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花花世界,物欲、情欲橫流,面對利益、美色的誘惑,你怎樣把持?
處世哲學奇書《菜根譚》給出的答案是“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這意思是,面對誘惑,沒有定力的,請不要靠近,就能清白。有定力的,請保持定力,則更加清白。
時移世易,時代變了,世界也變了,農耕時代,自給自足,大多數人可不近勢利紛華。商業時代,市場經濟,人口遷移,商品世界,以價值為基礎,以利潤為目的,多數人要面對勢力紛華,不能不近,那么你怎樣保持定力?
有些人天性就帶定力,我們看看,作為參照。
魯國有個人名叫柳下惠,他在做掌管刑獄的官時,因為人正直,秉公執法,所以難免招人嫉恨,曾3次遭到罷黜。于是就有人就對他說了,您既然改變不了你剛正不阿的本性,您為什么不改變一下你的環境,換個地方做官。柳下惠說:“用正直之道來侍奉人,去哪里兒能不被多次罷免呢?不用正直之道來侍奉人,又為什么一定要離開故國家園呢?你看,柳下惠說話都不改其正直天性。
聽說“坐懷不亂”這個成語相傳也跟柳下惠有關。
傳說在一個寒冬的夜晚,大雪紛飛,柳下惠在天未黑時,寄宿于一處簡陋建筑中避風雪,到夜深時,恰逢一年輕貌美女子前來避風雪。女子被風雪浸濕,在寒夜里瑟瑟發抖,兩人寒暄之后,柳下惠看到瑟瑟發抖弱女子,善心大發,唯恐美女弱弱的身子凍傷,便讓他坐在自己懷里,柳下惠解下自己的衣物,覆蓋在女子身上,為其御寒。柳下惠懷抱女子,閉目塞聽,絲紋不動,沒有任何逾越禮制的行為,柳下惠這定力……。
如果天性不帶定力,是可以通過后天獲得的,怎樣通過后天獲得,有***二?
***一:修行獲得定力,學律宗。
參考神秀的偈子。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解釋:把自己身當作菩提樹,把自己的心當作明鏡臺,時時刻刻不要忘記撣掉身上的灰塵,擦掉鏡上的灰塵,就能不使身與心染上塵世的塵埃。
美國有個叫本杰明.富蘭克林的,美國精神的象征者,頭像被印在100美元大鈔上,擁有科學家、作家、政治家、企業家等頭銜,就是通過這種修行方式,***外界誘惑從而達到完美定力,完美成功的。他的做法是,首先給自己定了13條道德準則,然后一個星期關注實踐一條,循環反復3到5年也就修成完美定力,他的13條道德準則是:
1.節制。2.沉靜。3.秩序。
4.決心。5.儉樸。6.勤勉。
7.誠意。8.公正。9.中庸。
10.清潔。11.鎮定。
12.貞潔。13.謙虛。
***二:頓悟獲得定力,學禪宗。
參考六祖惠能的偈子。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解釋:佛祖開悟不是因為外界菩提樹,
鏡子的明亮也不是因為有鏡臺,
心中本來透徹明亮,無任何雜念所住,
怎么會染上塵世的塵埃。
六祖惠能的***就是通過反思,頓悟達到內心透徹明亮,如此,心照外物,私心雜念依然會在心中生起,但不會依附,因為無依附之地,塵埃當來則來,當去則去,來去自如,從而便獲得了心靈自由的超定力。
這個具體怎么理解,舉個戒煙的例子,大部分人戒煙都是逐步減少吸煙量,找一些吃得對身體無害的東西替代,這就是上面所說的修行戒煙。
不過還有極少數人是通過頓悟戒煙。有一個富翁,煙癮很大,有一次他住在一個小山村中,在一個寒冷半夜,由于外面的狗叫聲使他從睡夢中醒來。恰逢此時他的煙癮也來了,他披好上衣,正打算吸上一根時,卻發現煙沒了,于是他立即穿好衣服,駕駛著他的小車,開向小鎮,在鎮上他一連找了三家商店,才最終買到煙,當他拿到煙走出商店,站在車旁,正準備吸時,他突然心中一振,發現,“寒冷的三更半夜,如此心急如焚的駕車來到一個小鎮上”。好像在他的一生中從來還沒有被一件事這樣控制過。于是他扔掉手中的煙,從此他再也沒有抽過一根煙。富翁的反思、頓悟,使意識徹底戰勝了煙癮的欲念,這樣,富翁遇他人抽煙,抽煙的欲念依然會生起,但煙癮的欲念不再心中依附,非以前的欲念治富翁,而是富翁治欲念,煙癮的欲念來則可以讓其去,讓其來去自如,這便是頓悟戒煙獲得定力。
國學思辨《菜根譚》原文:
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智巧機械,不知者為高,知之而不用者為尤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