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蔣子文
2022年4月2日,袁隆平夫人鄧則為袁隆平銅像獻花,在她所戴的口罩上寫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中國新聞網圖
“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2022年4月2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銅像在湖南省農科院揭幕。當天,袁隆平夫人鄧則為袁隆平銅像獻花,在她所戴的口罩上寫著上述這句話。
而這句話也正是袁隆平事業的寫照、人生的感悟,是他留給世人不朽的精神坐標和人生指引。
一年前,2021年5月22日5月22日13點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他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直到2021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2021年11月15日,袁隆平骨灰安葬儀式在長沙縣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在袁隆平遺像背后的巨石上,鐫刻著的正是他生前所寫這句話:“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p>
2022年4月1日,鄧則緩緩地把稻穗放在袁隆平墓碑前。瀟湘晨報圖
今年,袁隆平離開后的首個清明時節,人們手攜稻穗來到長沙縣唐人萬壽園寄托哀思。
2022年4月1日上午9時許,袁隆平的家人、生前同事、學生等在長沙縣唐人萬壽園祭掃袁老,舉辦了一場簡單卻不乏溫情的追思會。
在一分鐘的默哀后,來賓對著墓碑行三鞠躬禮,按隊列順序依次敬獻稻穗。鄧則在袁隆平五弟袁隆湘和弟媳的攙扶下走上臺階,蹣跚來到袁隆平的墓前,緩緩地把稻穗放在墓碑前。臺上堆滿了其他人獻上的菊花、水果、吃食。
袁隆平生前秘書、袁隆平科技獎的獲獎者辛業蕓發表演講寄思,袁老侄孫女、大學生代表袁雪嬌作詩詞朗誦《一粒種子一位老人》。
袁隆平家人朋友們將寄思信件投送至“唐人天堂郵筒”。瀟湘晨報圖
儀式結束后,袁隆平家人朋友們在功勛廣場撒播稻谷,將寄思信件投送至“唐人天堂郵筒”。據陵園負責人介紹,前來祭掃的人們可以將信件塞進郵箱里,陵園會統一收藏保管。
4月2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雕像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落成揭幕。湖南日報圖
4月2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雕像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落成揭幕,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單楊為銅像揭開了紅色綢布,緬懷紀念袁隆平院士。
銅像底座上刻著袁隆平的字跡——“愿天下人都有飽飯吃”,底座周圍簇擁著黃白相間的菊花,銅像左后方的石頭上,刻著“稻圣”兩個大字。
儀式隊敬獻花籃,袁隆平夫人鄧則、兒子袁定陽,柏連陽院士、單楊院士分別為兩個花籃整理綬帶。在場人員手捧鮮花依次敬獻于銅像前,鞠躬,繞行銅像一周。不少人順著銅像上袁老的目光,望向試驗田。
在那片面積約50畝的試驗田里,袁隆平院士曾帶領團隊培育出第三期超級稻代表品種Y兩優2號、第四期超級稻代表品種Y兩優900及湘兩優900(超優千號)、雙季稻周年畝產3000斤攻關第三代雜交水稻代表品種“叁優一號”。每年七八月,試驗田抽穗的時候,袁隆平每天都會過來看一看,他總說,一天不下田就不舒服。
據介紹,這個半身銅像,是江西雕塑藝術家錢海源在1992年5月為袁隆平院士雕刻而成。30年來,銅像一直放置在省農科院的辦公樓里,而今的“搬遷”,是為了讓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袁老,回到他心心念念的地方。
設計:郁斐
責任編輯:王俊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