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程婷
【編者按】
北京冬奧會的腳步正逐步臨近,我們的冬奧場館也已蓄勢待發。
對于冬奧會場館的建設工作,***總書記曾深刻指出:“要突出科技、智慧、綠色、節儉、特色,注重運用先進科技手段,嚴格落實節能環保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和文物古跡,展示中國風格。”而可持續發展的申奧理念和“反復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國方案”也令世界矚目。
值此之際,澎湃新聞記者將帶領大家現場深度體驗“冰絲帶”、“雪如意”“冰立方”等奧運地標,全面了解冬奧會場館。
海報設計:白浪
北京的天越來越冷,離北京冬奧會開幕的日子也越來越近。53歲的首都體育館,外觀上經過“修舊如舊”的改造,保持了其莊重大氣的特點;內部則經過多項技術更新以及多次的測試、檢驗,整體已經具備辦賽條件。
作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的比賽場館,首都體育館將通過采用最新的聲光電技術,打造“最美的冰”來迎接冬奧會、迎接冬奧健兒。
首都體育館改造完后的外景。澎湃新聞記者程婷攝
老場館的新身份
首都體育館建成于1968年,運行至今已有53年的歷史,并入選了《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錄》,見證了中國體育壯大和北京發展變遷。同時,它也是北京功能最多、適用范圍最廣的體育館之一。
繼2008年作為北京夏季奧運會排球比賽場館之后,這座老場館再度轉換身份,將承擔北京2022年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兩項比賽任務,并將產生14枚金牌。
首都體育館。組委會圖
11月24日,澎湃新聞記者實地走訪看到,首都體育館整體顏色還是秉承傳統的淡黃***調,并已裝飾有很多冬奧會元素,遠遠望去,賞心悅目。
據北京市重大項目辦城區場館建設處處長黃暉介紹,首都體育館改擴建工程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大量利用2008年奧運會場館的又一次生動實踐。
首都體育館內景。組委會圖
通過改造與新建,首都體育館已成為目前國內集比賽、訓練、科研于一體的冰上運動園區。整個園區總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個部分。
南園區包括承擔比賽任務的首都體育館改造、訓練任務的首體綜合館改造、運動員公寓改造和新建冬奧賽事中心四個項目,北園區包括首都滑冰館改擴建和新建綜合訓練館兩個項目。
改造后的園區共計5塊冰面,將為我國提升冰上運動競技水平、推動三億人上冰雪起到積極的作用。
首都體育館內景。組委會圖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首都體育館此次改造,秉承“傳承保護、立足賽后、確保賽時、綠色科技”的改造策略,外觀從傳承保護出發沒有大的變化,依然保留著首都體育館作為區域標志性建筑的風采。
體育館南側觀眾區的主入口及北側貴賓接待入口的臺階,曾見證了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誼賽及2008年夏季奧運會,對于首都體育館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因此在此次改造中進行了原樣保留。
組委會圖
首都體育館內部增加了制冰功能,建設有一塊31m×61m的多功能轉換標準冰場,可滿足賽時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比賽需求。
同時,還改造了除濕、送風系統,及看臺座椅等,座椅采取并列式排布,調整了腿部空間與座椅間距,保障場館賽時競賽環境,使現場觀眾觀賽體驗更為舒適。
短道速滑北京站比賽。組委會圖
最美的冰、綠色的冰
此次改造,首都體育館采用了最新的聲光電技術,竭力打造“最美的冰”;采用世界最先進、最環保的制冰技術,打造“綠色的冰”。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通過在場館頂部懸掛36塊37平米的網格膜,從而在場館的頂部形成一個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
絢麗的燈光效果。組委會圖
同時,在場地四角分別布設激光投影儀,將絢麗的燈光與優美的畫面投影至場館頂部的屏幕,當運動員在冰面上盡情舞動時,仿佛置身冰雪世界的夢境一般。
此外,首都體育館冰面采用了二氧化碳制冰的方式,這項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環保的制冰技術,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度以內,熱能回收率高。這種制冷相比較傳統方式效能提升30%,而且制冷非常均勻,不會出現各個部位溫度不一樣的情況。
組委會圖
首都體育館還可對制冷過程中產生的余熱進行回收利用,每年可以節省100多萬度電,極大地提升了場館的綠色屬性。
首體園區共有4塊冰面采用了二氧化碳制冰技術,成為目前世界上二氧化碳制冷冰面最集中的區域。
組委會圖
首都體育館場館群運行團隊主任丁東表示,“最美的冰”不單單指冰和燈光,也指人——“將在此舉行的最高水平的花樣滑冰比賽,其參賽運動員和他們的表演也可謂是最美的。這些美的融合與疊加,將共同展現北京冬奧會之美。”
此外,“最美的冰”不但可以在冬奧會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賽時營造夢幻的競賽體驗,也為賽后吸引群眾性冰雪運動體驗提供沉浸式運動氛圍和觀眾視覺引導。
現場工作人員。組委會圖
智慧防疫設備集體上陣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首都體育館的各項防疫措施也非常到位。防疫設備科技感滿滿,智慧防疫生態頗具看點。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首都體育館智慧場館運營中心部署有724個智慧感知終端,配發智能防疫標簽卡547套,可實現人員動線監測,近距離接觸者排查等功能。
趙成芳在向記者介紹數字哨點。澎湃新聞記者程婷攝
同時,平臺依托自主研發的空間計算操作系統利用場內感知網絡將比賽場館轉化成可計算、可編程的數字場景,對人員的安全社交距離進行實時計算分析,并建立智慧防疫生態,用高科技能力為賽事保駕護航。
同時,首都體育館還部署有2臺億級像素陣列像感器光場相機,進行場內高清攝像、人臉識別。
全場景、超視距、超高清無盲區覆蓋拍攝可輸出高達1.5億有效像素的超高清實時影像,可實現200米內人臉檢測及相應目標軌跡追蹤等功能,用于賽場人員防疫管控預警,重點人員軌跡回溯追蹤等功能。
首都體育館內的防疫設備。澎湃新聞記者程婷攝
此外,首都體育館將通過6臺公共空間氣溶膠樣本采集檢測設備、1套檢測系統,實現氣溶膠新冠病毒采樣檢測。
利用生物氣溶膠采樣器可以將空氣中新冠病毒顆粒采集至檢測芯片,由核酸分析儀自動進行核酸提取、擴增檢測、出具檢測報告,快速實現“樣品入-結果出”式(采集、檢測時間分別約20-30分鐘)的新冠病毒高靈敏檢測。
據首都體育館場館群運行團隊醫療防疫副主任趙成芳介紹,每位冬奧會工作人員都有防疫卡和防疫碼。
工作人員在首都體育館出入口的數字哨點刷防疫碼后,工作人員的健康監測、核酸檢測、疫苗接種、健康寶、行程碼相關情況都能立馬呈現出來,在滿足防疫要求的同時保證人員能夠快速順暢通行。
責任編輯: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