軍救援。顯祖命令尉元為使持節與城陽公孔伯恭一起開赴徐州。申纂謊稱投降,尉元知道他們心不誠,就表面上表示接納,而暗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尉元于是率部隊向前挺進,敵將周凱聽說他們來了就逃走。劉或派遣張永、沈攸之等人率兵討伐安都,在下磕駐扎。張永就分派羽林監王穆之率領五千士兵在武原守衛戰略物資。尉元認為張永仍然占據險要的位置,攻守形勢相差很遠,害怕損傷士兵。于是尉元命令薛安都與李璨等人堅守,親自率領精銳士兵,出城炫耀武力,分兵攻打呂梁,切斷其糧草運輸。張永勢力受挫,尉元乘勝追擊,包圍了張永,進攻其城南門,于是張永放棄守城連夜逃跑。孔伯恭、薛安都乘勢追擊,當時天降大雪,泗水上全部結了冰,張永棄船逃跑。尉元預計到張永一定會逃跑,就在他逃跑的道路上攔截,從南北兩邊奮力攻打,在呂梁的東邊狠狠打敗了張永。
這時徐州有一個假托姓司馬的妖人,自稱晉王,蠱惑百姓。尉元派人將他追殺了。延興元年,暫授尉元為淮陽王。尉元上書給皇帝說:“淮陽郡上黨縣縣令韓念祖開始到任的時候,過去的百姓都叛逃到南方,完全沒有一個人。縣令安撫招集百姓,愛民如子,從南方來的百姓費系先等先后歸順,民眾增加到兩百多。南濟陰郡睢陵縣人趙憐等人告訴我說韓念祖很善于安撫百姓,為官清廉,請求立韓念祖為睢陵縣令。如果能夠任用此人的話,一定能夠把那些反叛離去的人招回來,成為一個縣。”顯祖下令說:“既然百姓有這樣的要求,那就聽從這一請求吧。”尉元喜歡陳說手下人的好處,大都和這件事相類似。太和初年,出任鎮西大將軍,治政很得夷人之心。太和三年晉爵封為淮陽王,以對待耆舊碩老的禮節接待他,允許他乘坐挽車入朝,拄著拐杖在朝堂行走。
那年,尉元多次上書因為年紀大而請求退休。尉元到宮廷拜謝,被引見到朝廷,皇帝下令登堂舉行慰勞尉元的宴會,賜給他黑色的帽子和白色的衣服。又下詔說:“尉元今年八十歲,應當處在三老的位置?!备咦鎯纱伟菀娙?親自袒臂宰割祭祀的牲畜,端起盛酒的爵饋贈他們。太和十七年七月,尉元病重,高祖親自去看望。八月,尉元去世。
3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七歲知屬文,十三以書干廣州刺史王方慶,方慶嘆曰:“是必致遠。”會張說謫嶺南,一見厚遇之。擢進士,始調校書郎,為左拾遺。時玄宗即位,九齡建言:“臣謂選部之法,敞于不變。今若刺史、縣令精核其人,則管內歲當選者,使考才行,可入流品,然后送臺,又加擇焉,以所用眾寡為州縣殿最,則州縣慎所舉,可官之才多,吏部因其成,無庸人之繁矣。故于用人不可不第其高下,高下有次,則不可以妄干,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飾,而刑政自清,此興衰之大端也。”俄遷左補闕。九齡自才鑒,吏部試拔萃與舉者,常與右拾遺趙冬曦考次,號稱詳平。始說知集賢院,嘗薦九齡可備顧問。說卒,天子思其言,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知院事。會賜渤海詔,而書命無足為者,乃召九齡為之,被詔輒成。遷工部侍郎,知制誥。九齡文雅,為帝知。會范陽節度使張守佳以斬可突干功,帝欲以為侍中。九齡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賞功國家之敗由官邪也。遂止。九齡體弱,有想藉。故事,公卿皆措笏于帶,而后乘馬。九齡獨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自九齡始。后帝每用人,必曰:“風度能若九齡乎?”。與嚴挺之、袁仁敬、梁升卿、盧怡善,世稱其交能終始者。及為相,諤諤有大臣節,議論必極言得失。安祿山初以范陽偏校入奏,氣驕蹇,九齡謂裴光庭日:‘“亂幽州者,此胡雛也。”及討奚、契丹敗,張守理執如京師。
九齡署其狀曰:“穰苴出師而誅莊賈,孫武習戰猶戮宮嬪,守理法行于軍,祿山不容免死?!钡鄄辉S,赦之。帝后在蜀,思其忠,為泣下。病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
——節選自《新唐書·張九齡傳》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九齡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賞功/國家之敗/由官邪也B.九齡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賞功國家之敗/由官邪也C.九齡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賞功/國家之敗由官/邪也D.九齡曰/宰相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賞功/國家之敗由官/邪也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左拾遺,唐代諫官名,主要作用是撿起(皇上)遺漏的東西(政策決策失誤),古代官職以左官為上。B.吏部,中國古代官署,唐朝設吏、農、禮、兵、刑、工六部,吏部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C.孫武,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有關史料記載有孫子"吳宮教戰斬美姬"的故事。D.謚,古代帝后、貴族、大臣或其它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后世依據其生平事跡給出的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張九齡富有才華,聰敏致遠。他七歲能寫文章,十三歲憑文章得到廣州刺史王方慶的稱贊,時貶嶺南的張說也欣賞看重他。B.張九齡指陳時弊,恪盡職守。他指出當時選部的法則弊病在于不變,建言應考核當選者的才能品德,評定等級并選擇使用。C.張九齡素有風姿,文雅友善。他用笏袋裝笏板,皇帝任用新人也以他的風采為標準;別人寫不了的詔書他起草即成;交友能始終如一。D.張九齡善于識人,先知先覺。他參與吏部選拔,能夠鑒別人才,考核公平;看到安祿山態度驕慢,便知其會反叛,建議誅殺。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飾,而刑政自清,此興衰之大端也。
(2)故事,公卿皆措笏于帶,而后乘馬。
34.答案:1.B;2.B;3.D;4.13.(1)天下之士定會刻意進修自守,刑政自然清正,這是有關國家興衰的大事。(2)按照以往的習慣,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帶里,然后騎馬。解析:1.意思為“宰相是代替天來治理天下的,有了當宰相的人才后,才能任職,不能用它來獎賞功勞。難道說國家的敗亡,不是由官員的不稱職和奸邪所致的嗎?”2.“農部”應為“戶部”。3.“建議誅殺”是安祿山討伐奚及契丹失敗時候的事。4.參考譯文: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七歲時就會寫文章。十三歲時帶著他寫的字去謁見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看了感嘆說“:這孩子前程不可***?!碑敃r張說貶謫嶺南,見到他后對他極好。后來考中進士,調任校書郎。升為左拾遺。后來玄宗即位,張九齡上疏說:“臣認為選部的法則,其弊病在于不變。如今若在刺史、縣令中詳細核查,在管內每年當選者,另考核其才能品德,可入等級的,送到臺里再加選擇,以所用人的多少來評定州縣的好壞,那州縣就會慎重對待所薦舉的人??扇喂俚娜瞬哦嗔?吏部也可順利完成任務,不會有那么多的庸人了。所以說,用人不可以不排列其才能的高下。才能分出了等級,就不會盲目用人,那天下之士定會刻意進修自守,刑政自然清正,這是有關國家興衰的大事?!辈痪谜{任為左補闕。張九齡頗能鑒別人才,吏部考試時,張九齡常與右拾遺趙冬曦一同參與評定,當時稱他們考核為“詳平”。當初,張說主管集賢院,曾推薦張九齡可任顧問。張說死,天子想起張說說的話,召張九齡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主管集賢院的工作。那時要賜渤海詔書,而能寫這樣詔書的人找不到,于是召張九齡起草,渤海之事也就辦成了。升張九齡為工部侍郎,管理草擬制誥事。張九齡因文雅而受到皇帝的賞識。那時范陽節度使張守皀因斬殺可突干有功,皇帝打算任張守皀為侍中。張九齡勸諫:“宰相是代替天來治理天下的,有了當宰相的人才后,才能任職,不能用它來獎賞功勞。難道說國家的敗亡,不是由官員的不稱職和奸邪所致的嗎?”此議就作罷。張九齡一向體弱,但很有風姿。以往的習慣,公卿都把笏插在衣帶里,然后騎馬。張九齡則常讓別人代他拿著,特制一個笏袋。以后,朝臣們的笏也都裝在笏袋里了。以后皇帝每用一新人,都要問:“他的風度能與九齡相比嗎?”張九齡與嚴挺之、袁仁敬、梁升卿、盧怡等人友善。世人都稱道他們的交往能始終如一。到他任相位時,能不避權貴而直言,保持大臣的節度。張九齡有所議論時,必認真剖析得失。安祿山最初以范陽偏校的身份入朝奏事,態度頗驕慢。張九齡對裴光庭說:“將來擾亂幽州的,必定是這個胡兒?!奔爸劣懛マ杉捌醯な?張守王圭把安祿山執送京師。張九齡在文件上批道:“過去穰苴出師,斬殺誤期的莊賈,孫武訓練士兵,斬殺不聽令的宮嬪。張守王圭行令軍中,安祿山不宜免死?!被实鄄煌?竟赦了安祿山。皇帝后來避難到蜀,思念到張九齡的忠心,為之落淚。病死,終年六十八歲。追贈荊州大都督,賜謚為“文獻”。
3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舉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對,音吐鴻暢,帝為傾聽。扈蹕樂安,朱高煦出降,帝命謙口數其罪。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栗,稱萬死。帝大悅。出按江西,雪冤囚數百。疏奏陜西諸處官校為民害,詔遣御史捕之。帝知謙可大任,會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省巡撫,乃手書謙名授吏部,超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輒上聞河南近河處,時有沖決。謙令厚筑堤障,計里置亭,亭有長,責以督率修繕。大同孤懸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別設御史治之。盡奪鎮將私墾田為官屯,以資邊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盜皆避匿。在官九年,遷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也先深入,視京城可旦夕下。謙令石亨設伏空舍,遣數騎誘敵。敵以萬騎來薄,副總兵范廣發火器,伏起齊擊之。也先弟享羅、平章卯那孩中炮死。相持五日,也先邀請既不應,戰又不利,知終弗可得志,又聞勤王師且至,恐斷其歸路,遂擁上皇由良鄉西去。論功,加謙少保,總督軍務。謙曰:“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敢邀功賞哉!”固辭,不允。謙性故剛,視諸選耎①大臣、勛舊貴戚,意頗輕之,憤者益眾。又始終不主和議,雖上皇實以是得還,不快也。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與曹吉祥、徐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誣謙等與黃竑構邪議,更立東宮。丁亥棄謙市,籍其家。千戶白琦又請榜其罪,鏤板示天下。一時希旨取寵者,率以謙為口實。及籍沒,家無余資,獨正室
?鑰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都督同知陳逵感謙忠義,收遺骸殯之。逾年,歸葬杭州。
(節選自《明史·于謙傳》)
【注】①耎(ruǎn)“軟弱。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輒上聞/
B.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輒上聞/
C.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輒上聞/
D.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輒上聞/
2.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
B.超遷,遷是指古代調動官職,超遷是指超越一般的升遷過程,職位得到連續升遷。
C.勤王,指盡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統治受到威脅而動搖時,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D.蟒衣,明代創制的一種繡蟒的官服,明初只限于皇帝左右宦官及得寵親信之人所服。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于謙口才出眾,明察秋毫。在朱高煦投降一事中,他奉旨口列罪狀,最終朱高煦伏法認罪;在江西時,他昭雪冤屈的囚犯有數百人。
B.于謙正直為民,震懾一方。黃河水患,他主持修筑堤壩,設置亭長并督促加強維護;他沒收守邊將官私自開墾的田地來供給邊防用度;太行的盜賊迫于他的威望都隱匿起來。
C.于謙運籌帷幄,居功不傲。也先入侵,他命令石亨設下埋伏,派遣騎兵誘敵深入,歷時五天打敗也先;朝廷評定功績,他以邊疆不穩為由堅決推辭。
D.于謙含冤遇害,義感天地。他因石亨等人的誣陷而遇害,死之日,陰云聚集,天下人都認為他冤枉;陳逵被于謙的忠義感動,收殮他的尸體埋葬了他。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大同孤懸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別設御史治之。
(2)丁亥棄謙市,籍其家。千戶白琦又請榜其罪,鏤板示天下。
5.《明史》稱贊于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可是他最終卻含冤而死,原因何在?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
35.答案:1.D;2.B;3.C;
4.(1)大同孤立在塞外,巡行山西的官員不能按時到達,他上奏書建議另外設置御史管理它。
(2)丁亥年,殺于謙于集市,沒收他的家產。千戶白琦又請求張榜公開他的罪過,鏤刻鐵板宣示天下。
5.①性格剛直,輕視怯懦的大臣、有功勛的舊臣和皇親貴戚,遭人怨恨而被誣蔑。②于謙始終不主張和議,太上皇因此不喜歡他。
解析:1.“輕騎”是“遍歷所部”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據此排除A、B兩項。“所宜”與“興革”組成所字詞組,中間不能斷開,據此排除C項。
2.“職位得到連續升遷”錯,職位得到連續升遷指的是“累遷”,“超遷”指的是越級升遷。
3.“歷時五天打敗也先”錯,由原文“相持五日,也先邀請既不應,戰又不利,知終弗可得志,又聞勤王師且至,恐斷其歸路,遂擁上皇由良鄉西去”可知,也先考慮會談無望,作戰又不順利,救援的軍隊馬上就到了,才撤兵離去。
4.【參考譯文】
于謙,字廷益,錢塘人。考中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年,授官御史。于謙上奏對答的時候,言談博雅流暢,皇帝為之傾聽。他跟隨皇帝征伐樂安,朱高煦出城投降,皇帝命令于謙口頭列數他的罪狀。于謙言詞鄭重斬切,聲色威嚴激烈。朱高煦伏在地上發抖,說罪該萬死?;实凼指吲d。于謙出京巡按江西,昭雪冤屈的囚犯數百人。于謙上疏奏報陜西各處低級文武官吏是百姓的禍害,詔命派遣御史逮捕他們。皇帝知道于謙能夠托付大任,正值增設各部右侍郎任直省巡撫,于是親手寫上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越級升遷他任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達官所,輕裝騎馬全面視察所管轄的地方,邀請訪問父老鄉親,審察當時情況所應當創建和革除的,馬上寫好奏疏議論其事。一年共數次上書,稍有水災旱災,就上報。河南靠近黃河的地方,不時有河水沖擊而決口。于謙命令加厚修筑堤壩,按里程設置亭,每亭有亭長,責令督促統率修筑維護。大同孤立在塞外,巡行山西的官員不能按時到達,他上奏書建議另外設置御史管理它。他全部強取守邊將官私自開墾的田地作為官田屯種,用它來資助邊防用度。他的威望和惠德到處傳播,太行潛伏的盜賊都避開隱藏。于謙任官九年后,升遷為左侍郎,享受二品官俸。
當初,也先入侵,以為京城能夠在一天內攻下來。于謙命令石亨設下埋伏,騰空房舍,派遣幾名騎兵引誘敵人。敵人用一萬多騎兵來進攻,副總兵范廣發動火器,埋伏的士兵起身一齊攻擊敵人。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中炮而死。相持了五天,也先約請他們會談已經不被答應,作戰又不順利,知道最后是不能如愿的,又聽說救援國難的軍隊馬上要到了,害怕截斷他的歸路,于是挾持上皇從良鄉往西方離去。評定功績,加于謙任少保,總管軍務。于謙說:“四面邊境戰事很多,這是卿大夫的恥辱,哪里敢邀功請賞呢!”堅決推辭,皇帝不答應。于謙性格本來就剛直,看到那些怯懦的大臣、有功勛的舊臣和皇親貴戚,內心非常輕視他們,于是怨恨他的人更多。他又始終不主張和議,雖然太上皇確實是因此才得以返還,卻不喜歡他這樣。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已經迎接太上皇再次登上皇位,宣告訓諭大臣完畢,馬上捉拿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關進監獄。誣陷于謙等人和黃竑合謀奸邪,重新樹立東宮。丁亥年,殺于謙于集市,沒收他的家產。千戶白琦又請求張榜公開他的罪過,鏤刻鐵板宣示天下。當時希望取得寵信的人,大多以于謙作為話柄。到***沒收他的所有財產的時候,家里沒有多余的東西,只有正室的鎖很堅固。打開一看,是皇帝賜給他的蟒衣、劍器。他死的那天,陰云從四處合聚,天下的人都認為他冤枉。都督同知陳逵為于謙的忠義所感動,收殮他的尸體埋葬了他。第二年,歸葬在杭州。
3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田叔者,趙陘城人也。叔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趙人舉之趙相趙午,午言之趙王張敖所,趙王以為郎中。數歲,切直廉平,趙王賢之,未及遷。會陳豨反代,漢七年,高祖往誅之,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謂趙王曰:“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弊渌较嗯c謀弒上。會事發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趙午等皆自殺。是時漢下詔書:“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隨趙王敖至長安。趙王敖得出,廢為宣平侯,乃進言田叔等十余人。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孝文帝既立,召田叔問之曰:“公知天下長者乎?”叔頓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長者也?!?/p>
夫貫高等謀反,上下明詔,趙有敢隨趙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鉗,欲以身死之。匈奴冒頓新服北夷,來為邊害,孟舒知士卒罷敝,不忍出言,士爭臨城死敵,如子為父,弟為兄。復召孟舒以為云中守。后數歲,梁孝王使人殺故吳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還報。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對曰:“有之?!鄙显唬骸捌涫掳苍??”田叔曰:“上毋以梁事為也?!鄙显唬骸昂我玻俊痹唬骸敖窳和醪环D,是漢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臥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景帝大賢之,以為魯相。魯相初到,民自言相,訟王取其財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魯王聞之大慚,發中府錢,使相償之。相曰:“王自奪之,使相償之,是王為惡而相為善也。相毋與償之?!庇谑峭跄吮M償之。數年,叔以官卒。
(節選自《史記·田叔列傳》)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
B.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
C.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
D.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
2.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箕踞,坐時兩腿前伸,形如箕,文中指高祖對趙王傲慢無禮。
B.髡鉗,古代的刑罰,剃去頭發叫“髡”,用鐵圈束頸叫“鉗”。
C.孝文帝,是用謚號來稱帝王,謚號是人死后給予褒獎的稱號。
D.頓首,即叩頭,頭叩地而拜,文中指田叔對孝文帝非常尊敬。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田叔剛直清廉,素有賢能。他為人嚴苛廉潔,喜歡結交有德望的人。后經趙午舉薦,被任命為郎中,得到趙王賞識。
B.田叔忠肝義膽,無懼生死。趙王屬下刺殺高祖不成后,朝廷下令追隨趙王的人罪及三族,田叔毅然追隨趙王至長安。
C.田叔思慮縝密,體貼君心。他查清梁王有罪的事實,又給皇帝提供妥當建議,使皇帝不會陷入兩難的境地。
D.田叔智慧理政,靈活處事。他初為魯相時,為袒護魯王,懲罰了狀告魯王的百姓,使魯王主動償還百姓財物。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會事發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
(2)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還報。
5.田叔認為孟舒是長者的原因有哪些?請簡要回答。
36.答案:1.A;2.C;3.D;
4.(1)恰好事情被發覺了,漢朝下命令逮捕趙王和謀反的群臣。
(2)漢景帝召回田叔讓他到梁國審查這個案件,田叔全部了解了案情,回朝報告。
5.①朝廷下令趙國有膽敢跟隨趙王進京的罪及三族時,孟舒至死追隨趙王。②匈奴侵擾邊疆時,孟舒知道士兵疲憊,不忍心對士兵發號施令。
解析:1.“與語”意思是“跟他們談話”,語意完整,前后需要斷開;“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中“毋能出其右者”是陳述“漢廷臣”的,中間不能斷開。據此排除B、C兩項。“盡拜為郡守”中,“拜”的賓語是“郡守”,中間不能斷開,據此排除D項。
2.“謚號是人死后給予褒獎的稱號”解說錯誤,謚號有褒有貶。
3.“為袒護魯王,懲罰了狀告魯王的百姓”分析錯誤,田叔懲治告狀的百姓,是為魯王立威,同時也為了感化魯王,令其歸還百姓的錢財。
4.【參考譯文】
田叔是趙國陘城人。田叔為人嚴正清廉,潔身自好,喜歡和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趙國人把他推薦給趙相趙午,趙午又在趙王張敖那里稱道他,趙王任命他為郎中。任職幾年,他峻切剛直,清廉公平,趙王認為他賢能,卻沒有來得及升遷他。恰逢陳豨在代地謀反,漢七年(前200),高祖前去誅討陳豨,途徑趙國,趙王張敖親端食盤獻食,禮節十分恭敬,漢高祖卻傲慢地平伸開兩條腿坐著大罵他。當時趙相趙午等幾十人都為此發怒,對趙王張敖說:“您侍奉皇上禮節完備周全,現在對待您竟是如此,我們要求造反。”就私下里互相謀劃弒殺皇帝。恰好事情被發覺了,漢朝下命令逮捕趙王和謀反的群臣。于是趙午等人都自殺了。這時漢朝又下詔書說:“趙國有膽敢跟隨趙王進京的罪及三族?!敝挥忻鲜?、田叔等十多人穿著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頭發,頸上帶著刑具,假稱趙王的家奴跟隨趙王張敖到了長安。趙王張敖得以釋放出獄,被廢黜為宣平侯,就推薦稱贊田叔等十多人。皇帝全部召見他們,跟他們談話,認為朝中的大臣沒有能超過他們的,皇帝十分高興,任命他們都做了郡守或諸侯的國相。漢文帝即位后,召見田叔問他說:“先生知道誰是天下忠厚長者嗎?”田叔叩頭說:“從前的云中郡太守孟舒是個忠厚長者?!?/p>
貫高等人謀反,皇帝頒下明令詔書,趙國有敢跟隨趙王張敖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掉頭發頸帶刑具,想要為趙王效死。匈奴王冒頓剛剛征服北夷,又來邊塞為害,孟舒知道士兵疲勞困苦,不忍心說什么,士兵們爭相登城拼死作戰,像兒子為父親、弟弟為兄長打仗一樣?;实塾终倩亓嗣鲜?,讓他重新做了云中郡太守。幾年后,梁孝王派人暗殺吳國以前的丞相袁盎,漢景帝召回田叔讓他到梁國審查這個案件,田叔全部了解了案情,回朝報告。漢景帝說:“梁國有那件事嗎?”田叔回答說:“有那件事!”皇帝說:“那件事到底怎么樣?”田叔說:“皇上不要過問梁國的事了。”皇帝說:“為什么呢?”田叔說:“現在梁王如不伏法被處死,這是漢朝的刑法不能實行??;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會吃飯不香睡眠不安,這又是您的憂慮啊!”漢景帝認為他非常賢能,讓他做了魯國的丞相。田叔剛剛到任,百姓自發地向丞相上言,控訴魯王奪取財物的有一百多人。田叔抓住為首的二十個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其余的人各打手心二十,對他們發怒說:“魯王不是你們的君主嗎?怎么敢毀謗君主呢!”魯王聽說后,非常慚愧,從內庫中拿出錢來讓國相償還他們。田叔說:“君王自己奪來的,讓國相償還,這是君王做壞事而國相做好事。國相不能參與償還的事?!庇谑囚斖蹙捅M數償還給百姓。幾年后,田叔在魯國相國的任上去世。
3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質奏普為軍事判官。太祖嘗與語,奇之。時獲盜百余,當棄市,普疑有無辜者,啟太祖訊鞫之,獲全活者眾。太祖領同州節度,辟為推官。及受禪,以佐命功,授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五年春,加右仆射、昭文館大學士。俄丁內艱,詔起復視事。遂勸帝遣使分詣諸道,征丁壯籍名送京師,以備守衛;諸州置通判,使主錢谷。由是兵甲精銳,府為充實。普為政頗專,廷臣多忌之。時官禁私販秦、隴大木,普嘗遣親吏詣市屋材,聯巨筏至京師治第,吏因之竊貨大木,冒稱普市貨鬻都下。權三司使趙玭廉得之以聞。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將下制逐普,賴王溥奏解之。開寶八年,出為武勝軍節度、檢校太尉兼侍中。帝作詩以餞之,普奉而泣曰:“下賜臣詩,當刻石,與臣朽骨同葬泉下。”帝為之動容。翌日,謂宰相曰:“普有功國家朕昔與游今齒發衰矣不容煩以樞務擇善地處之因詩什以導意普感激泣下朕亦為之墮淚”時樞密副使趙昌言與胡旦等厚善。會旦令翟馬周上封事,排毀時政,普深嫉之,奏流馬周,黜昌言等。鄭州團練使侯莫陳利用驕肆僭侈,大為不法,普廉得之,盡以條奏,利用坐流商州,普固請誅之。淳化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留守通判劉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馳傳撫問,三上表乞骸骨。拜太師,封魏國公,給宰相奉料,令養疾,俟損日(注)赴闕,仍遣其弟赍詔書賜之。七月卒,年七十一。
(節選自《宋史·趙普傳》)
(注)損日:病情減輕的時候。損,疾損,病情減輕。
1.下列加粗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啟太祖訊鞫之鞫:審問。B.冒稱普市貨鬻都下鬻:賣,出售。C.權三司使趙玭廉得之以聞廉:察考,訪查。D.利用坐流商州坐:因為。2.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普有功國家/朕昔與游/今齒發衰矣/不容煩以樞務/擇善地處之/因詩什以導意/普感激泣下/朕亦為之墮淚/B.普有功國家/朕昔與游/今齒發衰矣/不容煩/以樞務擇善地處之/因詩什以導/意普感激泣下/朕亦為之墮淚/C.普有功國家/朕昔與游/今齒發衰矣/不容煩以樞務/擇善地處之/因詩什以導/意普感激泣下/朕亦為之墮淚/D.普有功國家/朕昔與游/今齒發衰矣/不容煩/以樞務擇善地處之/因詩什以導意/普感激泣下/朕亦為之墮淚/3.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受禪是我國上古時期推舉部落首領的一種方式,也指王朝更迭時新皇帝承受舊帝讓給的帝位。B.丁內艱是我國古代的喪制名,也稱丁母憂。凡兒子遭母喪或承重孫遭祖母喪,均稱丁內艱。C.致政指官吏將執政的權柄歸還給君主,即辭官退休,類似名稱還有致事、致仕、乞骸骨等。D.太師,與太傅、太尉合稱"三師"或"三公",是作為最高榮典以示恩寵,并無實職。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趙普頗受重用。宋太祖攻克滁州時,趙普被保奏為軍事判官;太祖兼任同州節度使,他被征召為推官;后又被太祖授予右諫議大夫等職務。B.趙普精于吏治。他在右仆射、昭文館大學士任上時,曾勸諫宋太祖派遣使者到各路征調丁壯守衛京城,并在各州設置通判主管錢糧,收效顯著。C.趙普因事遭斥。官府禁止私販秦隴兩地木材,普卻派親信購買木材運到京城蓋房,并趁機販賣木材,皇帝聽后大怒,趙普險遭貶黜。D.趙普嫉惡剛直。胡旦讓翟馬周上密奏誹謗時政,趙普上奏流放翟馬周,貶黜趙昌言等;趙普將侯莫陳利用的違法活動逐條上奏,使他獲罪。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和課本中的重要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給宰相奉料,令養疾,俟損日赴闕,仍遣其弟赍詔書賜之。(2)汝為人臣子,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蘇武傳》)
37.答案:1.D;2.A;3.D;4.C;5.(1)供給宰相的俸祿,讓他養病,等到病情減輕的時候再來朝廷,還派遣他的弟弟攜帶詔書賞賜他。(2)你本是漢朝的大臣,不顧恩德,背叛主上、背離雙親,在異族那里投降做奴隸,我要見你做什么?;解析:1.D項,句意為:利用因犯罪流放商州。此處“坐”意思是“因犯罪”。2.本題中劃線句的意思是“趙普對國家有功,朕先前與他同游,現在牙齒頭發都衰落了,不能用樞務政事煩擾他,選擇善地來安置他,因此作詩篇來表達我的本意。趙普感激得哭泣流涕,朕也為之淚下”?!安蝗轃┮詷袆铡敝?“以樞務”是狀語后置,之間不斷開,排除BD;“普感激泣下”中,“普”人名,作主語,放在句首,之前斷開,排除BC。3.D項,“太師,與太傅、太尉合稱‘三師’或‘三公’”錯誤,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4.C項,“并趁機販賣木材”錯誤,原文是說趙普的下屬官吏偷賣木材,而非趙普。故選C。5.參考譯文:
趙普,字則平,是幽州薊縣人。太祖攻克滁州,宰相范質保奏趙普為軍事判官。宋太祖曾與他交談,認為他與眾不同。當時捉獲強盜百余人,應當棄市,趙普懷疑有無辜的人,報告宋太祖審訊他們,得以保全存活的很多。太祖兼任同州節度使,征召為推官。(太祖)接受禪讓時,因輔佐立宋太祖之功,授右諫議大夫,擔任樞密直學士。五年春季,(朝廷給趙普)加封官職右仆射、昭文館大學士。不久他因母親去世居家服喪,服喪未滿詔令復職處理政事。于是他勸說皇帝派遣使者分別到各路去,召集丁壯***姓名送到京師,以備守衛;各州設置通判,主管錢糧。從此軍隊精銳,府庫充實。趙普處理政務相當專斷,朝廷大臣多忌恨他。當時官府禁止私人販賣秦、隴兩地木材,趙普曾派遣親信官吏去買造府第的木材,聯成大木筏運到京城修建住宅,官吏趁著這個機會偷賣木材,假稱趙普買來到都城出賣。代理三司使趙玭查到此事報告皇上。太祖大怒,催促百官上朝列班,將要發下詔書貶退趙普,幸而王溥上奏解救了他。開寶八年,出朝為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皇帝作詩為他餞行,趙普捧著詩流淚說:“陛下賜臣的詩,應當刻在石碑上,與臣的朽骨一同葬入地下?!被实蹫榇撕芨袆印5诙?對宰相說:“趙普對國家有功,我過去與他交往,現在年紀老了,不能再用大事來煩勞,選擇好的地方安置他,以詩來表達心意。趙普感激流淚,我也為此落下眼淚?!碑敃r樞密使趙昌言和胡旦等人交情深厚。胡旦讓翟馬周上密封奏章,毀謗時政,趙普非常憎恨他們,上奏流放翟馬周,貶黜趙昌言等。鄭州團練使侯莫陳利用驕橫奢侈,進行違法活動,趙普查訪到此事,全部條陳上奏皇上,侯莫陳利用因犯罪流放商州,趙普堅決請求處死他。淳化三年春,趙普因為年老體弱多病,命令留守通判劉昌言送呈表章請求退休,宦官騎驛馬撫慰問候,共三次上表乞求告老。后來被授為太師,封魏國公,供給宰相俸祿,讓他養病,等到病情減輕時來到朝廷,還派遣他的弟弟攜帶詔書賞賜他。七月去世,當時七十一歲。
3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于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蓖踉S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壁w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缶秦王,以相娛樂?!鼻赝跖?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碧A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p>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毕嗳缭?“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绷H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弊湎嗯c歡,為刎頸之交。
(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下列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B.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C.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D.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2.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御史,是中國古代執掌監察官員的一種泛稱。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下屬皆置"史",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約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續到清朝。B.我國古代授予官職叫"拜",調動官職叫"遷""轉"。"遷"一般指提升調用,"遷謫""左遷"常指升職。C.右,周、秦、漢時,我國以"右"為尊。從東漢至隋唐、兩宋,我國又逐漸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舊制,規定以右為尊,當時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又改以左為尊。此制為明、清兩代沿用了五百多年。D.列傳,中國紀傳體史書的體裁之一。司馬遷撰《史記》時首創,為以后歷代紀傳體史書所沿用。它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是記載歷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種題材。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廉頗雖然有心胸狹隘的特點,但當他聽到藺相如的言論后,能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他的負荊請罪也表現了他的愛國思想。B.本文以敘述為主,卻"于序事中寓論斷",這和《屈原列傳》的寫法非常相似。作者通過精心選材,恰當裁切,表現了人物的鮮明個性,表達了作者對藺相如和廉頗的贊美。C.文中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如藺相如對敵和對廉頗態度的對比,廉頗對藺相如前后態度的對比,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秦王的色厲內荏的對比等。D.作者在矛盾斗爭中刻畫人物。以對秦斗爭為主線,以廉、藺矛盾的沖突和解決為中心,把他們放在秦趙斗爭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表現鮮明的人物形象。
4.把下列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2)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根據選文內容,概括藺相如形象特點。
38.答案:1.D;2.B;3.B;4.(1)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2)我之所以這樣忍讓,就是將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而將個人的私怨擱在后面罷了!”;5.在“澠池之會”中,表現出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在“廉藺交歡”中,表現藺相如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或明大義識大體)、寬厚待人的品質。解析:參考譯文:
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想在西河外的澠池與趙王進行一次友好會見。趙王害怕秦國,打算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既軟弱又膽小。”趙王于是前去赴會,藺相如隨行。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訣別說:“大王此行,估計路程和會談結束,再加上返回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的妄想?!壁w王答應了,便去澠池與秦王會見。秦王飲到酒興正濃時,說:“我私下里聽說趙王愛好音樂,請您奏瑟一曲!”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一起飲酒,令趙王彈瑟。”藺相如上前說:“趙王私下里聽說秦王擅長秦地土樂,請讓我給秦王捧上盆,來相互為樂。”秦王發怒,不答應。這時藺相如向前進獻瓦缻,并跪下請秦王演奏。秦王不肯擊缻,藺相如說:“在這五步之內,如果我自殺,脖頸里的血可以濺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從們想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睜圓雙眼大聲斥罵他們,侍從們都嚇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興,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頭來招呼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國的大臣們說:“請你們用趙國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獻禮?!碧A相如也說:“請你們用秦國的咸陽向趙王獻禮?!敝钡骄蒲缃Y束,秦王始終也未能壓倒趙王。趙國也部署了大批軍隊來防備秦國,因而秦國也不敢輕舉妄動。
澠池會結束以后回到趙國,由于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說:“作為趙國的將軍,我有攻戰城池作戰曠野的大功勞,而藺相如只不過靠能說會道立了點功,可是他的地位卻在我之上,況且藺相如本來就出身卑賤,我感到羞恥,無法容忍在他的下面?!辈⑶覔P言說:“我遇見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碧A相如聽到這話后,不愿意和廉頗相會。每到上朝時,藺相如常常聲稱有病,不愿和廉頗去爭位次的先后。沒過多久,藺相如外出,遠遠看到廉頗,藺相如就掉轉車子回避。于是藺相如的門客就一起來向藺相如***說:“我們之所以離開親人來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節義呀。如今您與廉頗官位相同,廉頗傳出壞話,而您卻害怕躲避著他,膽怯得也太過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我們這些人沒有出息,請讓我們辭去吧!”藺相如堅決地挽留他們,說:“諸位認為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眾人都說:“廉將軍比不上秦王?!碧A相如說:“以秦王的威勢,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藺相如雖然無能,難道會害怕廉將軍嗎!但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就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呀。如今我們倆相斗,就如同兩猛虎爭斗一般,勢必不能同時生存。我之所以這樣忍讓,就是將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而將個人的私怨擱在后面罷了!”廉頗聽說了這些話,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鞭,由賓客引領,來到藺相如的門前請罪,他說:“我這個粗野卑賤的人,想不到將軍的胸懷如此寬大啊!”二人終于相互交歡和好,成了生死與共的好友。
3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鬃訉⑼荻Y,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鬃佑糜诔?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鬃又v誦弦歌不衰。
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笨鬃釉?“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貢入見??鬃釉?“賜,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子貢出,顏回入見。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p>
(節選自《史記?孔子世家》)
注釋:“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意為: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卻沿著曠野而行。孔子用以形容他與弟子被圍于野的困境。
1.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B.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C.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D.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2.下列對文中加粗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諸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B.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為山名,“仲”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C.《詩》即《詩經》,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三百首詩,又稱“詩三百”。D.宰,原指貴族的管家,后也作縣令別名,如“家君作宰”,本文為第一種含義。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為人正直,不畏危難。他因批評陳國和蔡國國君的問題,在陳蔡之間遭遇兩國的圍攻,斷絕糧食,但依然堅持教學。B.子路面對困境,主張反省。他認為孔子的學說得不到當權者的信任,有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德行不夠,應該加以改進。C.子貢面對困境,主張妥協。他認為孔子的學說雖然確實非常偉大,但為了便于讓天下人接受,應該適當降低一些要求。D.顏回面對困境,信念堅定。他認為即使不被接受,孔子也還是應該堅持自己的正道,不被接受,更能顯出君子的品格。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
(2)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
39.答案:1.A;2.B;3.A;4.(1)如今的楚國,是個大國,卻來聘請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國被重用,那么我們陳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們就危險了。(聘,征聘,聘請;用于楚,被楚國任用;用事,掌權)
(2)雖然是這樣,老師還是要推行自己的學說,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值得擔心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顯出君子的本色!(雖然,雖然是這樣;不容,不被接納;病,憂慮,擔心);解析:1.原文斷句為: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根據主語一致原則,可以先排除C、D,再根據上提示,“賜”與下文單獨斷開。2.“仲”在這里指孔子在兄弟中的排行。3.孔子遭遇陳蔡兩國圍攻的原因是他過于賢能,威脅到了兩國掌權大夫的利益。4.參考譯文:
孔子遷居到蔡國三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救援陳國,軍隊駐扎在城父。聽說孔子住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上,楚國便派人去聘請孔子??鬃诱巴菀娊邮芷付Y,陳國、蔡國的大夫商議說:“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賢人,他所指責諷刺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如今長久地停留在我們陳國和蔡國之間,大夫們的施政措施、所做所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如今的楚國,是個大國,卻來聘請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國被重用,那么我們陳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們就危險了?!庇谑撬麄冸p方就派了一些服勞役的人把孔子圍困在野外??鬃雍退牡茏訜o法行動,糧食也斷絕了。跟從的弟子餓病了,站都站不起來??鬃訁s還在不停地給大家講學,朗誦詩歌、歌唱、彈琴。子路很生氣地來見孔子:“君子也有困窘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堅節操不動搖,小人遇到困窘就會不加節制,什么過火的事情都做得出來?!?/p>
這時子貢的臉色也變了??鬃诱f:“賜啊,你認為我是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的。難道不對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種基本原則貫穿于全部學說之中的?!?/p>
孔子知道弟子們心中不高興。便叫來子路問道:“《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排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的學說有什么不對嗎?我們為什么會落到這種地步呢?”子路說:“大概是我們的德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們;想必是我們的智謀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放我們通行?!笨鬃诱f:“有這樣的話嗎?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里還會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呢?假使有智謀的人就能暢行無阻,哪里會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退出,子貢進來見孔子。孔子對子貢說:“賜啊,《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徘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的學說有有什么不對嗎?我們為什么落到這種地步呢?”子貢說:“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老師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說:“賜啊,好的農夫雖然善于耕種,但他卻不一定有好的收獲;好的工匠雖然有精巧的手藝,但他卻未必能使人們都稱心如意。有修養的人能修明自己的學說,用法度來規范國家,用道統來治理臣民,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F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學說,反而追求茍合取容。賜啊,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p>
子貢出去之后,顏回進來見孔子??鬃诱f:“回啊,《詩經》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徘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的學說有什么不對嗎?我們為什么落到這種地步呢?”顏回說:“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雖然是這樣,老師還是要推行自己的學說,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可擔心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顯出君子的本色!一個人不研修自己的學說,那才是自己的恥辱。至于已下大力研修的學說不被人所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了。不被天下接又有什么關系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顯出君子的本色!”孔子聽了欣慰地笑著說:“是這樣的啊,姓顏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錢財,我愿意給你做管家?!?/p>
4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張欽,字敬之,順天通州人。正德六年進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視居庸諸關。十二年七月,帝(明武宗)聽江彬言,將出關幸宣府。欽上疏諫曰:“臣聞明主不惡切直之言以納忠,烈士不憚死亡之誅以極諫。比者,人言紛紛,謂車駕欲度居庸,遠游邊塞。臣度陛下非漫游,蓋欲親征北寇也。不知北寇猖獗,但可遣將徂征,豈宜親勞萬乘?且匹夫猶不自輕,陛下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蹈不測之險。陛下不虞禍變,欲縱轡長驅,觀兵絕塞,臣竊危已。”已,朝臣切諫皆不納。復疏,疏入,不報。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傳報出關甚急。欽命指揮孫璽閉關,納門鑰藏之。分守中官劉嵩欲詣昌平朝謁,欽止之曰:“車駕將出關,是我與君今日死生之會也。關不開,車駕不得出,違天子命,當死。關開,車駕得出,天下事不可知。萬一有變,我與君亦死。寧坐不開關死,死且不朽?!睔J因負敕印手劍坐關門下曰:“敢言開關者,斬?!币共萃阍?“臣聞天子將有親征之事必先期下詔廷臣集議其行也六軍翼衛百官扈從而后有車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聞,輒云‘車駕即日過關’,此必有假陛下名出邊勾賊者。臣請捕其人,明正典刑,不然萬死不奉詔?!弊辔催_,使者復來。欽拔劍叱之曰:“此詐也?!笔拐邞侄?為帝言“張御史幾殺臣”。帝大怒,顧朱寧:“為我趣捕殺御史?!睍簝Α⑹Y冕等追至沙河,請帝歸京師。帝徘徊未決,而欽疏亦至,廷臣又多諫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還,意怏怏未已。又二十余日,欽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徳勝門出,夜宿民舍,遂疾馳出關,數問“御史安在”。欽聞,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諫,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關,禁毋得出一人。欽感憤,西望痛哭。于是京師盛傳“張御史閉關三疏”云。明年,帝從宣府還。至關,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歸矣?!比灰嗖恢镆?。世宗嗣位,出為漢中知府,累官太仆卿。
(節選自《明史·張欽傳》)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臣聞天子將有親征之事/必先期下詔/廷臣集議其行也/六軍翼衛/百官扈從而后/有車馬之音/羽旄之美/B.臣聞天子將有親征之事/必先期下詔/′廷臣集議其行也/六軍翼衛/百官扈從而后有車馬之音/羽旄之美/C.臣聞天子將有親征之事/必先期下詔廷臣集議/其行也/六軍翼衛′百官扈從/而后有車馬之音/羽旄之美/D.臣聞天子將有親征之事/必先期下詔廷臣集議/其行也/六軍翼衛/百官扈從而后/有車馬之音/羽旄之美/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御史,在明代是執掌監察的官員,奉命外出巡視關防的御史稱為巡關御史。B.幸,古代一般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或者得到封建帝王的寵愛,文中指前者。C.敕印,指敕符、印信,是古時朝廷用以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等的憑證。D.微服,古代專指封建帝王為避人注目和隱匿身份,改換服裝出行或私訪。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張欽擔任重要職務。他進士出身,曾任御史,負責巡視長城居庸關一帶的防務,官至太仆卿。B.張欽力阻皇帝出關。他違抗君命,命人關閉關門,藏起鑰匙,親自持劍坐在城關下禁止打開關門。C.張欽始終堅守職責。因為他不肯妥協,皇帝出關門時多次詢問“御史安在”,足見皇帝對他的惱怒。D.張欽為官忠心可鑒。他的三次忠諫在京城廣泛流傳,皇帝從宣府回來沒有治罪他,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忠心。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臣聞明主不惡切直之言以納忠,烈士不憚死亡之誅以極諫。(2)陛下不虞禍變,欲縱轡長驅,觀兵絕塞,臣竊危已。5.張欽智勇兼備,請簡要說明他“智”的具體表現。
40.答案:1.C;2.D;3.C;4.(1)我聽說圣明的君王不厭棄懇切率直的進言來接納忠臣,有節氣壯志的人不懼死亡的責罰來極力勸諫。(2)皇上您不考慮禍患事變,想放開馬韁長直入,在極遠的邊塞顯示兵力,我私下里認為這是危險的。5.①關上城門的同時將鑰匙藏起來。②以皇帝出行應有的威儀為借口勸阻其出關。假戲真做,呵斥使者使詐。解析:1.臣聞天子將有親征之事,必先期下詔廷臣集議,其行也,六軍翼衛,百官扈而后有車馬之音,羽旄之美。2.也可指有權勢或有身份者。3.“皇帝對他的惱怒”錯。4.參考譯文:
張欽,字敬之,是順天府通州人。正德六年中選士,從行人升職到御史,巡察居庸關一帶的城關。正德十二年七月,明武宗聽信江彬的進言,打算出居庸關去宣府,張欽上書勸諫聽說圣明的君王不厭棄懇切率直的進言來接納忠臣,有節氣壯志的人畏懼死亡的責罰來極力勸諫。近來,人們議論紛紛,說皇上想度過居庸美,到遠方的邊蹇游歷。我猜測陛下不是隨意游玩,而是想親自征討北方的賊寇。不知道北方賊寇猖鱖只可以派遣將領前往征討,鄢能陛下親自帶軍征討?況且一般人尚且不會看輕自己,陛下怎能憑借擔負宗廟囯家重任之身奔赴到不能預測鳳險的地方?;噬夏豢紤]禍患事變想放開馬韁長驅直入,在極遠的邊蹇顯示兵力,我私下里認為這是危險的?!焙髞?朝中大臣的懇切勸諫都未被采納。張欽又上書,秦議呈報后,沒有回應。八月初一,皇帝私訪到昌平,迺報出關的命令非常緊急。張欽命令指揮宮孫璽緊閉關門,收取了美門的鑰匙藏起來。分守宦官劉嵩想到昌平去覲見,張欽阻止他說;“皇上將要出關,今天是我和你的生死之時。關門不開,皇上不能出去,違抗皇上命令,當被處死。如果打開關門,讓皇上出關,國家的事情就不可預料了。萬一情勢有變化,我和你也會被處死。寧可因不開關獲死罪,死了也會不朽?!睆垰J于是背負著敕符印信,手中持劍坐在城美門下說:
敢說打開美門的人,殺之?!碑斠箶M寫奏幸說;“我聽說天子如有親自率兵征戰的事情,一定會先約定時間下詔書讓朝中大臣們集中商議,皇上出發,有禁軍護衛,百官跟從后面有喧嘩的車馬和華麗的儀仗?,F在安靜的聽不兒一點聲音,而總是說‘皇上的車馬當日要過美門’,這肯定是假借陛下的名義出關眼外敵勾結。我請求捉住這個人,依照法律公開處置,不這樣的話被處死也不接受皇上的命令?!弊嗾逻€沒送到,皇帝派來的使者又來了。張飲拔劍呵斥他說:“這是使詐?!笔拐吆ε露祷厝?對皇帝說“張御史差點殺了我”?;实鄞笈?回頭對朱寧說:“替我快去逮捕殺張御史?!闭昧簝?、蔣冕等人追到沙河,懇請皇帝返回京城?;实郦q豫未決,張欽的奏章也到了,朝中大臣又紛紛進諫,皇帝不得已就從昌平回來了,心中一直悶悶不樂。又過了二十多天,張欽巡視白羊口?;实鄹膿Q衣服隱藏身份從德勝門出來,晚上住宿在民家房舍,于是快速奔馳出美門多次詢問“張御史在哪里”。張欽聽說后,追趕他,已經來不及了。想再次上書勸諫,而皇派宦官谷大用把守關門,禁止任何人出關。張欽有所感觸而澈憤,釃向西而痛哭于是京城廣泛傳播“張御史閉關三疏”的事。第二年,皇帝從宣府回來。到了關門,笑肴說:“先前張御史阻止我出關,我現在已經回來了?!钡矝]有治罪他。明世宗魑承君位后,張欽離開京城到漢中做知府,積功升至太仆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