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古稱金城,是“控扼沖要、道通西域”的絲路要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進程的見證地,歷史文化厚重,文物遺存豐富。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文物保護工作指示、批示精神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決策,蘭州市文物保護中心編輯《金城瑰寶》系列圖文,力圖將承載文明、見證歷史的文物更好地呈現給大家,讓文物走進大眾,讓文物“活起來”,宣傳推介蘭州文物資源,傳播文物蘊含的科學思想文化價值,傳承弘揚優秀黃河傳統文化。我們期待借此培育公眾文化內涵,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并對我市文旅深入融合和全面現代化建設有所促進。
第7期
隴上第一園:五泉山公園
五泉山公園
五泉山公園,位于蘭州城南皋蘭山北麓,由蘭州近代名儒劉爾炘先生依五泉山山形地貌水系,修葺原有破敗建筑,增修擴建一些廊亭殿宇,豐富一些古建筑文教功能,并撰題大量楹聯,配以花木池園而成。凝聚中華圣賢精神信仰,以期啟發世人覺悟。公園于1919年至1924年營建而成,為甘肅第一名園。
牌坊
現立于山前的五泉山牌坊,為舊時入山標識,是今天公園大門。“五泉山”三字為劉爾炘題,山名源于園內五眼泉水:惠泉、甘露泉、摸子泉、掬月泉、蒙泉。惠泉,位于西龍口,因泉水流量大,可以滿足附近人民飲用灌溉,惠澤農桑,取名“惠”;甘露泉,位于清虛府,因水質甘甜,“天下太平,則天降甘露”,取名“甘露”;掬月泉,位于文昌宮東,是五泉山中月亮最先照到的一眼泉水,月在泉中,伸手可掬,故稱“掬月”泉;摸子泉,位于掬月泉西,為山洞中泉水,民間習俗迷信說摸到石頭可生兒子,摸到瓦片生女子,古有摸璋生兒,摸瓦生女之說,故稱“摸子”泉;蒙泉,位于東龍口,或源于《易經》卦象“山下出泉,蒙”,或取喝此水可啟蒙之美意。
霍去病雕塑
五泉山歷史悠久。傳說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武帝時,霍去病征伐匈奴從長安經蘭州,宿營南山下,兵困馬乏,口渴難忍,霍去病憤怒地用寶劍在山坡上戳了五次,出五眼清泉。在隋唐時,蘭州縣治名為“五泉縣”,宋代則有“蘭泉縣”之稱。山上的古建筑也較古老,文獻記載最早是元代的崇慶寺(今浚源寺)和二郎廟,明清兩代屢有修建,近代民國建園至今也有百年。
山門
從牌坊門入園過霍去病雕像即是山門,建園時為入園正門,原山門匾額已毀,現門額所懸“樂到名山”牌匾為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廊柱懸掛劉爾炘撰黎泉書的楹聯“作雨還云,隨時天趣;鐘靈毓秀,他日人才”。意思是,世界風云多變,有其自然規律,希望這塊“寶地”能造就一代治國為民的英才。
“韞玉”“懷珠”題額
原山門兩側各有便門,題額“懷珠”“韞玉”(現懸掛在山門院內東西廂房),取自晉代陸機的《文賦》“水懷珠而川媚,石韞玉而山輝”。意思是說:流水濺起水珠晶瑩剔透如珍珠,讓河川顯得更加嫵媚;石頭里蘊藏著美玉,山都有了光輝。寓意,五泉山泉水山石聚有靈性,山上的“精神文化”更是“珠”“玉”,期望進出公園游山玩水之人,懷才抱器,做社會棟梁之才。
蝴蝶亭
進入山門后,迎面而立的是今人所置的孔子像,孔子像后拾階而上有亭,因形如蝴蝶,曰蝴蝶亭。劉爾炘營建時在蝴蝶亭的北面臺階下有一戲臺,題曰“高山流水”,寓意戲曲會唱,也需你會聽。在蝴蝶亭東西兩側有上山之門(已毀),東門題額曰“上下關”,楹聯“才離歌舞繁華地,便入逍遙自在天”;西門曰“仙凡界”,楹聯“進去乃游神境內,出來便到戲場中”。離開繁華的戲場,上山可暫入世外桃源,享受片刻逍遙自在,也能暫避紅塵演戲之累,出來可看戲,也就又進入人生戲場中了。
浚源寺
蝴蝶亭之后,游人順坡而上就到了佛教寺院浚源寺(舊稱崇慶寺),山門有三間大門,兩邊各有便門。中間門額有劉爾炘題“浚源寺”,兩側門額題“今日流水”“明月前身”。正門有劉爾炘題撰聯“大地河山造成樂土,滿林風月來扣禪關”(現為尹建鼎書),語言優美,也有期望,壯麗山河本是一片樂土,何須向佛求極樂世界?愿其留給滿林風月,愿天下為太平盛世。
大雄寶殿(今匾額為書法家趙樸初題)
在浚源寺山門的東邊墻壁,有今人刻有的兩個佛教語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則佛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為真現實”,與今寺中大雄寶殿懸掛的對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已了如來真實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為波羅蜜多心”內涵一致。佛教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在人心教化、心理疏通和社會和諧建設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
大雄寶殿東后門
大雄寶殿西后門
從浚源寺正門進入,第一院大殿為金剛殿,第二院大殿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東側后門,今存有劉爾炘修建時題額“必歸于儒”,對聯為“遺世任談羅漢果,匡時須入圣人門”;西側后門,劉爾炘題額“立人之道”,楹聯為“自來山水供仙佛,從此林泉有圣賢”。劉爾炘認為,儒佛兩家各有所長,各有其用,佛教出世觀,談修行和再世未來,但治現實世界,匡扶社會還得靠儒家思想;一般都是山中供奉釋家佛和道家仙,但如今也供上儒家圣賢,是因為近代中國亂世時勢所迫,須為未來留下希望種子。所以,在大雄寶殿后面山上,劉爾炘建立了儒家圣域:“萬源閣”和“太昊宮”。
萬源閣
萬源閣,位于大雄寶殿之后高臺上,原為甘肅舉院遺存明遠樓,劉爾炘遷建于此,供奉中華四圣四賢,以明中華學術之淵源流派,宗旨是“尊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治世”。三層為“萬源閣”,祀儒家四圣:伏羲、周文王、周公和至圣先師孔子,聯曰“以陰陽消長,定世界安危”;中層為“思源樓”,祀宋明理學家四賢:周敦頤、邵雍、程頤和朱熹,聯曰“為千秋綿絕學,留一線是微陽”;一層為“望來堂”,聯曰“正學廢興關世運,斯文絕續在人才”,用作蘭州儒賢商量學術和劉爾炘講課教學之用。在近代亂世時代,蘭州的統治階級十分反動,整個國家也是如此,并受到科技文明發達的西方列強不斷侵略。劉爾炘認為,亂世是因為儒家思想得不到實施,西方科技文明可能會帶來人類更大災難,要為后人保留儒學種子,希望后世出現賢能之士,取人之長,救己之短,挽救世運,造福蘭州,造福中華,乃至造福整個人類社會。
太昊宮院落
太昊宮西門
太昊宮,位于萬源閣西側,大雄寶殿的西南處,從“立人之道”門上山數步即到。劉爾炘在原燃燈寺舊址上修建太昊宮,供人祭祀隴上先古圣賢,以彰顯為隴上人民造福的三圣三賢之仁德,并鼓舞后進,啟發游人。上面第四臺為伏羲殿,祀太昊伏羲,配祀女媧和黃帝軒轅氏隴上先古三圣;第三臺為壤駟子祠、石作子祠,第二臺為秦子祠,三子為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的隴上儒學三賢:秦祖、石作蜀、壤駟赤,并配祀后世隴上鄉賢。
太昊宮院內山門
太昊宮門內第一臺為山門院落,山門中間門為劉爾炘題額“高山仰止”,語出自《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仁德厚如高山讓人敬仰;行事就行光明大道),隴上先賢仁德如高山,今人惟有敬仰學習。其他兩門為“奮上興下”“繼往開來”,意為期望在位者與人民百姓都應振作起來,繼承往昔圣賢絕學,匡扶社會,開拓未來太平盛世。
劉爾炘撰書太昊宮修建記碑(現移嵌于太昊宮西側半月亭內墻壁)
青云梯
從萬源閣兩側沿坡南上,高處即為青云梯(青云梯三字為書法家舒同題),青云,意這一段山路陡峭,游人直上青云,也有美好寓意,另掛有劉爾炘題額“若登天然”牌匾。背面額下掛有劉爾炘題聯“高處何如低處好,下來還比上來難”,高處不一定就比低處好,得看你在位置上所作所為,以及內心自我看法;從高處下來,需要一種豁達坦然。
武侯祠
從青云梯上坡后直面大悲殿,大悲殿西側為武侯祠,祀三國時諸葛亮,諸葛亮滿腹經綸,學識淵博,忠誠愛民,但壯志未酬身先亡,廣為后世歌頌。
清虛府
武侯祠的上面為清虛府,劉爾炘修葺原破損建筑后建岳王殿、楊公祠、左公祠。祀南宋岳飛、明代楊繼盛、清代左宗棠。
岳飛為南宋抗金名將,“精忠報國”,不貪財不怕死,抱有收復中原志向,為奸臣秦檜陷害致死,謚號“忠武”王。
楊公祠祀明代楊繼盛,楊繼盛為河北人,嘉靖進士,任吏部主事兼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奸臣被貶狄道(今臨洮縣)典史,為官清廉,在狄道興辦學校,疏通河道,開挖煤礦,教民先進紡織術,深受民眾愛戴。
左公祠,祀清代名臣左宗棠。左宗棠,清同治光緒時任欽差大臣、陜甘總督,定關隴,收復新疆,修建陜甘新大道,發展農牧,振興文教,設甘肅學正,奏準陜甘分闈,創立甘肅舉院,創辦蘭州機器局、織呢局,為蘭州、甘肅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昌宮
文昌宮文昌帝君殿
清虛府的東南側為文昌宮,始建于明代,清光緒期間重建,共有兩臺,上臺殿中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為道家主管文運之神,民間習俗讀書人為考取功名也常祭拜。劉爾炘為其題聯“莫只貪身外虛榮,忠孝性天真爵位;倘能有眼前神悟,山川云水大文章”,勸君不要貪圖表面上的榮耀,忠孝的天性才是真正寶貴的,如果真有忠孝覺悟,眼前現實世界就可做一番事業。
千佛閣
文昌宮的東側有皋蘭鄉賢祠,為劉爾炘在原菩薩殿舊址改建,祀蘭州歷代濟世利人的鄉賢,再東有地藏寺,之上有臥佛寺,東南側山體巖壁上有“危樓飛閣駕碧空”的千佛閣,因巖壁上繪有千佛圖而名,原千佛閣內有三個石洞,塑有三尊大佛,伴有十八羅漢,石壁上繪有千佛圖(已毀)。劉爾炘為千佛閣題聯“登斯樓危乎危哉,敢存妄想,焉有妄為,能這般面壁十年,入定便成尊者相;到此處高則高矣,且莫自矜,也休自喜,忘不得懸崖萬丈,臨深長抱惕然心”。身在高處,要知道高處的危險,佛教戒妄念,儒家講“慎獨”,要保持“惕懼”心,要謙虛謹慎,不能抱有妄想,不能張狂妄為,不能得意忘形。
三教洞
從文昌宮東,沿坡曲折向上可達三教洞,三教洞為五泉山公園最高處景觀,原供奉儒家孔子、佛教釋迦牟尼、道教老子塑像。站在此處,可俯瞰蘭州九曲抱城和山下人來人往。劉爾炘為之題聯“看眼中滾滾塵寰,曾講求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以唐虞傳授為經世大猷,天地無私,隨在容佛國袈裟真人爐鼎;嘆腳底茫茫孽海,全蔑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被歐美文明奪圣門要道,乾坤將毀,何處著梵王宮殿仙子樓臺”。劉爾炘先生感嘆時局亂世,往昔儒家圣賢思想得以行道,天下大治,儒釋道三教同存于天下;可是現世之人極度追求物質欲望,儒家之道荒廢,佛道之教也難立足,追求物質私欲的西方文明將毀了世界。后來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證明了劉爾炘先生的憂慮確有道理。世界越來越緊密,中華文明也需要與世界其他文明相互借鑒,不斷發展,才能真正推動人類共同體發展。
清虛府的西側山澗,是五泉山公園絕佳勝景處,其時上有飛瀑,下有林木蔥郁,泉水潺潺,似人間仙境,有“小蓬萊”之稱。今日由于自然環境因素,飛瀑已無,泉水也已明顯減少。
企橋(劉爾炘撰聯并書)
從清虛府西側下到山底,有惠泉,在惠泉北側數步,有跨于溝上的“企橋”。西門有劉爾炘題聯“想過去么?過去便能通碧落;休下來了!下來難免入紅塵”。此處沿坡東上,可遍覽山頭諸景,沿坡北下,可從山中出去。紅塵倦游人,山中避煩擾,可是,山中人又是夢向紅塵繞啊。劉爾炘先生,滿腹經綸,晚清進士,近代隴上大儒,空有一番治世抱負,晚年不愿去那戲中,留在山里,經營出一處圣賢地,留給后人一縷微陽,一粒種子。
荷花池
劉爾炘先生還營建了一些亭閣林園,使公園山水樓臺林園聯絡一體,十分壯美。五泉山公園的營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后來者也屢次修繕,也多次對公園的山形水系和園景進行規劃改建,最終形成今天格局。
中山紀念堂
1954年遷進孫中山銅像立于大雄寶殿東南,并依托秦公祠建立孫中山紀念館。“民主共和,天下為公”,曾經影響一代蘭州人,激勵蘭州人為之努力、犧牲。1956年遷入金代泰和鐵鐘并建猛醒亭,警示國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1996年遷入原張掖路蘭州日報社院內的莊嚴寺,使五泉公園更有幾分意韻。而公園最美之景,莫過于穿梭其中的游客和晨練的百姓,告訴我們最大的真理,共和國屬于人民,新時代社會主義中國正處中華盛世,未來可期!
“真實無妄”影璧
“仁靜智流”題額
游山玩水后順山坡而下,在牌坊門前可見現代書法家顧子惠書寫的“真實無忘”影璧,“真實無妄”出自宋朱熹語。《中庸》里有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解說:“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而欲其真實無妄之謂,人事之當然也”,行事要符合規律。走到牌坊門時,抬頭可見陳***先生題寫的“仁靜智流”。語出自《論語》“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山靜水動,如山穩重厚德寬容,如水活動事理通達。游完山水,身健體強,心曠神怡,名山有寶莫空回,我們還要有思想精神方面收獲,努力探索自然和社會規律,傳承中華圣賢學術,要有智慧,合規律,寬容仁愛,快樂健康地為人民幸福而努力奮斗。
當下,我們需要誠意正心,積極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劉爾炘
飲水思源,我們不忘近代先賢劉爾炘先生為蘭州所做貢獻。劉爾炘(1864-1931),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年授翰林院編修,甘肅近代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字又寬,號曉嵐,又號果齋、五泉山人。曾任蘭州五泉書院山長、甘肅文高等學堂總教習,1912年被共推為甘肅省臨時議會副議長,同年5月辭職后傾力發展地方文教事業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他聯合同道接管和振興了皋蘭興文社,在此基礎上逐步創辦了豐黎義倉、隴右樂善書局、五泉圖書館、隴右事業待行社、全隴希社、皋蘭同仁局和蘭州興學社等“蘭州八社”,大力興辦各類學校,賑災救荒,重修五泉山和小西湖,修建鹽場堡防洪河堤等。先生逝世后,蘭州鄉賢敬仰他熱忱公益,遺業惠民;文化教育屆人士思念他的醇風教澤,于1935年在五泉山給他立了銅像,改五泉山層碧山莊為“果齋祠”,街市有“果齋路”,以志紀念。1940年他的學生趙元貞先生于蘭州府文廟創辦“志果中學”(1953年改名為蘭州二中)。
來源|蘭州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