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今天是青年突擊隊隊員們支援核酸樣本轉運的第三天,天公難得作美,多云天氣對轉運任務來說已是莫大的支持,而備勤、穿防護衣、搬箱、收樣等一系列動作,在前兩天的風雨交加中則顯得異常艱難……已在車上整裝待發的我,在收到出發指令后,便和司機踏上了一天的征途。
6時45分“戰地”偶遇“公益心”無處不在
兩天的任務“打卡”已讓我能熟練地完成收樣環節,消殺—開箱—放樣—再消殺,第一站很順利,我和司機迅速輾轉第二站,在等待點位幾位居民核酸采樣的短暫時間里,一位同樣身著大白服的志愿者站到了我的面前,在隔離服的阻擋下一時間難以辨認,再定睛一看,熟悉得很,這不是我的“戰友”——突擊隊隊員畢老師嘛!
畢海鷹老師,我們都叫他“老畢”,是隊里最年長的一位,作為一家青年社會組織的負責人,非常熱心公益。他今天本應是下午參加轉運任務,但趁著上午有時間,他又自愿來到居民區輔助PDA掃碼。他說:“不為別的,我的社會組織注冊在徐匯,徐匯是我公益事業的起點,我就想回來出份力!”
13時50分“咦,你怎么在?”“志愿心”根本停不下來
跑完上午的任務,在沒有“新訂單”的前提下,我和司機回到消殺點,經過一番嚴格地消殺后回到休息點用餐休息,并進行核酸檢測。就在這時,隊員劉超的一條微信圖片映入眼簾:一只手持PDA的手,一排整齊的間隔隊伍。“你核酸做上了?行啊你!”我放心地說。“何止做了,我還要幫你掃碼呢!”劉超的一句話著實讓我吃驚。
待他忙完,我好奇地問:“你怎么在這?”“這不是今天做核酸時看到疾控這邊的老師們很忙嘛,我就自告奮勇地上崗來幫忙了,出點力,核酸不白做!”劉超高興地叨叨個不停,一番樸實的話語,一顆“志愿心”到哪都在閃閃發亮。記得他曾說過:“我是東北人,來上海好幾年了,也算是個新上海人,上海現在碰上困難了,我理應為我生活的地方出來做點什么。”
2時整“凌晨,40斤,上3樓……”“責任心”使命必達
不知不覺,已是晚上8點20分,照例安排男生值守夜間任務。凌晨零點半,任務群發布了最新任務,我先后到達兩個小區,兩個都是“大單子”,加起來近1700管樣本,涉及9500余人的檢測數量,將我準備的兩個大箱子裝得滿滿當當。
(圖片為日常工作照,并非當日照片)
驅車半小時,來到核酸檢測園區的實驗室樓下,已是凌晨2點。我打量了一番,身邊的貨梯顯示“暫停運行”,這下只好從應急通道上樓了。昏暗的樓道伸手不見五指,只有應急燈泛著綠光指引一點方向。
為了盡快將樣本送到檢測機構,我抬著40斤的轉運箱摸黑前行,每往上挪動一步都顯得極為緩慢,步履蹣跚間,登上了久違的3樓,與接收人員做好交接后,便一鼓作氣把第二個箱子也抬了上來,待再回到地面,大白服里的我已是汗流浹背。
短暫休息后一路開回消殺點,已是凌晨3點多,當褪去防護服、拿下口罩的那一刻,從未想過新鮮空氣都來得這么不易,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帶著一絲溫暖。
XUHUIQU青年抗疫突擊隊
發起組隊,96分鐘的集結,一群素不相識的青年在同一個坐標開啟了“閃送”模式,體現的是徐匯速度!
數天內,連續出勤志愿者79人次,累計志愿服務時長869小時,共計轉運樣本數量近6萬余管,覆蓋檢測對象50余萬人次。
一次次“全副武裝的奔赴”是為了讓更多人在清晨醒來時,能夠第一時間看到健康云的檢測結果;是為了相隔兩處的家人,能夠看著檢測報告跟對方報一聲平安;是為了每一位堅守在一線的防疫人員,能夠信心滿滿地迎接新一天的挑戰……
徐匯青年的“轉運”任務仍在繼續,我們心手相連,守護徐匯,守望上海,用青春力量迎接春暖花開。
猜你喜歡:【提示】徐匯區疫情防控期間為民服務熱線***“我倒下了,你們又少一個人!”120急救車上,她還記掛著工作徐匯藥店“碼”上找,更有24小時購藥熱線***→有“億”點甜!徐匯這家企業向一線戰“疫”人員送上愛心物資疏解“藥罐子”之急!徐匯這支志愿隊擔任藥品“閃送人”
來源:上海徐匯