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針,是用來保護建筑物、高大樹木等避免雷擊的裝置。制造原理雖然簡單,但卻是人類重要的發明創造。
如今,國際科學界公認:領導美國獨立戰爭、美利堅開國三杰之一的富蘭克林,***了世界上第一根避雷針。那么,避雷針是富蘭克林的發明嗎?唐朝一本奇書,揭開了真正的發明者,顛覆了大家傳統認知。
一直以來,人們習慣性的認為,富蘭克林發明了避雷針。在關于富蘭克林的書籍中,總有他揭開雷電秘密,***避雷針的介紹。
1749年到1751年間,富蘭克林仔細觀察了云、雷電、閃電的形成之后,于1752年做了一項震動世界的電風箏實驗。
在美國費城雷電交加的一天,富蘭克林利用風箏,把大氣電收集到萊頓瓶中,使其充電,由此證明他的設想,即“閃電和靜電的同一性”。
基于這一實驗結果,以及尖端接地導體放電的物理現象,富蘭克林提出了避雷針的構思。1752年,避雷針在法國馬利大學得到應用。
于是,人們習慣性的把富蘭克林作為避雷針的發明者。
然而,唐朝一本奇書,卻揭開了真正的發明者: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避雷針的,是一個中國人。唐朝有一個詩人叫王叡,《全唐詩》中有他的七言絕句,但不是太出名,即“棖棖山響答琵琶,酒濕青莎肉飼鴉。樹葉無聲神去后,紙錢灰出木綿花”,估計不是研究者,根本不知道這么一號人物。
但王叡卻寫過一本叫《炙轂(gu)子》奇書,里面談到的一件事,就涉及避雷針。
原來,漢武帝時期,柏梁殿因雷電遭到火災,《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十一月乙酉,柏梁災”。重修之后,漢武帝擔心還會發生雷災,這時一個巫師建議,將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層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
顯然,這里的“魚尾銅瓦”,其實就是避雷針的雛形。
如果說“魚尾銅瓦”過于簡陋,很難與現代避雷針相提并論的話,那么一個法國人的記載,佐證了中國早于富蘭克林之前,就已經廣泛使用現代避雷針了。
1688年,法國旅行家卡勃里歐別·戴馬甘蘭,寫了一本叫《中國新事》書籍,其中就提到了這么一個細節:
中國屋脊兩頭,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結一根細的鐵絲,直通地下。
按照這一記載可知,一旦雷電擊中房屋,那么電流就會先接觸金屬舌頭,然后沿著鐵絲導入地下,從而避免雷電擊毀建筑物。
顯然,與現代避雷針相比,幾乎沒什么差別。更為重要的是,至少早在1688年時,中國已經廣泛使用現代避雷針了。
實際上,即便上文提到的漢朝,可能也不是避雷針的第一次使用。在漢武帝之前,中國可能早有避雷針的雛形了,只是沒有記載罷了。
為何中國人發明避雷針的榮譽,卻被富蘭克林奪去?筆者認為,二個原因值得深思:一,富蘭克林不僅發明了避雷針,而且還提出了理論,這是中國人嚴重欠缺的,中國人注重的是實用性;二,落后就是原罪,缺乏話語權,所以中國古代有很多發明創造,但卻不被西方認可。
當中國再度成為世界第一時,或許外國一些史書在談及避雷針時,就會濃墨重彩的寫上一筆:中國人發明了避雷針,使用了2000余年,富蘭克林改進了避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