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任鴻)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認識地震才能沉著應對。
可能有人會覺得學習地震知識那是專家的事。不一定,今天要介紹的兩組地震詞匯,都值得學習了解。
【震級和烈度】
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有大有小,大到可以使得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小到人體感受不到,只有靈敏的儀器才能捕捉和記錄。用什么計量單位和等級來區分地震的大小呢?通常新聞稿件中對地震大小的描述用的是震級,即用地震所釋放出的能量來表示地震的大小。震級越高,表明震源釋放出的能量越大。
地震按震級大小可以分為:
1.弱震:震級小于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2.有感地震:震級大于或等于3級、小于或等于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3.中強震,震級大于4.5級、小于6級。屬于可造成損壞或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4.強震,震級大于或等于6級。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實事上,地球上的有感地震,僅占地震總數的1%,中強震、強震就更少了。不同震級的地震能量差別是很大的,震級每大一級地震能量就大10的1.5次方倍,約31.6倍。即,6級地震的能量是5級地震的31.6倍,7級地震約是5級地震的1000倍。
雖然震級可以表示一個地震的強度,但是同樣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壞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方造成的破壞也不一樣。相對而言,距離震中越近的地方破壞越大,距離震中越遠的地方破壞越小。為了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科學家又“***”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程度的尺度。
中國和世界上多數國家一樣,采用12級的地震烈度表進行歸納分類。
1度:無感——僅儀器能記錄到;
2度:微有感——特別敏感的人在完全靜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內少數人在靜止中有感,懸掛物輕微擺動;
4度:多有感——室內大多數人,室外少數人有感,懸掛物擺動,不穩器皿作響;
5度:驚醒——室外大多數人有感,家畜不寧,門窗作響,墻壁表面出現裂紋;
6度:驚慌——人站立不穩,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簡陋棚舍損壞,陡坎滑坡;
7度:房屋損壞——房屋輕微損壞,牌坊、煙囪損壞,地表出現裂縫及噴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壞——房屋多有損壞,少數破壞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壞——房屋大多數破壞,少數傾倒,牌坊、煙囪等崩塌,鐵軌彎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毀——房屋傾倒,道路毀壞,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撲岸;
11度:毀滅——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毀,地表產生很大變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毀壞,地形劇烈變化動植物遭毀滅。
地震烈度與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區的土質條件等有關。對震級相同的地震來說,如果震源越淺,震中距越短,則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樣,地質構造是否穩定,土壤結構是否堅實,房屋和其他構筑物是否堅固耐震,對當地的烈度高低也有著直接的關系。
那么如何區分震級和烈度呢?震級和烈度是衡量地震的兩把“尺子”。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而烈度則反映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點烈度不同。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烈度不只一個。
【預警和預報】
地震由于破壞力巨大,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地震預測仍面臨著一系列特殊的困難,這導致地震預報的發展遲緩。地震預測成為當今全球性的科學難題。
一方面地震現有的觀測***都是間接的。地震預報研究對象是發生在地下深處復雜的地質—地球物理過程,目前既看不見,也摸不著。地震一般發生在地下20~30千米處,而當今世界上最深的鉆孔只有12千米,目前人們只能依靠地面的觀測資料,對地球內部的狀況進行反演和推測。
另一方面地震難以實驗與模擬。地震是地球上規模宏大的地下巖體破裂現象,其孕育過程又跨越了幾年、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而,不但很難用經典物理學從本質上加以描述,也難以在實驗室或者野外進行模擬。強烈地震對于同一地區可能是幾十年、幾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遇到一次,對于不同地區,甚至不同時期的孕震過程,機理差異很大。所以,重復實踐進行檢驗的機會很難碰到。
不過,在地震發生瞬間,利用地震波傳導的時間差,對一定范圍地區實施地震預警,這是可以實現的。四川正在實施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該項目建成后,將能在地震后提供秒級地震預警,1-2分鐘提供地震速報,2-5分鐘提供烈度速報,10分鐘-2小時給出災情評估,并對科學服務和工程應用提供長期數據支持,為我省防震減災、快速救援和重大生命線工程緊急處置等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